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滇黄精(模糊匹配)
15条记录
光照胁迫对滇黄精多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光照胁迫对滇黄精根茎多糖含量及代谢酶相关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滇黄精为试材,利用遮阳网形成不同的光照梯度种植滇黄精.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滇黄精根茎多糖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中性转化酶NI,蔗糖酸性转化酶AI,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的光照胁迫对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在20%透光率光照条件NI和AI活性最高,100%透光率强光照下SS、SPS和UGP活性最高.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SS、SPS与UGP活性升高,NI和AI活性降低.通过光照强度与5种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光照强度与SS活性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光照能影响蔗糖代谢酶的活性,适度的光照强度有利于滇黄精根茎多糖的积累,合理调控光照强度对滇黄精多糖的积累和提高滇黄精药材的质量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可为滇黄精拟境栽培和仿野生栽培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光照胁迫 滇黄精 多糖 蔗糖代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TC法测定滇黄精种子生活力条件的优化

云南农业科技 2024

摘要:滇黄精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TTC法测定生活力,分别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法对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和TTC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正交设计试验最佳测试条件为TTC浓度0.5%、染色温度35℃、染色时间24 h;响应面法试验优化后结果与正交试验一致,利用响应面法优化TTC法测定滇黄精种子生活力的方法可行。

关键词: 滇黄精 种子生活力 TTC法 响应面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滇黄精根茎腐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云南农业科技 2024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滇黄精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主要病原菌,并基于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果表明,从云南省8州(市)6县(区)63份典型病害样本分离培养纯化获得4种真菌,确定云南滇黄精根茎腐病主要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kingianum、Fusarium solani、Fusarium foetens和Fusarium concentricum,其分离频率分别为51.43%、26.67%、20.00%和1.90%;其中,轮纹镰孢菌能引起滇黄精根茎腐病在国内属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根茎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滇黄精 根茎腐病 鉴定 镰刀菌 刺盘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酶解条件对滇黄精叶片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初探

上海农业科技 2024

摘要:为探明不同酶液组合、酶解时长、p H对滇黄精叶片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以滇黄精幼叶为试验材料,采用酶解法,开展了原生质体的分离制备试验。结果表明:选用0.25%纤维素酶+0.10%果胶酶酶解滇黄精嫩叶12 h,对原生质体的分离效果较好,在该酶解条件下,原生质体的活力为73.69%,产量为8.46×10~7个/g;酶液p H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明显。

关键词: 滇黄精 酶解法 原生质体 产量 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黄精刺盘孢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控药剂筛选

云南农业科技 2024

摘要:滇黄精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kingianum)是云南滇黄精种植区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基于菌丝生长速率法,分析测试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 H和温度下菌丝生长情况及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滇黄精刺盘孢菌在PDA、PSA、NA等8种培养基中均能生长,以淀粉、蛋白胨作为唯一碳源、氮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适宜p H、温度分别为5.0和28℃;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45%咪鲜胺、430 g/L戊唑醇、250 g/L吡唑醚菌酯、37%苯醚甲环唑、80%代森锰锌和500 g/L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有一定的差异,其中,45%咪鲜胺水乳剂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1103×10-6)。本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根腐病持续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滇黄精 滇黄精刺盘孢菌 生长率法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处理方法对滇黄精出苗的影响

耕作与栽培 2023

摘要:为研究滇黄精果实及种子不同处理方法对出苗的影响,本试验对果实进行不同贮藏和去果皮处理,对种子进行不同贮藏、激素和消毒处理,观测各处理种子出苗率,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室内摊开堆捂果实的方法,以及手搓洗砂藏10 d再混砂搓揉去除残留果皮的方法均显著提高了种子出苗率(达90%以上);种子采用砂藏层积处理方法出苗率最高达88.7%,较室内干藏处理高27.4%;同时,采用乙烯利和赤·吲乙·芸苔的激素处理均可缩短种胚完成后熟的时间,浓度为200 mg/L的赤·吲乙·芸苔处理出苗时间最短,播种后68 d可出苗。滇黄精果实及种子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出苗存在显著差异。果实堆捂和去除果皮方法均影响种子质量,间接影响出苗率,合理的果实处理方法是提高出苗率的前提保障。砂藏层积处理是促进种子胚形态后熟的主要方法,采用激素处理可显著缩短出苗时间,但消毒处理对种子出苗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滇黄精 果实处理 种子处理 出苗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滇黄精资源多糖及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黄精多糖是黄精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滇黄精种质资源多糖变化规律与其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了解差异种质滇黄精多糖积累差异的生理基础,对滇黄精良种选育、质量控制和道地药材品质挖掘有着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云南省13份滇黄精资源的多糖含量,筛选其中3种多糖含量显著差异的滇黄精种质,测定其果糖、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变化特征,以及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的酶活性,并分析多糖含量变化与糖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云南省13份滇黄精种质的多糖含量差异显著,含量变化为7.63%~29.36%;对多糖低含量(H1)、中含量(H9)和高含量(H12)的3份差异种质滇黄精进行分析发现,其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蔗糖>果糖>葡萄糖,且其含量随多糖含量的增加而增加;5种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中性转化酶>酸性转化酶>磷酸蔗糖合成酶>蔗糖合成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且酶活性随多糖含量升高而升高;蔗糖含量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含量与中性转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中性转化酶活性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推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中性转化酶NI是不同种质滇黄精多糖合成的关键酶.

