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高原粳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明确云南省不同海拔稻作区的选择目标,为云南省高原粳稻的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云南省中海拔地区种植27个高原粳稻品种,高海拔地区种植13个高原粳稻品种,采集2017年云南省区域试验的12个性状田间表现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的高原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中海拔地区云南省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92%~11.26%之间;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11**),与株高、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427*、r=0.425*、r=0.393*),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最高苗、成穗率、株高、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基本苗、有效穗、穗长、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千粒质量因子>结实率因子>有效穗因子>穗长因子;产量与11个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穗长>实粒数>株高>总粒数>成穗率>千粒质量>基本苗>结实率>有效穗>最高苗.(2)在高海拔地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82%~9.99%之间;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88**),与成穗率、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6182*、r=0.6154*、r=0.5562*),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最高苗、成穗率、株高、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全生育期、基本苗、有效穗、穗长、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结实率因子>成穗率因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总粒数>株高>实粒数>穗长>结实率>成穗率>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全生育期>千粒质量.结果表明,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中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偏长、株高偏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品种,而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高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适中、株高偏高、成穗率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的品种类型,并注意性状间的协调发展,以充分表现品种潜力,选育出优异的高原粳稻品种.
关键词: 高原粳稻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基于SSR标记的高原粳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中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33-2014)推荐的48对SSR引物,对81个高原常规粳稻推广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7对SSR引物在81个品种间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139个等位基因(分子量变异范围为89~288 bp),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为2~10个,平均3.76个.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025~0.769,平均为0.438.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024~0.727,平均为0.416.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42~1.0,平均为0.65.2007-2016年育成的品种遗传多样性低于2007年前育成的品种,两个时期育成的品种有15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为0.62时,81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第Ⅱ类和第Ⅲ类分别包括4个、5个和12个品种,第Ⅳ类包括60个品种,占供试品种数的74.1%.表明大多数品种间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较窄.在今后的水稻育种中,应加强有利基因发掘、引进和创新利用,以拓宽高原粳稻的遗传基础.
高原粳稻品种在云南籼稻种植区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高原粳稻品种在云南籼稻种植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杂交籼稻宜香725为对照品种,选用6个优质高产抗病耐寒的高原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抗病性等特征特性.结果表明,高原粳稻在该地籼稻区均能正常安全成熟,生育期与对照品种相当或略短于对照,产量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各粳稻品种的生育期为155~161 d,产量为6939.0~10374.0 kg/hm2,其中云粳39号的生育进程与对照品种同步,生育期161 d,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且综合性状好,抗逆性较强,可见云粳39号较适宜于该地籼稻区示范推广种植.楚粳28号和云粳26号的产量分别为9738.0和9676.5 kg/hm2,略低于对照籼稻品种,在当地生产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同穗型高原粳稻品种的产量分析
《中国稻米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高原粳稻区大面积应用的大穗型、穗粒型、多穗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这3种穗型品种均可获得11.00 t/hm2以上的超高产,其主要原因是穗粒协调,形成了较多的颖花数;多穗型品种的颖花数主要靠有效穗贡献,大穗型品种的颖花数主要靠穗粒数贡献,穗粒型品种的颖花数靠有效穗和穗粒数协调贡献;抽穗前期干物质积累量为多穗型品种>穗粒型品种>大穗型品种,抽穗后期干物质积累量为大穗型品种>穗粒型品种>多穗型品种。
高原粳稻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个高原粳稻骨干亲本滇榆1号和轰早生及其衍生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亲本的穗长、剑叶角度、宽度和结实率差异不显著,其余性状差异显著。(2)2个亲本衍生品种的剑叶角度、单株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存在较大差异,其余性状差异较小。(3)滇榆1号和轰早生衍生品种的前5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5.5%和85.3%,第1主成分因子分别是株型和粒数,其贡献率分别为39.9%和41.1%。(4)74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85%的品种分布在第Ⅰ类和第Ⅲ类,这些品种的主要特征是株高90~100 cm,剑叶长25~34 cm、宽1.5~1.7 cm,穗长20 cm左右,每穗91~138粒,每株7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为85%和27 g。
关键词: 高原粳稻 骨干亲本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高原粳稻抗倒性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高原粳稻抗倒性的主要因素。[方法]该试验以26份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高原粳稻抗倒性及其相关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供试材料的抗倒性在在不同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穗下第4、3、2节间壁厚4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最大,而穗下第3、2、4、1节直径、穗下第4、3节间距离和穗下第1节间壁厚7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较小,其余9个茎秆性状不影响或者通过上述茎秆性状而间接影响抗倒性。株高、穗下第4、3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壁厚和穗下第1、2、3、4节直径共11个农艺性状与抗倒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穗长、穗重、穗下第1、2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直径和穗下第5节直径9个性状与抗倒性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高原粳稻的育种中,应注重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良以提高高原粳稻品种(系)抗倒性。
偏早熟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云粳26号的选育及应用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粳26号"是目前高原粳稻中一个生育期较短且表现高产优质的品种,能早收早上市,因而很受农户欢迎。2009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川审稻2009006),2010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0003号),2012年被评为农业部主导品种。其突出特点,早熟高产优质(全生育期153~165 d,比其它品种早15~20 d),高抗穗瘟,耐寒性强,适应性广,适宜于云南省海拔1 400~2 000 m的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种植。
高原粳稻抗倒性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影响高原粳稻抗倒性的主要因素,以26份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高原粳稻抗倒性及其相关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抗倒性在不同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和相关性。株高和穗下第4、3、2节间壁厚4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最大,而穗下第3、2、4、1节直径、穗下第4、3节间距离和穗下第1节间壁厚7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较小,其余9个茎秆性状不影响或者通过上述茎秆性状而间接影响抗倒性。株高、穗下第4、3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壁厚和节直径共11个农艺性状与抗倒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穗长、穗重、穗下第1、2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和第5节直径共9个性状与抗倒性相关不显著。在高原粳稻的育种中,应注重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良以提高高原粳稻品种(系)抗倒性。
高原粳稻抗倒性与农艺性状及亲本抗倒性的关系
《中国水稻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了26份高原粳稻品种(系)的田间抗倒性,测定了材料的株高、穗重、穗长、节间长度、节间壁厚、节间直径与节直径7类共20个性状,同时分析了品种抗倒性与系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长、穗重与节间直径3类性状与抗倒性相关不显著,株高、穗下节间长度、穗下节间壁厚、穗下节直径这4类性状与品种抗倒性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品种系谱分析表明,品种(系)的抗倒性与其亲本关系密切。品种抗倒性与其亲本关系密切,选择抗倒伏品种作亲本,可以提高育成品种的抗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