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egeneration system(模糊匹配)
29条记录
树番茄茎段无菌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热带农业科技 2024

摘要:以树番茄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杀菌剂对外植体消毒及生长激素对愈伤组织、不定芽及不定根诱导的影响,同时探寻合适的组培苗移栽基质,为构建高效的树番茄无菌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用0.1%HgCl2消毒外植体15 min,成活率达97.8%;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宜激素配比为6-BA 0.4 mg/L+NAA 0.1 mg/L,诱导率达100%,不定芽诱导最适宜激素配比为6-BA0.6 mg/L+NAA 0.2 mg/L,不定芽诱导率达92.5%,平均分化芽数达到3个/块;不定根诱导最适宜激素配比为NAA 0.5 mg/L+IAA 0.1 mg/L,生根率达100%,平均生根数达4.2条,平均根长2.9 cm。炼苗7 d后移栽于腐殖土∶育苗基质∶椰糠(体积比2∶2∶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96%。

关键词: 树番茄 组织培养 茎段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花除虫菊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福建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宜白花除虫菊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外植体诱导、继代培养及生根培养阶段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建立白花除虫菊高效再生体系.[方法]以白花除虫菊尚未张开的花蕾作为再生体系的外植体材料,花蕾经过灭菌消毒以后,采用MS固体培养基,比较不同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对白花除虫菊花蕾诱导出芽、增殖及生根等关键环节的影响.[结果]白花除虫菊花蕾外植体最适宜的消毒条件为75%酒精处理30 s后用0.10%氯化汞溶液消毒10 min,之后用15%次氯酸溶液处理15 min;白花除虫菊花蕾诱导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5 mg·L?1TDZ+0.2 mg·L?1IBA;白花除虫菊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1 mg·L?1TDZ+0.1 mg·L?1IBA;白花除虫菊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MS+0.1 mg·L?1IAA+0.1 mg·L?1IBA;炼苗移栽的最适基质为泥炭:珍珠岩=6:1,成活率达90%以上,移栽效果良好.[结论]基本建立了白花除虫菊高效再生体系,可为繁育白花除虫菊种苗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白花除虫菊 不定芽 再生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蛇生体外再生体系的建立

中药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的植株再生途径,建立背蛇生人工高效繁殖技术体系.方法:以背蛇生带芽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考察了不同的植物激素种类和质量浓度对带芽茎段基部丛生芽的发生、增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带芽茎段在MS+6-BA 1.5 mg/L+IBA 1.5 mg/L+KT 1.5 mg/L中培养10 d后节上腋芽开始萌发生长;30 d后基茎节处出现大量丛生芽,发生率为86%;45 d后在既有基部不定丛芽又有上部腋芽生长的簇状丛生系统,增殖系数达10.0以上.不定根的诱导则在1/2 MS+6-BA 0.1 mg/L+NAA 1.5 mg/L中进行,45 d后可获得生长健壮的再生植株,生根率100%;生根苗经过炼苗,移栽30 d后成活率达100%.结论:在背蛇生的体外快繁中,带芽茎段基茎丛生芽发生为最有效途径,该方式较愈伤组织间接发生不定芽效率及质量更高.该研究所建立的高效繁殖技术体系为濒危野生物种蛇背生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实验基础.

关键词: 背蛇生 基茎丛生芽 带芽茎段 增殖系数 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风兰丛芽高效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核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高效、稳定的风兰(Neofinetia falcata)丛芽诱导体系,以非共生性萌发所获得的风兰愈伤组织和原球茎(PLB)混合物为材料,改良的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植物激素及天然附加产物,进行单因素试验,选取适宜风兰生长的各因素种类和质量浓度范围,进而通过正交及完全组合试验,研究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及其质量浓度和天然附加产物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丛芽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适宜的非共生性萌发培养基为改良的MS+活性炭(AC)0.5 g·L-1,在该培养基中种子培养75 d即可获得大量原球茎;原球茎在改良的MS+6-苄氨基嘌呤(6-BA) 0.5 mg·L-1+萘乙酸(NAA) 0.5 mg·L-1+苹果泥30 g·L-1+AC 0.5 g·L-1中培养70 d,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大量增殖,随后由原球茎产生大量丛芽,愈伤增殖系数6.84,丛芽发生率98.96%;将诱导出的丛芽转接至相同培养基中,以"芽繁芽"方式增殖,其增殖系数可达4.36.无菌苗生根则在改良的MS+NAA 1.0 mg·L-1+AC 0.5 g·L-1+苹果泥70 g·L-1中进行,生根率100%.生根苗移栽至消毒后的碎松树皮中,保温保湿培养90 d后,成活率100%.本研究建立了风兰体外高效快速繁殖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其人工繁育和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兰科植物的离体快繁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 风兰 愈伤组织 不定丛芽 再生 天然附加产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花椰菜通用再生体系的构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以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薹茎段为试验材料,筛选适宜花椰菜快速繁殖的培养基配方,构建适用于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用75%C2H5OH消毒15s后,7%NaClO消毒10min处理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外植体,污染率为0,且茎段不变色、不影响后期分化;6-BA是理想的花椰菜不定芽诱导的细胞分裂素,6-BA 1mg/L+IBA 0.5mg/L是最佳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ZT 2mg/L+NAA0.1mg/L是最佳的促进不定芽快速生长的激素组合;6-BA 1mg/L+NAA 0.5mg/L是最佳的不定芽继代增殖的激素组合;MS+IBA 0.1mg/L+IAA0.1mg/L是最佳的促进无菌苗生根的培养基。

