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模糊匹配)
48条记录
甘蓝型油菜蚜虫发生规律及抗蚜种质的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筛选抗蚜种质资源,为油菜抗蚜育种提供亲本。自然感蚜条件下,在云南罗平与泸西两地利用蚜情指数对18份油菜品种进行抗蚜性鉴定,分析蚜虫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蚜虫发生盛期出现在花期至成熟期之间,温和干燥的气候利于蚜虫的生长繁殖。泸西点的发生盛期较罗平点早。相关性分析显示,蚜情指数与油菜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负相关,且与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发生蚜害会造成油菜4.97%~79.69%的产量损失。从18份材料中筛选出5份抗蚜品种、13份感蚜品种。其中‘云油杂28号’和‘云油杂18号’表现为高抗,可作为油菜抗蚜育种的基础材料。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蚜虫 发生规律 种质资源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低优质早熟高油油菜新品种楚油3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23

摘要:楚油3号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选育登记的第一个油菜常规品种,也是云南省当时登记的油菜品种中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种。在2016-2018年度三州市(玉溪、楚雄、保山)油菜品种多点联合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为3744.60kg/hm~2,较对照云油杂2号增产12.52%,达极显著水平。该品种生育期170.0d,株高187.2cm,分枝部位高79.1cm,有效分枝数9.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8.1个,每角粒数24.9粒,千粒重3.69g。经品质成分分析,芥酸含量未检出,硫甙含量28.73μmoL/g,含油量48.61%。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楚油3号 选育 早熟 高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与紫苏FAD3基因的序列比较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滇早油16号'[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含量为9.7%]和紫苏'滇紫1号'(亚麻酸含量为64.7%)为材料,通过RT-PCR克隆开花后40 d种子的FAD3基因,分别获得了 7条油菜和5条紫苏FAD3基因的CDS.油菜序列间存在着碱基缺失和碱基替换,其序列一致性为96.39%;紫苏序列间存在着碱基替换,无碱基缺失,其序列一致性为99.57%;但油菜和紫苏间的序列一致性仅为81.72%.油菜FAD3蛋白的等电点在7.42~7.85,偏中性,其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97.00%;紫苏FAD3蛋白的等电点为8.93,偏碱性,其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99.87%;但油菜和紫苏间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仅为83.33%.油菜和紫苏的FAD3蛋白均有3个跨膜区和3个组氨酸富集保守区.在组氨酸富集保守区有16个氨基酸改变,其中6个氨基酸发生性质改变.在第3组氨酸富集保守区和第3跨膜区,油菜与紫苏FAD3蛋白的二级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结果暗示了油菜FAD3酶的比活力和紫苏的可能不同,是引起其种子ALA含量不同的原因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油菜亚麻酸含量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紫苏 FAD3 α-亚麻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胚挽救技术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恢复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雄性不育材料的育性,以甘蓝雄性不育系GL16047为母本,甘蓝型油菜N18008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后子房和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筛选适合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胚挽救培养的取材时间和培养基.结果表明,授粉后的离体时间对杂种胚的发育影响很大,过早或过晚取样对子房出胚率都有影响.授粉后第5天取样进行离体子房培养,子房生长量小,出胚数少;授粉后第10天取样进行离体子房培养,随着授粉后时间的延长,杂种核和卵细胞的代谢不协调对杂种胚发育的影响增大,出胚数减少;胚龄的大小决定出胚率,种胚过小脱离母体后离体培养难度较大不容易存活,出胚率低,胚成活最短时间在授粉后第16天,超过24 d取样,受精后期异源遗传物质的导入致使胚珠内遗传不协调,胚容易出现败育,出胚率降低.NAA、6-BA两种激素对离体子房和胚珠的发育和形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NAA浓度相同,子房培养以1.0 mg/L 6-BA效果最好,胚珠培养以5.0 mg/L 6-BA效果最好.以授粉后第8天为子房培养适宜取样时间,授粉后第20天为胚珠培养适宜取样时间;以MS+1.0 mg/L 6-BA+1.0 mg/L NAA+1.0 mg/L KT+活性炭1000 mg/L培养基适宜子房培养,MS+5.0 mg/L 6-BA+1.0 mg/L NAA+1.0 mg/L KT+活性炭1000 mg/L培养基适于胚珠培养.

