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梢腐病致病菌甘蔗镰刀菌的分离及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甘蔗梢腐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为明确云南甘蔗梢腐病病原种类,从云南开远和孟连采集甘蔗梢腐病样品33份,分离纯化得到菌株FS1和FS2,提取其DNA;利用转录延长因子基因(EF-1α)、微管蛋白基因(TUB2)、聚合酶基因(RPB2)引物序列对分离到菌株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与目的条带大小一致的清晰明亮条带;将产物测序后在NCBI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菌株FS1和FS2的EF-1α序列、TUB2序列和RPB2序列与Fusarium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TUB2(登录号MT011039.1)和RPB2(登录号MW238849.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同时通过MEGA6.0软件以最大似然法建立菌株FS1和FS2的系统发育树,发现FS1、FS2与F. sacchari均聚在同一分支上;因此,根据菌株FS1和FS2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F.sacchari。用F. sacchari孢子接种‘云蔗08-1609’,接种7 d叶片出现退绿和叶片黄化症状;将接种发病叶片进行再次分离和测序,分离到菌株EF-1α序列与F.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研究表明,F. sacchari为开远和孟连引起梢腐病的致病菌。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镰刀菌 分离 鉴定 PCR扩增 系统发育分析


三株无量山森林土壤芽孢杆菌鉴定及其生物活性挖掘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挖掘无量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潜在的高活性微生物菌株,旨在为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提供高效的菌种资源.[方法]以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筛选高拮抗活性菌株,观察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测定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检测脂肽类化合物合成基因以及菌株体外产酶、解磷、解钾、固氮及产铁载体能力;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 16S rRNA、gyrA、rpoB基因进行菌株鉴定,室内盆栽试验验证防病和促生效果.[结果]分离筛选获得 153 株可培养细菌,其中,菌株SH-53、N4471 和N9456 抑菌效果分别为 92.35%、87.29%和 88.47%,能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且对多种病原菌表现出良好拮抗活性.3 株功能菌均具有溶锌、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菌株SH-53 和N4471 还具有解磷、固氮、分泌纤维素酶以及产铁载体能力.3 个功能菌基因组中均含有srfA、fenA、ituA、ituC、ituD、bymC等脂肽类化合物合成基因.经鉴定菌株SH-53 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N4471 为卡式芽孢杆菌(B.cabrialesii),N9456 为暹罗芽孢杆菌(B.siamens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3 株功能菌防效分别为 84.66%、54.96%和 59.74%,对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根长等农艺性状均具有较好促进作用.[结论]3 个菌株具有高效、广谱的抑菌活性,具有多样化的生物活性,作为高效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卡式芽孢杆菌 暹罗芽孢杆菌 鉴定 生物活性 番茄枯萎病 促生


云南滇黄精根茎腐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云南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滇黄精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主要病原菌,并基于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果表明,从云南省8州(市)6县(区)63份典型病害样本分离培养纯化获得4种真菌,确定云南滇黄精根茎腐病主要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kingianum、Fusarium solani、Fusarium foetens和Fusarium concentricum,其分离频率分别为51.43%、26.67%、20.00%和1.90%;其中,轮纹镰孢菌能引起滇黄精根茎腐病在国内属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根茎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一株自然形成的耐链霉素果胶杆菌NJAU2的分离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是导致全球农作物经济损失的重要病原细菌之一,抗生素抗性菌株的产生加大了该病害的防控难度。本研究以不同寄主植物分离获得的果胶杆菌为材料,利用平板分析,获得一株野外形成的链霉素抗性菌株。通过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研究,明确其分类地位,并预测链霉素抗性基因。研究表明,自不同寄主分离的8个菌株中,云南黄花马蹄莲发病株获得的NJAU2,对链霉素存在高度抗性。NJAU2基因组总长5 062 459 bp, GC含量51.83%,N50长度306 378 bp,共有4 568个编码基因。基于果胶杆菌8个管家基因(fliA、fusA、glyA、gyrB、purA、rpoA、rpoS和secY)的MLSA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NJAU2与标准菌株P.aroidearum SCRI 109T及已报道的菌株P.aroidearum PC1聚类在同一个分支,该结果与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一致,进一步NJAU2与各果胶杆菌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DNA-DNA杂交(isDDH)分析也支持这一结果。为此,将自然形成的链霉素耐性菌株NJAU2归属于果胶杆菌的新种: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命名为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 NJAU2。NJAU2的基因组中携带编码链霉素耐药基因集。抗生素耐药性综合数据库(CARD)比对发现NJAU2含有与7类耐药相关的328个耐药基因。此外,NJAU2基因组注释表明:其含有15个编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其中与链霉素抗性相关的基因有rpsL和gidB。马蹄莲软腐病病原菌NJAU2的发现,为果胶杆菌在链霉素抗性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 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 NJAU2 鉴定 链霉素抗药性 基因组分析 抗性基因


药用昆虫基因组研究现状与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昆虫基因组学的研究拓展到了药用昆虫领域.目前,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白蜡虫 Ericeruspela、角倍蚜 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眼斑芫菁 Mylabris cichorii、中华豆芫菁 Epicauta chinensis、圆点斑芫菁 Mylabris aulica、家蚕 Bombyx mori、柞蚕 Antheraea pernyi 及天蚕蛾Antheraea yamamai 9种药用昆虫已完成基因组测序和深入分析.本文综述了我国药用昆虫基因组学研究的现状,介绍了代表性药用昆虫的药效药理和基因组特征信息,从基因组等多组学角度系统总结了药用昆虫药理活性成分及合成机制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基因组学研究应用于药用昆虫中药材开发与生产的前景.


