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从44对优化的ACGM引物中选出18对标记对16份油菜大籽粒材料和4份小籽粒材料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20份材料在相似系数0.6处分为A、B、C 3个类群,其中A、B类又可在相似系数0.67处分为A1、A2、A3、B1、B2 5个亚群。这18对引物分别稳定扩增出2~6条特异条带,扩增差异明显,多态性丰富,重复度高,表明优化的ACGM标记在甘蓝型油菜中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大籽粒
聚类分析
ACGM标记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配合杂交油菜品种的推广应用,集成云南杂交油菜配套栽培技术,组织了云南省5个不同生态产区,开展杂交油菜种植密度、施肥量以及施肥方法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地区、种植密度及磷肥用量3个因素极显著影响小区产量,同时各地区油菜产量与种植密度、氮肥用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和磷肥用量有助于提高小区产量,但是过大的种植密度和磷肥用量有降低小区产量的趋势。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出各地区的最优处理组合。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肥料用量
种植密度
产量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水分胁迫条件下,采用隶属函数值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合聚类分析,研究58份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的种间杂交后代,分析其单株产量、主花序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单株分枝数和有效角果数与抗旱性显著相关,而角粒数和千粒重与抗旱性关联性较弱。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材料主花序的三个性状,即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和千粒重,在强抗、较抗、不抗材料间的差异均达到1%显著水平,且与单株产量的关联度在50%以上,其中主花序籽粒的含油量及千粒重升高,蛋白质含量降低。利用水分胁迫下三个性状的差异变化可对抗旱油菜进行初步筛选。通过筛选,获得2007M004、2007M018和2007M027三份平均隶属函数值≥0.413的抗旱材料。
关键词:
种间杂交
芥菜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
抗旱鉴定
主花序
隶属函数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本地芥菜型油菜文山大脚黄(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品种花油5号(父本)杂交F1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群体中分离出双主茎材料,其田间表现具有良好的抗旱性。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七叶期甘蓝型油菜双主茎材料在干旱和对照条件下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共筛选了512对引物组合,获得56个干旱诱导上调表达的差异片段。对36个大于100 bp的片段克隆测序、同源比对、结果归并为30个非重复的TDFs,对已知功能的18个TDFs功能预测表明这些片段参与了细胞形态建成与降解、代谢、能量、细胞周期、蛋白质合成、蛋白质修饰、蛋白质结合、运输途径等相关过程。本试验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对于了解油菜苗期抗旱性形成的调控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主茎
抗旱
差异表达
cDNA-AFLP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引进四川的甘蓝型杂交组合89-50中分离的不育株作母本,用自选的双低、高配合力的自交系8840894、92103作轮回亲本,采用杂交、连续回交-自交、自交育性分离、株系内成对测交、株系内兄妹交转育成新的双低、高油分、高配合力的隐性核不育两型系99F114AB、99F121AB。其具有低芥酸、低硫甙、高含油量、高配合力等优良性状,恢复源广较易配制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核不育
回交-自交转育
《西南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甘蓝型油菜种子特异性贮存蛋白基因cruciferin启动子及NOS终止子构建了无选择标记基因且含有反义结构的油酸脱饱和酶基因(Fad2)的RNA i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株;再生植株的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高频率地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而且获得的转基因种子通过脂肪酸含量分析表明,油酸含量比对照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Fad2基因
无选择标记
RNA干扰
基因转化
《西南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油杂3号是利用甘蓝型稳定核不育两用系99F114AB与恢复系95F188杂交筛选出的优势组合,表现出杂交优势强,植株繁茂,根系发达,早熟,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芥酸含量0.31%,硫甙含量23.44μmol/g,含油量44.79%。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秋播油菜区域中平均单产3189.6 kg/hm2,比对照品种花油3号增产15.34%。2006年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云油杂3号。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低
杂交种
云油杂3号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对4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F1和白花甘蓝(Brassica oleracea)与双低甘蓝型油菜(B.napus)品种花油3号种间杂交及回交BC4代的植株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大量的再生植株。通过田间连续的定向选择,结果获得了16份含油量45.19%~50.52%的新种质以及3份双低白花甘蓝型油菜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及双单倍体育种技术进行油菜特异种质的创新,是一种快速获得新种质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质创新
研究
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可将亚油酸转化为γ-亚麻酸。我们将克隆的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D6D)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构建了重组质粒pBI121-D6DMI。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途径,将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了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经过诱导分化获得抗卡那霉素的再生植株。PCR检测及Souther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再生植株的基因组中。
关键词:
△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
γ-亚麻酸
甘蓝型油菜
深黄被孢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油杂2号是利用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用系99F121AB与恢复系99F1549C杂交筛选出的优势组合,表现杂交优势强,植株繁茂,根系发达,早熟,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芥酸含量0.16%,硫甙含量22.86μmol/g,含油量45.53%,恢复株率95%以上。2003—2004年云南省秋播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3 570.9kg/hm2,比对照品种花油3号增产29.13%。最高单产达到5 944.5kg/hm2。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低
杂交种
隐性核不育
云油杂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