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对干热河谷地区杧果树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为探明干热河谷地区杧果园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对树体生长、开花和产量的影响,为杧果高效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澳杧为研究对象,设置CK(清耕)、T1(自然生草)和T2(秸秆覆盖)3个处理,2020—2022年连续3 a测定干茎、株高、冠幅、顶梢数、花梢数、花序长、挂果数量和产量等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株高、干茎、冠幅、顶梢数和花梢数指标均逐年增长。2022年,T1处理的株高、干茎和冠幅均小于其他处理,顶梢数、花梢数和花梢比率呈现出T1>CK>T2的特点。连续3 a各处理产量指标均表现为T2>CK>T1。产量、株高和干茎的净增长量指标表现为T2>CK>T1,T2单位面积产量净增长量较CK和T1分别提高15.29%和27.36%。各处理顶梢数和花梢数净增长量差异不显著,顶梢数净增长量T2>T1>CK,花梢数净增长量T1>T2>CK。综上,干热河谷地区杧果园地表自然生草覆盖虽有利于花梢数的增加,但不利于产量提高;秸秆覆盖有利于杧果树的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促进树体养分累积和产量提高,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杧果园地表管理措施。


青贮大麦新品种云贮麦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5
摘要:云贮麦1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云大麦6号为母本、云啤7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系谱法联合选育的青贮专用大麦新品种。在连续2年的品种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鲜质量为50 699.40 kg/hm2,居第1位,比对照增产19.27%,增产极显著,丰产稳产性评价为“很好”;平均干质量为17 831.1 kg/hm2,居第1位,比对照增产16.68%,增产极显著。云贮麦1号表现为分蘖力强、叶片持绿性好、高产稳产、抗倒伏性好和适应性广等优点,于2024年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大麦(青稞)(2024)530008。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000~2 400 m秋冬播大麦种植地区种植。


长期不同绿肥-玉米轮作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长期施用不同绿肥条件下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西南地区的绿肥选种提供参考依据。依托7年长期定位试验,选择3种绿肥品种,设置4个处理,冬闲+常规施肥(CK)、光叶紫花苕+常规施肥(CV)、肥田萝卜+常规施肥(CR)、黑麦草+常规施肥(CL),分析比较不同绿肥处理玉米产量、玉米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不同绿肥处理下,2018—2023年6年的平均产量表现为CV>CR>CL>CK,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与CK相比,不同绿肥处理2年玉米籽粒平均氮、磷含量CV处理表现得最高,籽粒平均钾含量CL处理最高。秸秆平均氮含量CV处理较CK提升了约36.5%,秸秆平均磷含量CL处理比CK提升了约75%,秸秆平均钾含量CV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2年均值可以看出,CV、CR、CL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升了玉米的籽粒氮、钾含量和秸秆氮、磷、钾含量。与CK相比,各处理2年的平均籽粒氮吸收量提高了1.3%~20.0%,籽粒钾吸收量提高了5.2%~47.9%,籽粒氮吸收效率从2年均值可得出提高了1.5%~20.4%、钾吸收效率2年均值提高了5.0%~52.9%,玉米籽粒吸收量和吸收效率均值表现为CV>CL>CR>CK。综合来看,不同绿肥处理均提升了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光叶紫花苕对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提升效果最明显,肥田萝卜和黑麦草均不同程度提升了土壤的磷、钾含量。因此,在西南地区绿肥选种种植中,选择光叶紫花苕可维持提升玉米产量,且能提高土壤生产力、促进玉米籽粒和秸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改善土壤肥力。


外源有机肥碳氮比对植烟红壤微环境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碳氮比是反映有机肥肥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探讨有机肥碳氮比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环境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为土壤培肥及其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21—2022年在云南省寻甸酸性山原红壤上,以烤烟‘云烟87’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等氮磷钾条件下施无机化肥对照(T1,CK),以及配施不同碳氮比有机肥(10:1、15:1、20:1、25:1)对植烟土壤肥力、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2、T3、T5土壤pH升高0.09~0.13个单位;T2、T3、T4、T5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及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9.91%~17.40%、9.11%~16.45%、7.16%~43.68%、11.61%~39.54%;T2、T3土壤速效钾含量较CK显著提高8.12%、14.63%。T2、T3、T4、T5的土壤SOC含量及C/N较CK分别显著提高11.61%~39.54%、4.48%~29.72%。T2、T3、T4、T5的大粒径团聚体(>5、2~5、1~2 mm)含量显著增加20.75%~75.91%、10.06%~54.50%和16.98%~66.13%;而其微团聚体(0.053~0.25、<0.053 mm)含量较CK显著下降10.61%~54.52%;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增加。T2、T3可促进烟株生长,其叶面积较CK分别显著增加7.36%和14.92%。与CK相比,T2、T3的产量和产值分别显著提高11.99%、16.93%及5.92%、15.46%。T3能显著增加烟叶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降低总氮和烟碱含量,烟叶化学成分较协调。施碳氮比(10:1、15:1)的有机肥有利于提升土壤pH及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和稳定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群落丰度,促进烤烟发育,提高烟叶产值和品质。


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对花生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气象因子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栽培生境与花生产量形成的关系,旨在为花生生产布局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以9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在云南7个不同生态区连续种植2年,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气象因子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德宏、大理、东川、临沧和盐津的温度和积温较高,花生结果数多,出仁率和产量较高,是种植花生的适宜区域。方差分析发现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受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较高的气温和积温有利于缩短花生结荚期进而缩短全生育期天数。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百果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气象因素中以积温的影响最大。温度越高地上部越高大,单株果数和饱果数越多,百果重和百仁重也就越高,从而增加花生产量。光照时间过长和昼夜温差过大不利于地上部生长和分枝结实。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24
摘要:为探究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云油杂28号’为材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D1:15万株/hm~2;D2:28.5万株/hm~2;D3:42万株/hm~2,4个施氮量水平,N1:0 kg/hm~2;N2:75 kg/hm~2;N3:150 kg/hm~2;N4:225 kg/hm~2,测定不同处理下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干物质重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密度下,全生育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延长,盛花期根茎粗、叶面积、总叶数和绿叶数在D1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干物重和产量在各密度下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在D1N2下达到最大值。同一施氮量下,全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缩短趋势;根茎粗、总叶数、绿叶数和叶面积在抽薹期和盛花期均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各时期的干物重和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种植密度和氮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前期的影响较小,主要从抽薹期和开花期开始产生影响;调整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干物重的影响大于施氮量,密度和施氮量主要通过单株有效角果数影响油菜产量。在密度与氮肥的互作处理下以D1N2处理(即密度为15万株/hm~2,施氮为75 kg/hm~2)最优,其株高最高,总叶数和绿叶数最多,根茎粗和叶面积较大,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最高。


氮磷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 2024
摘要:为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探明N肥、P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会玉336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处理:常规施肥(T1);N减10%+P减10%(T2);N减20%+P减20%(T3);N减10%+P减10%+有机肥(T4);N减10%+P减20%+有机肥(T5);N减20%+P减10%+有机肥(T6);N减20%+P减20%+有机肥(T7),探讨不同处理对玉米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减施氮磷肥增施有机肥能提高玉米的单穗重、单穗粒重、穗长,缩短秃尖。与T1相比,T5、T6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T6亩产量最高,为1 096.7 kg/亩,每亩比T1增产71.1 kg(增幅6.93%);T4经济效益最好,亩节本增效73.69元。综合考虑产量和经济效益,T4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益的最佳肥料配比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