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谱持久抗病基因Pi40在云南高原粳稻的应用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持有主效广谱抗瘟基因Pi40的单基因系4163与其它11份单基因鉴别品系进行自然条件下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163在云南省粳稻区的稻瘟病重病区均表现抗病,即在保山、宜良、玉溪叶瘟田间抗性分别为0级、0级、4级,穗瘟田间抗性为3级;同时,利用49份有代表性的云南稻瘟病单胞菌株,通过室内接种抗性鉴定方法建立了Pi40对云南稻瘟病的抗谱,并与另外25份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进行室内接种同步鉴定比较,结果表明Pi40对49份云南地方稻瘟病菌株的抗病频率为87.8%,表现出较广的抗谱,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抗病育种的新抗源利用。
云南省马铃薯主要品种晚疫病抗性评价
《中国马铃薯 》 2016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马铃薯主要品种的晚疫病抗性,利用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优势生理小种(1.2.3.4.6.7.9.10.11)和超级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对云南省马铃薯主要品种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0个品种中,没有对2个供试生理小种表现高抗的品种;对优势生理小种,‘云薯304’、‘云薯401’、‘镇薯1号’和‘紫云1号’4个品种表现抗病,‘合作88’和‘云薯505’表现中抗;对超级生理小种,仅‘云薯304’和‘云薯401’分别表现抗病和中抗。云南省种植的马铃薯主要品种中‘会-2’、‘丽薯6号’、‘宣薯2号’和‘青薯9号’对优势小种均已丧失抗性,‘合作88’仅表现中抗。生产上迫切需要晚疫病抗性强且抗性持久的马铃薯新品种,以减少晚疫病造成的产量和经济损失。
烤烟漂浮育苗根系致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烟草漂浮育苗中,移栽前在育苗池液的烟苗根系常发生腐烂,影响健壮烟苗的培育和移栽后烟苗的成活率。本研究分别从发生根腐的育苗池液和烟苗的腐烂根系采集样品,分离和纯化培养195株细菌,根据分离物细菌的培养特征、显微形态特征初步归类,筛选出28株细菌;进一步测定其致腐性、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基因序列。通过综合分析,鉴定致腐细菌的属种。结果表明,13株细菌具有较强的致腐性,分离纯化鉴定的致腐性菌株分别为5个属中6个种的细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韦氏芽孢杆菌(B.weihenstephanensis),耐寒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rigoritolerans),克氏微杆菌(Microbacterium ketosireducens),罗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ohdei)和香味类香味菌(Myroides odoratus),这些细菌是引起烟草漂浮育苗过程中烟苗根系腐烂的主要细菌。
22个柱花草材料幼苗期抗旱鉴定初步结果
《热带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旱季是云南柱花草种植幼苗主要生长期,鉴定柱花草各品种(系)苗期的抗旱性对指导柱花草种质创新与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试验棚内,对22个柱花草(Stylosanthes gianensis)种质材料幼苗期进行干旱处理,分别测试其各项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研究其幼苗期的抗旱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中,圭亚那柱花草1(S.gianensis seabrana)、爱得华柱花草(S.gianensis cv.Endeavour)、黑种柱花草(S.gianensis USF873016)和西卡柱花草(S.scabra cv.Seca)相对较耐旱,其中西卡柱花草的抗旱性最强。
云南苹果病害的调查与鉴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系统调查了云南省昆明、昭通、曲靖、丽江等4个市苹果主产区的苹果病害,并对病原进行了鉴定,初步调查结果表明云南苹果常见病害共23种。其中,真菌病害16种,病毒及类病毒病害3种,生理性病害4种。与全国总体病害调查情况比较,云南腐烂病的发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与全国其他省份相似,是昭通危害生产的主要病害。苹果白粉病、病毒病和锈果病等为云南苹果常见病害。苹果锈病、灰斑病为云南首次报道的新分布。本文还讨论了病害对云南苹果产业的潜在影响和苹果病害的防控策略。
苗期不同基因型水稻耐低磷能力的鉴定与评价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对前人用不同方法筛选出的28份耐低磷种质资源在同一条件下进行苗期耐低磷能力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5×10-6磷水平下可有效鉴定苗期各水稻基因型的耐低磷能力,以苗期相对根干重作为水稻耐低磷能力的鉴定指标即可。以相对根干重为筛选指标获得苗期耐低磷种质共14份,分别为武糯1号、盐粳2号、双城糯、麻酒谷、软稻子、大红芒、大白芒、有芒小红板稻、麻谷子、普粘7号、嘉农育257、农林12、意大利4号、滇屯502,这些品种可作为磷高效遗传研究或育种利用的重要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