关键词: 花椰菜 基因型 再生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参组培快繁体系研究

中药材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建立臭参腋芽增殖和不定丛芽快速繁殖体系,筛选适宜高效的离体再生途径。方法:选取无菌实生苗高位带芽茎段为腋芽增殖材料、基茎不定休眠芽为丛芽增殖材料,采用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植物激素对外植体增殖及植株再生进行研究。结果:2种外植体中,基茎不定休眠芽是最理想的增殖材料,其继代增殖适宜的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1.5 mg/L,增殖系数21.0以上;高位带芽茎段是腋芽增殖的适宜材料,在MS+6-BA 1.5 mg/L+2,4-D 0.5 mg/L培养30 d后,腋芽增殖系数为4.55;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30%蔗糖的1/2 MS培养基,30 d后即可获得完整的再生植株,不定根发生率为90.33%;将生根苗炼苗移栽至腐殖质土壤中,成活率达到100%。结论:成功建立了臭参2种离体再生途径。

关键词: 臭参 腋芽增殖 不定丛芽 组织培养 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及其高产群体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省8个大面积应用的再生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并通过改变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分析再生稻最高产品种的高产群体质量。结果表明:再生稻抽穗期到成熟期的生长率为头季稻抽穗到成熟期的37.87%,再生稻的产量为头季稻的36.95%,再生稻产量与头季抽穗后到成熟期的群体生长率和再生稻抽穗期LAI呈显著的正相关,提高再生稻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其有效穗,而提高再生稻有效穗的关键是提高腋芽萌发率和存活率;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创造了再生稻不同质量群体,高产质量群体齐穗期LAI为3.6以上,抽穗期到成熟期的群体生长速率在8.5 g/(m2? d)以上,对应的氮肥用量195 kg/hm2,在头季稻齐穗后15 d和收获2~3 d均施。

关键词: 再生稻 产量形成 高产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纬高原区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低纬高原生态条件下,2010年以8个头季稻高产水稻品种进行再生稻高产品种筛选,2011年对产量最高的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2012—2013年对栽培技术进行集成。结果表明:再生稻平均产量为4.19 t/hm2,是头季稻的37.08%。再生稻结实率、千粒重变异较小,颖花量、有效穗、穗粒数变异较大。颖花量多的品种产量较高,其中,‘宜优673’的颖花量最高,达2.12×104/m2,其产量为4.70 t/hm2。提高再生稻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其有效穗,而提高再生稻有效穗的关键是提高腋芽萌发率和存活率,以多穗保总粒数,产量才能增加。高产主要技术是头季齐穗后15 d和收获后2~3 d分别施用97.5 kg/hm2的促芽肥和促粒肥,留桩高度30 cm。集成再生稻高产技术"百亩示范片"平均产量为4.25 t/hm2,创造了低纬高原区再生稻的最高产纪录。

关键词: 低纬高原区 再生稻 高产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花花色嵌合花瓣的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菊花‘粉妆’粉色和其发生嵌合花色的花瓣为试材,研究了6-BA和NAA不同浓度配比对花瓣离体再生的影响,建立了花瓣外植体的再生体系,观察分析了花色嵌合花瓣再生植株的花色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菊花品种‘粉妆’花瓣再生的最适配方为MS+6-BA2.0 mg/L+NAA1.0 mg/L,再生芽分化率达93.3%,单个外植体平均再生不定芽数为10.0个,采用1/2MS培养基,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达100.0%。花瓣再生植株的花色发生广泛变异,粉色花瓣再生植株的花色呈现从白色到黄色多色变异,且粉色占的比例最高,但没有花色嵌合体出现;而嵌合花色的花瓣再生植株发生变异的花色更为丰富,从白色到橙红色均有分布,且与亲本相同或相似的花色占的比例最高,部分植株还可以保持花色嵌合性状,但嵌合的花色仅为白色与粉色的嵌合,嵌合花色形成率为4%;因此,菊花品种‘粉妆’经过组织培养可以部分保持嵌合花色。

关键词: 菊花 花瓣 再生 嵌合体 花色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叶蔷薇’器官间接再生体系的建立及GUS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

植物科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光叶蔷薇’(Rosa wichuriana‘Basye's thornless’)无菌苗的顶生幼嫩小叶为外植体,探讨了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生长素NAA能诱导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由NAA诱导的愈伤组织在附加TDZ的MS培养基上,先暗培养再进行光照培养可直接分化出不定芽。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NAA浓度是7.0 mg/L、暗培养时间为10 d,而最佳分化培养基是MS+5.0 mg/L TDZ+30 g/L葡萄糖+2.5 g/L GEL,分化率达18.34%。以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侵染受体,初步建立了‘光叶蔷薇’GUS基因转化体系。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值为0.5、侵染30 min、共培养2 d、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50μmol/L是‘光叶蔷薇’愈伤组织转基因的最优条件。

关键词: ‘光叶蔷薇’ 愈伤组织诱导 植株再生 GUS基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