关键词: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雄性不育 甘蓝型油菜 胚挽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Ogu CMS恢复系16C外源恢复基因染色体片段SSR标记图谱构建与比较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推进Ogu CMS不育系统杂种优势利用,探知甘蓝型油菜Ogu CMS优良恢复系16C外源导入恢复基因Rfo携带的染色体片段大小并比较其与欧洲Ogu CMS恢复系R2000的异同,以Ogu CMS不育系81A与恢复系16C为双亲构建F2分离群体,结合38对依据萝卜参考基因组开发的SSR引物进行育性性状差异标记筛选,并构建Rfo基因连锁标记图谱。SSR标记筛选结果显示:12对SSR引物在F2分离群体不育与可育DNA混合池间表现出差异,其中R9SSR2416与R9SSR3326为两侧边缘标记位点;16C与R2000差异比较结果显示:11对SSR标记在16C与R2000间扩增有差异,其中R9SSR2421与R9SSR3282为16C特有标记位点,其余9对为R2000特有标记位点。综上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Ogu CMS恢复系16C外源导入恢复基因染色体片段来源于萝卜R9染色体,片段大小约为3.30 Mb(ChromosomeR9:8480586-11779992),与欧洲Ogu CMS恢复系R2000恢复基因携带的外源染色体片段大小与来源均不同。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Ogu CMS恢复系 SSR标记 分子标记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类型和品种对外来入侵杂草小子虉草的替代控制作用

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来入侵植物小子虉草(Phalaris minor Retz.)是世界公认的冬季农田恶性杂草,掌握农作物对其替代控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前期研究表明,油菜是替代控制小子虉草的优良农作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油菜类型与品种对其控制能力的影响。为此选取与小子虉草同域发生的不同类型(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油菜品种各3种,通过田间小区实验和室内化感作用测定,对比研究其对小子虉草的生长、繁殖、表型以及化感作用的影响。田间实验显示:竞争方式(种内或种间竞争)和油菜类型对小子虉草的地上生物量、种子数、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存在极显著(P=0.0001)影响;而油菜品种对小子虉草的地上生物量(P=0.6064)、种子数(P=0.3577)、株高(P=0.4279)、分枝数(P=0.6357)、叶面积(P=0.8839)和比叶面积(P=0.3424)均无显著影响。3种类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生长、繁殖以及表型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芥菜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的上述指标的影响最强,而白菜型油菜的影响最弱。室内生物测定显示,油菜对小子虉草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当供试油菜叶片水提液浓度为0.1 g/mL时,小子虉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株高、根长、生物量均被显著抑制;研究也表明不同类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的化感作用显著不同,同等条件下,芥菜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综上所述,油菜类型对外来入侵小子虉草的控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芥菜型油菜对植物小子虉草的替代控制作用明显优于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而其强的化感抑草特性或许是其强控草能力的原因之一。另外,本研究也为进一步利用油菜替代控制入侵植物小子虉草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小子虉草 白菜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 替代控制 化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BnFAD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AtFAD2为参考序列,通过BLAST进行同源序列比对,获得FAD2基因在甘蓝(Brassica oleracea)、白菜(Brassica rapa)和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基因组中的同源拷贝。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氨基酸序列的组成、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亲水性和疏水性、蛋白质二三级结构、保守结构域,并对FAD2基因编辑靶点进行预测及sgRNA设计。