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间作(模糊匹配)
44条记录
不同间作对芒果和间作物的光合特性、蓟马发生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果树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芒果和间作物的光合特性、蓟马发生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在云南省保山市潞江镇百花村芒果基地进行不同间作模式试验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单种作物叶片光合特性优于间作作物,四季豆叶片光合特性优于芒果,芒果叶片光合特性优于番茄。间作四季豆和番茄的芒果花穗蓟马发生量均低于单种芒果,且间作四季豆效果优于间作番茄。间作四季豆和番茄经济效益均高于单种芒果,间作四季豆经济效益高于间作番茄。综上所述,在芒果行间间作四季豆,虽然降低了芒果叶片光合效率,但可显著降低芒果园的蓟马虫口密度,提升芒果园的经济价值,为云南省芒果的提质增效提供新的见解。

关键词: 芒果 间作 光合特性 蓟马发生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阳荷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种子科技 2024

摘要:为了解决粮经作物争地问题,同时满足农户粮食丰产与经济增收,实施作物间作,优化种植方式,是重要途径,也是主要途径。利用高矮物种间互作与阳荷对生长环境需求相耦合的原理,开展阳荷间作玉米高产高效种植研究。介绍了集种植区域、地块及品种选择、地块整理、种子准备、播种、田间管理、采收及初加工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以期对阳荷间作玉米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阳荷 玉米 间作 高产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马铃薯间作模式对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为探究间作对分蘖期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64个云南大麦品种(系)与紫色马铃薯间作,大麦单作为对照,揭示分蘖期大麦苗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棱型、不同用途类型间的大麦苗4个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大麦SOD(1609.31U/g)、CAT(159.16U/g)、POD(334.70U/g)、PPO(102.30U/g)活性显著高于单作,且单作、间作下不同品种间4个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均存在差异;不同棱型间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间作模式下二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高,单作模式下多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低;不同类型大麦间作模式下啤酒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高,青稞品种次之,饲料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低。用隶属函数法对间作模式下大麦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云啤麦MF20-5、宽颖大麦、MF20-16等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前10的品种(系),作为与马铃薯间作下抗氧化性强的云南大麦品种(系)。

关键词: 间作 大麦 抗氧化酶 棱型 用途类型 分蘖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崖州硬皮豆对荔枝园土壤及其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荔枝园间作‘崖州’硬皮豆(Macrotyloma uniflorum‘Yazhou’)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荔枝园间作‘崖州’硬皮豆和荔枝园未间作两种模式的土壤样品,测定其理化性质,并进行了16S rRNA扩增子测序分析。在荔枝园间作‘崖州’皮豆后,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3.9%,23.9%,41.7%和60.4%,说明荔枝园间作‘崖州’硬皮豆能够改善土壤的养分水平。荔枝间作‘崖州’硬皮豆模式能够提高分解有机质的Bryobacter的相对丰度,且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菌门(Cyanobacteria)和Bathyarchaeia是该模式下独有的相对丰度大于1%的微生物群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值、全钾、全氮和有机质是该模式下影响土壤微生物门水平的主要理化因子。综上所述,荔枝园间作‘崖州’硬皮豆会提高土壤的养分水平、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高促进有机物分解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对荔枝园的环境条件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 荔枝 间作 ‘崖州’硬皮豆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CA的不同间作体系产量优势及温室效应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间作体系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效应和产量优势的影响,本文选用小麦/蚕豆和玉米/马铃薯间作种植体系,通过为期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以小麦/蚕豆间作和小麦单作、玉米/马铃薯间作和玉米单作为研究对象,以生产1 000kg作物为评价的功能单元,建立农资系统和农作系统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了不同种植体系的作物产量、全球增温潜势和能源消耗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两年的产量分别增加18.04%和39.94%;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的产量分别增加2.65%和23.16%;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两年平均增幅高于玉米/马铃薯间作系统。小麦/蚕豆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两年均大于1,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仅有1年大于1。与单作小麦相比,两年间作小麦的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15.28%和28.53%,能源消耗分别减少15.29%和28.53%;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的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2.61%和19.05%,能源消耗分别减少2.61%和18.83%。小麦/蚕豆间作间作产量优势优于玉米/马铃薯,但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增温潜势低于小麦/蚕豆间作。合理间作具有显著增产效应,同时可以降低温室效应以及能源消耗,以更低环境代价获得作物高产高效。

关键词: 间作 生命周期评价法(LCA) 温室效应 玉米/马铃薯 小麦/蚕豆 产量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与施氮对牧草生物量、种间竞争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研究了间作与施氮对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和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生物量、土壤氮磷吸收能力及柱花草/扭黄茅间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种间相对竟争能力和相对拥剂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氮水平下,与柱花草单作比较,间作降低了柱花草对土壤氮磷的吸收,未施氮(N0)处理下氮磷的吸收量分别减少15.95%和12.86%,施氮(N120 kg·hm~(-2))处理下氮磷的吸收量分别减少41.98%和51.14%,抑制柱花草的生长,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减幅9.69%(N0)和39.43%(N120),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减幅9.01%(N0)和53.21%(N120)。但间作提高了扭黄茅对土壤氮磷的吸收量,N0水平下氮磷的吸收量分别增加4.09%和10.62%,N120水平下氮磷的吸收量分别增加31.86%和39.78%,促进扭黄茅地上部的生长,N0和N120水平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4.43%和24.98%。N0水平间作模式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间作优势。相对柱花草,与扭黄茅间作的相对拥挤系数小于1,种间竞争能力小于0,为豆禾牧草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柱花草 扭黄茅 间作 种间竞争 氮磷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密度耦合数学模型及其优化方案研究

