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带一路”背景下老挝西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老挝西瓜产业依托中国生产技术和中国市场而发展,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代表.老挝气候利于早春西瓜栽培,能较好填补中国早春西瓜供应缺口;老挝西瓜生产总成本较中国类似气候地区如海南低1200~2600元·(667 m2)-1,中老铁路的通车也为老挝西瓜运输降低了成本,缩短运输时间;老挝西瓜生产同时也存在栽培技术落后、西甜瓜产业园区较少等问题,随着中国包括人才、良种良法、资金等资源的涌入,以及"一带一路"通道建设不断向中下寮平原区发展,将建立起完善的西瓜产业链,推动老挝西瓜产业.
云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特异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以定植于国家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中的50份云南不同地方茶树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化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筛选特异资源。结果表明,50份云南不同地方的茶树资源茶多酚含量为20.35%~33.02%,平均含量为26.72%;氨基酸含量为1.95%~4.20%,平均含量为2.99%;咖啡碱含量为2.03%~5.17%,平均含量为2.93%;儿茶素总量为8.21%~21.29%,平均含量为11.12%。50份云南不同地方茶树资源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32份试验材料属于高茶多酚茶树种质资源(茶多酚含量≥25.0%),26份试验材料属于高氨基酸茶树种质资源(氨基酸含量≥3.0%),1份试验材料属于高咖啡碱茶树种质资源(咖啡碱含量≥5.0%),1份试验材料属于高儿茶素茶树种质资源(儿茶素总量≥20.0%)。筛选出的茶树种质资源可为茶树遗传改良与创新提供参考。
5种杀虫剂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毒性及其田间药效
《生物安全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为持续有效防控白背飞虱,研究云南东部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稻茎浸渍法测定白背飞虱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期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5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防治效果。【结果】与敏感种群比较,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LC_(50)分别为0.208、0.459、0.608、3.108、1.256 mg·L~(-1),抗性倍数分别为2.2、10.4、5.6、6.5、5.3倍;白背飞虱对噻虫嗪无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5种杀虫剂药后1、5和10 d对白背飞虱种群的田间防控效果均有显著差异。除了吡蚜酮外,其他药剂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以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持续期较长,药后10 d仍在90%以上;噻虫嗪和吡虫啉药后1和5 d的防效达90%以上;吡蚜酮药效在供试药剂中防效最低,在64.88%~77.82%之间。【结论】滇东师宗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均为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嗪无抗性,田间防控效果以吡虫啉和噻嗪酮为最好。建议滇东稻区可以使用吡虫啉和噻嗪酮药剂防控白背飞虱,注意控制吡蚜酮的使用次数与用量。
应用DTBIA技术快速检测柑橘黄龙病菌研究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橘黄龙病病原菌为韧皮部限制性寄生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迄今为止尚未成功获得离体纯培养。因此基于特异性抗体的高通量血清学检测技术迄今尚未开发。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利用异源表达重组黄龙病菌外膜蛋白Omp_(CLas)免疫动物,制备并获得了特异性多克隆抗体(Anti-Omp_(CLas)-Pab)。本研究利用直接组织印迹免疫法(Direct tissue blot immunoassay,DTBIA)技术对获得的多克隆抗体的检测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证实该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中国不同地理来源的柑橘黄龙病菌分离物;柑橘叶柄、叶片中脉、枝条、根部、果梗和种子中均存在黄龙病菌,其中根部和种子中的病菌含量相对较低,枝条和叶片中脉中的含量较高。该多克隆抗体的获得为后续快速检测试剂盒或试纸条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柑橘 黄龙病菌 快速检测 DTBIA 多克隆抗体 特异性
大理州烟草黑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测定
《中国烟草科学 》 2015 CSCD
摘要:采用含药平板法建立烟草黑胫病菌对杀菌剂烯酰吗啉的敏感基线,并测定了2013年从云南省大理州各烟区分离纯化的烟草黑胫病菌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烟草黑胫病菌的敏感基线为1.4656μg/m L;68个田间菌株对烯酰吗啉的EC50值在0.5857~2.5254μg/m L之间,平均为1.1118μg/m L。表明烯酰吗啉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活性较高,大理州烟草黑胫病菌的抗药性风险较低。烯酰吗啉可用于大理州烟草黑胫病的有效防控,但应与其他杀菌剂进行合理的轮换使用。
云南通海小菜蛾种群抗药性监测及田间药效评价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云南蔬菜主产区通海县小菜蛾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叶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对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通海县小菜蛾种群对丁醚脲和Bt的敏感性最高,仍处于敏感水平,对茚虫威属低抗水平,对虫螨腈和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4.28和31.68倍,属中抗水平,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为44.62倍,到高抗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最差,抗性倍数829.90倍,达极高抗水平。抗性水平和田间药效呈一定相关性,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药后7d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均低于50%,茚虫威、多杀菌素和丁醚脲的田间防效较好。通海县小菜蛾可选择的防治药剂包括茚虫威、多杀菌素和丁醚脲,注意不同药剂之间的轮换和交替使用。
云南省部分地区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为三环唑的科学使用及抗药性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云南省部分稻区的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结果]供试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在41.284 9~72.722 4 mg/L,不同地区菌株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最敏感的是大理地区菌株,其EC50平均值为49.004 3 mg/L,最不敏感的是宜良地区菌株,其EC50平均值为65.000 4 mg/L,二者相差1.33倍。[结论]大多数菌株对三环唑表现敏感,但也出现低水平抗药性的群体,采用三环唑防治稻瘟病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云南省部分家蚕品种资源对杀虫剂溴虫腈的敏感性调查
《蚕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对溴虫腈敏感性较低的家蚕品种并给家蚕耐药性机理研究提供素材,选择云南省蚕区的17份家蚕品种资源为供试材料,调查溴虫腈对不同品种家蚕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观察蚕体中毒症状。溴虫腈对供试家蚕的LC50值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大部分家蚕品种2龄起蚕的LC50值在100~200 mg/L之间,差异最大的是日系品种秋白A和黑蚕淡,二者的LC50值分别为257.955 mg/L和51.287 mg/L,相对毒力指数相差5倍。按照4级毒性分级法,溴虫腈对供试的17个家蚕品种主要呈现中等毒性和低毒性。中毒家蚕表现出吐液、静卧、拒食,死亡后蚕体缩短、软化、翘头尾,呈"S"、"C"扭曲状等症状。
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与其抗药性的相关性
《应用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开展云南省通海县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对11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的同时,对小菜蛾抗药性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与其抗药性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即随着抗药性的增加,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如在无抗性至高抗性的杀虫剂之间,其敏感性并无明显的变化,处理间无差异,只有对其极高抗性的阿维菌素、虫酰肼和高效氯氰菊酯才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种药剂是否因抗药性增加而不能使用,还应该参照田间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