美国引进甘蔗热带种的ARMS PCR真实性鉴定
《中国糖料 》 2023
摘要:甘蔗遗传基础狭窄已经极大地阻碍了其育种进程,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创新亲本材料将成为未来甘蔗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PCR体系(ARMS PCR)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美国引进的 24 份疑似热带种材料进行真实性鉴定.PCR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有'Green German'、'Black Fiji'、'Chittan'、'IN 84-072'和'NG 21-002'这 5份材料扩增带型与热带种'拔地拉'(Badila)一致,仅出现 428 bp的共有条带和 278 bp的热带种特有条带,属于热带种带型;而其它 19 份材料同时具有 278 bp的热带种特有条带和 203 bp的割手密特有条带,属于热带种与割手密的杂交种带型.经过上述分子鉴定得出结论,24 份美国引进的甘蔗种质中有'Green German'、'Black Fiji'、'Chittan'、'IN 84-072'和'NG 21-002'这 5 份材料为热带种材料,建议后续加强其农艺性状和抗性调查,并作为甘蔗热带种新血缘亲本进行杂交利用.
关键词: 甘蔗热带种 ARMS PCR 真实性 鉴定 甘蔗育种


不同壁材对绿咖啡油微胶囊微观结构及其热稳定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阿拉伯胶(gum arabic, GA)与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 SPI)、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 WPI)和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 SC)作为壁材,通过复合凝聚法制备3种绿咖啡油(green coffee oil, GCO)微胶囊。结合不同表征技术手段,对壁材的浊度、红外光谱特征、表观形貌以及荧光共定位进行分析;比较3种绿咖啡油微胶囊的包封效率、形貌、粒径、结构表征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阿拉伯胶与不同蛋白之间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复聚物,可作为包埋绿咖啡油的新型壁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3种壁材均能较好地包埋绿咖啡油,包埋率从大到小依次为SPIGA-GCO(69.26%)>SCGA-GCO(58.69%)>WPIGA-GCO(52.57%);绿咖啡油微胶囊的微观结构表面平坦,无明显裂纹,其中SPIGA-GCO中油滴分布较为均匀;差示扫描热量法分析表明,微胶囊热变性温度较高(103.93~108.3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SPIGA-GCO微胶囊性能明显优于其他2种壁材制备的微胶囊产品。本研究为开发稳定有效的绿咖啡油微胶囊产品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绿咖啡油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株蔗渣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昆明学院学报 》 2023
摘要:制糖业是云南的主要产业之一,每年会产生大量的蔗渣.为了能有效地处理云南制糖业产生的蔗渣,并对其进行再次利用,研究团队从云南省昆明市筇竹寺森林公园采集土壤样品,分别用CMC刚果红培养基和以蔗渣作为唯一碳源的蔗渣培养基进行纤维素分解细菌的筛选,通过测定其在2种培养基上形成的水解透明圈和菌落直径的比值进行分析,再结合纤维素酶活力变化特征筛选获得一株能高效分解利用蔗渣纤维素的细菌QZS-1.该菌株整体为乳白色,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上有花纹.经过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确定为革兰氏阳性的芽孢杆菌.同源性比对显示,其与短小芽孢杆菌同源性达99.91%,最终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在72 h时产酶活力达到最高,为17.217 U/mL.


云南苹果白纹羽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云南苹果产区是否发生白纹羽病,本文按照柯赫氏法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苹果枝条离体接种法,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鉴定分离物的生物学归属.结果表明,分离菌株STX1.E.3、TJX-6、Y8-8与ZTZS-6在离体条件下能侵染苹果枝条,并在枝条表面形成白色丝网状菌索和褐色的水渍状圆形病斑,它们都属于引起苹果白纹羽病的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Hart.)Berl.该病菌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曲靖市马龙区、昆明市西山区和昭通市鲁甸县均有分布.这是云南省苹果白纹羽病的首次报道,为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云南省蓝莓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蓝莓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从玉溪市江川区蓝莓种苗种植基地采集具有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蓝莓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并基于Act、H3、EF-1α和β-tub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原菌纯化菌落为深棕色,菌丝白色至红褐色;大型分生孢子梗无色透明,长150~400 μm,分枝末端产生2~4个瓶梗;囊泡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5~23 μm×6~15 μm;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直圆柱形,一端稍窄,大小为45~80 μm×4~8 μm.基于Act、H3、EF-1α和β-tub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BC-1、BC-2与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cola均聚在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云南省蓝莓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为冬青丽赤壳C.ilicicola.病原菌对可溶性淀粉的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范围为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