作物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云南省大豆的种植主要以与玉米间作为主,适宜的种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研究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找到最佳种植密度组合。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别在云南嵩明县(A)、会泽县(B)和鲁甸县(C)等3个点进行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二元二次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密度对间作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影响显著,均呈凸抛物线型变化,在低密度水平下,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模型解析表明,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4 110株/hm~2+147 013株/hm~2(A)、63 068株/hm~2+147 116株/hm~2(B)、64 059株/hm~2+145 077株/hm~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群体产量。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2 909株/hm~2+149 852株/hm~2(A)、61 499株/hm~2+151 807株/hm~2(B)、62 762株/hm~2+147 108株/hm~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产值。经模拟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试验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12 270kg/hm~2、经济产值≥24 000元/hm~2的最佳密度组合分别为玉米59 251~66 437株/hm~2、大豆140 075~161 495株/hm~2(A),玉米58 927~65 366株/hm~2、大豆144 159~169 203株/hm~2(B),玉米58 821~66 703株/hm~2、大豆139 315~154 886株/hm~2(C)。合理的密度搭配能有效提高群体产量,获得较高经济产值。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种植密度耦合 数学模型 优化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和施磷对2种牧草生物量及氮磷吸收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和间作)和2个磷水平(不施P:P0;P:P75),研究柱花草与扭黄茅间作和施磷对牧草生物量、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株行距均为50 cm条件下,施磷提高了间作体系中扭黄茅生物量的30.10%和氮吸收量的21.51%,但减少了柱花草地上部生物量5.53%和氮、磷吸收量的3.73%和3.18%.2015年,相对扭黄茅地上部生物量,P75水平下,与柱花草间作显著高于扭黄茅单作31.00%(P<0.05).与未施磷对比,施磷条件下,柱花草和扭黄茅间作地上部的生物量分别增加41.31%和52.68%.2个磷水平下的土地当量比(LER)、间作系统生产力(SP)及牧草种间竞争能力(A)无明显差异(P>0.05).在间作系统中,相对柱花草,其与扭黄茅种间竞争能力小于0,说明柱花草在间作系统中为弱竞争作物.氮磷吸收方面,2015年,P0和P75水平下,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氮、磷吸收量显著低于柱花草单作67.74%(P0)和67.19%(P75)(P<0.05),扭黄茅氮吸收量高于扭黄茅单作5.79%(P0)和44.28%(P75),而磷吸收量高于单作13.80%(P0)和6.61%(P75).

关键词: 柱花草 扭黄茅 间作 施磷 生物量 氮磷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带型、宽窄行与密植对玉米和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适宜云南的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最佳种植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间作带型、种植密度及宽窄行种植方式对单/间作体系玉米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相对于普通匀垄种植模式,宽窄行种植均能提高单作玉米及花生产量,且对玉米产量促进效果更显著;玉米花生在不同的间作带型及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多数处理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合理的间作带型及适宜的种植密度是保证该间作优势的关键因素,其中玉米花生采用2∶4间作带型,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相同(7. 69万株/hm2),宽行行距0. 9 m,窄行行距0. 4 m,间作优势最大;间作系统中的优势作物产量对总产量影响较大,不同间作带型及种植密度均能影响单/间作系统中玉米花生产量,且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更大,间作带型对花生产量影响更大,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花生在2∶4间作带型产量较高。【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最适种植模式为玉米花生采用2∶4间作带型,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相同(7. 69万株/hm2),宽行行距0. 9 m,窄行行距0. 4 m,花生密度比单作适当降低,可获得较高复合产量,间作优势最显著。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种植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间作的生长互作效应及对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牧草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为不同牧草优化配置、豆科和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结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间作对柱花草、扭黄茅和孔颖草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柱花草生物固氮,对扭黄茅和孔颖草养分吸收和生长有促进作用,与柱花草间作后的扭黄茅和孔颖草与禾本科牧草单作模式相比,能获得高的养分吸收量和产量。与各自单作对比,间作体系中的禾本科牧草生物量高于单作0.06%和26.78%;与柱花草单作对比,两个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生物量低于单作9.70%和12.83%。扭黄茅与柱花草间作后,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扭黄茅24.26%和35.18%,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孔颖草40.64%和47.50%。相对于单作而言,柱花草分别与扭黄茅和孔颖草间作,对氮吸收量分别降低8.31%和28.94%,磷吸收量分别降低3.56%和20.58%。而且两种间作模式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间作优势;柱花草/扭黄茅间作系统生产力、种间竞争能力高于柱花草/孔颖草,具有产量优势。在株行距为50cm种植密度下,间作体系中禾本科牧草生长旺盛,柱花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在与两个禾本科牧草间作中为弱竞争作物。结果表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适合的牧草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单位面积牧草产量和禾本科牧草氮磷的吸收,有利于改善牧草品质。

关键词: 豆科 禾本科 间作 生长效应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