在白菜、甘蓝与甘蓝型油菜获得2条FAD2基因同源蛋白质序列;亚细胞定位显示这些AtFAD2同源蛋白质均位于内质网,肽链表现为疏水性、比较稳定;蛋白质序列二三级结构预测表明,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组成成分;蛋白质序列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FAD2具有高度的序列保守性,属于Membrane-FADS-like超家族,且含PLN02505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构建分析显示,甘蓝型油菜和白菜、甘蓝以及芥菜型油菜具有紧密的亲缘关系;CRISPR-Cas9基因编辑靶点分析发现,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中存在10段高度保守性序列可作为候选靶点,并设计出相应的sgRNA。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FAD2 生物信息学 sgRNA 油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含油量油菜品种的油脂累积通路上基因的差异表达

中国粮油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油脂累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过程,其通路上的基因表达水平影响着菜籽的含油量.本研究选取3个不同含油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qPCR和ELISA研究了油脂累积通路上ACC1、ENO1、PDH-E1α、STP12、SUC1、PSB28、PSBY等7个基因在23DAF、33DAF、43DAF种子和角果皮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表明随着种子发育的进程7个基因表达的RNA和蛋白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在不同含油量品种中33DAF或之前的基因表达水平与菜籽含油量呈不完全一致的关系,而43DAF时基因表达水平与菜籽含油量均呈一致的关系,这说明了后期基因表达水平与菜籽含油量密切相关,是决定油菜含油量的关键时期.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油菜高含油量的分子机制及油菜高含油量育种和栽培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油脂累积 基因 含油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芸薹根肿菌侵染早期甘蓝型油菜转录组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肿病是油菜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探索根肿病菌和油菜互作中的抗性分子机制,采用RNA-seq技术对根肿病早期侵染中抗病品系ZHE-226(R)和感病油菜10159(S)进行转录组分析。与感病材料S相比,在0、12、48和72h 4个接种时间点,抗性材料R中共有809个基因上调表达,1082个基因下调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几丁质酶、R基因、WRKY、水杨酸和茉莉酸等抗性相关(PRR)基因在抗病材料R和感病材料S中诱导表达并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抗病材料R中PRR相关基因主要表现为下调表达,R基因上调表达,水杨酸表现为前期下调后期上调表达,茉莉酸、几丁质酶和WRKY因子在R和S中均诱导表达。结果表明PRR介导的PTI(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在感病材料S中显著诱导,在抗病材料R中作用不明显; R基因介导的ETI(效应蛋白触发的免疫反应)和水杨酸介导的抗病信号途径对根肿病抗性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根肿病抗性 芸薹根肿菌 甘蓝型油菜 RNA-seq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根肿病甘蓝型油菜新种质的创制及抗性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根肿病高抗白菜品种"康根51"与甘蓝型油菜种质进行杂交,创制获得对云南特定根肿病生理小种具有抗性的种质,为根肿病抗性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染色体数目和PCR扩增对亲本和杂交后代进行分析,并采用田间抗性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抗性评价。【结果】染色体数目分析发现,"康根51"的染色体数目为20条,油菜10159染色体数目为38条,杂交F_1代材料染色体数目为29条,与预期结果相符。随着世代的增加,染色体数目逐渐趋于正常且自交结实正常。PCR扩增结果显示杂交后代具有双亲的互补带型,表明创制的种质为甘、白杂交后代种质。对不同世代的663份自交单株进行田间根肿病抗性初筛,29份材料发病率较低;以楚雄东瓜镇油菜发病根瘤上分离的休眠孢子为病原对田间初筛的种质进行室内抗性鉴定。R150和R322表现为高抗,发病率分别为6.7%和13.3%,病情指数分别为5.83和7.50;R072、R087等19份材料表现为抗病,发病率在13.3%~36.7%,病情指数在10.83~25.80,其余8份表现为感病或高感。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根肿病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获得对云南特定根肿病生理小种表现抗性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2份,可用于油菜根肿病抗病育种。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根肿病 抗性鉴定 种质创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