关键词: 滇黄精 糖代谢酶 多糖 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TR-FTIR和UV-Vis结合数据融合策略鉴别滇黄精产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精药材品质优劣与基原植物产地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建立简单、快速且能够准确鉴别药材产地的方法对保证其质量可控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中以云南、四川和广西9个产地的133份滇黄精Polygonatum20kingianumcoll.et20Hemsl根茎为试验材料,采集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数据预处理后分别建立单一光谱随机森林(Random20forest,RF)模型;将ATR-FTIR与UV-Vis数据直接串联完成低级融合,提取两种光谱的主成分数(PCs)和潜在变量(LVs)以实现中级(中级融合PCs和中级融合LVs)和高级数据融合(高级融合PCs和高级融合LVs),基于不同数据融合策略分别建立RF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正确率(ACC)、灵敏度(SEN)和特异性(SPE),筛选产地鉴别最佳模型。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滇黄精ATR-FTIR和UV-Vis峰型相似,吸光度略有差异,ATRFTIR显示14个共有峰,与糖类、甾体皂苷、黄酮类和生物碱类物质有关,其UV-Vis共有峰主要位于272及327nm处,与黄酮类物质有关;ATR-FTIR、UV-Vis和低级融合的RF模型,训练集和预测集ACC分别为(76.34%,95.00%),(80.65%,95.00%)和(83.87%,100.00%),但SEN和SPE值较低,故不宜采用;中级融合PCs和中级融合LVs的RF模型的SEN和SPE分别为大于0.91和0.98,训练集ACC分别为91.40%和97.85%,预测集ACC均为97.50%;高级融合PCs和高级融合LVs的RF训练集ACC分别为77.42%和97.85%,预测集ACC均为95.00%,高级融合PCs的RF模型鉴别效果较差,高级融合LVs的RF模型存在过拟合现象;模型鉴别能力为中级融合LVs>中级融合PCs>低级融合>20UV-Vis>ATR-FTIR>高级融合PCs;提取LVs对产地鉴别的方法优于PCs;中级融合LVs建立的RF模型鉴别ACC最高,SEN和SPE大于0.98,模型性能最佳。该方法可为黄精药用资源的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滇黄精 产地鉴别 数据融合 数据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黄精与轮叶黄精多糖的组织化学及含量测定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对滇黄精及其习用药材轮叶黄精进行多糖组织化学和含量测定研究,明确两种药材多糖的积累和分布特征,比较两者多糖含量的差异,为滇黄精及其习用品资源的挖掘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两种药材不同器官的横切片,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多糖进行定位分析。以醇提法提取根茎多糖,采用蒽酮-硫酸为显色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在两种药材不同的器官及组织中,多糖主要分布在根、根茎的皮层薄壁细胞、黏液细胞、维管束及其鞘细胞中;茎的维管束和纤维束环中;叶肉细胞及叶脉维管束中。根茎多糖分布最多,其次是叶片,根和茎中分布则较少。两种药材多糖含量差异不大,滇黄精多糖含量略高于轮叶黄精。结论组织化学定位和蒽酮-硫酸显色法适用于研究和分析黄精类药材多糖的分布和含量测定。民间习用轮叶黄精有一定的合理性,应加强对其化学成分、安全性及疗效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滇黄精 轮叶黄精 多糖 组织化学 含量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及与2种混伪品的对比鉴别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白及(滇产)与2种常见混伪品进行对比鉴别,建立白及真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应用性状与显微鉴别方法,着重对药材的表面特征及横切面和粉末等显微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白及与混伪品云南独蒜兰、滇黄精在外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形态、纹理、断面、气味等性状特征及横切面和黏液细胞、针晶、纤维、导管及淀粉粒等显微特征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应用性状与显微鉴别方法能有效鉴别白及真伪品.[结论]建立了一套利用性状和显微特征鉴别白及真伪品的方法,为准确鉴别白及的真伪提供依据,也为市场监督检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及 云南独蒜兰 滇黄精 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