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偏早熟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云粳26号的选育及应用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粳26号"是目前高原粳稻中一个生育期较短且表现高产优质的品种,能早收早上市,因而很受农户欢迎。2009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川审稻2009006),2010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0003号),2012年被评为农业部主导品种。其突出特点,早熟高产优质(全生育期153~165 d,比其它品种早15~20 d),高抗穗瘟,耐寒性强,适应性广,适宜于云南省海拔1 400~2 000 m的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种植。


云南八倍体割手密抗逆功能标记遗传多样性探讨
《亚热带农业研究 》 2015
摘要:割手密是甘蔗杂交育种中重要的野生血缘供体亲本和抗逆性状基因源。选用根据植物抗旱和耐高温相关基因(DREB,Aquaporin;HSP70,WRKY1)设计的引物对或单条引物与随机引物之一组成的5对功能标记(DBF/Arb1,DBF/Arb2,Aqua/Arb1;SCB174,SCB190)对22份云南八倍体割手密进行抗逆功能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同时选用13份甘蔗骨干亲本和10份近年云南主栽甘蔗品种作为对照。多态性统计显示,5对功能标记引物共获得113个条带,其中106个为多态性条带,17个为群体特异带,平均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3.81%,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914 0,八倍体割手密多态性表现最为丰富;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八倍体割手密无论在抗旱还是耐高温标记方面均有较大的相似性系数范围;群体遗传分化分析表明,八倍体割手密在抗旱和耐高温标记方面都与骨干亲本和主栽品种存在较小基因流,多数仅有30%左右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UPGMA聚类结果也表明,云南八倍体割手密材料与骨干亲本和主栽甘蔗品种在5对抗逆功能标记上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差异。以上结果均表明,云南八倍体割手密在耐高温基因HSP70、WRKY和抗旱基因DREB、AQP等4个抗逆基因(尤其是HSP70和AQP)功能标记上较骨干亲本和近年云南主栽甘蔗品种拥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而且八倍体割手密中还有很多抗逆血缘未渗透到现代甘蔗品种中。因此,甘蔗品种改良上应加大云南八倍体割手密资源的利用力度。


小麦抗条锈基因及我国主要生产品种在云南的田间抗性表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5 CSCD
摘要:2012—2013年对21个抗条锈单基因、15个聚合基因及67个我国生产品种或抗原材料在云南6个代表性地点进行田间抗条锈性自然监测。结果表明:只有Yr27、Yr(7,22,23,Le1,Le2)和Yr(30,Sk,QYR3,QYR4,QYR5,QYR6,QYR7)在云南2年6点都表现稳定的抗性;Yr15,Yr25,YrSu92和Yr(27,Slk),在2年6点中,仅1个点感病且表现慢锈。这些基因可在生产上重点利用。Yr17,Yr18,Yr24,Yr26,Yr30,Yr32,YrA,YrSp,Yr(1,Ky1,Ky2),Yr(3a,V23,+),Yr(A,H),Yr(Ab,Alb),Yr(Gui...
国外小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和赤霉病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拓宽和丰富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高小麦抗性、产量和品质,对国外引进的122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温室苗期和田间成株期抗白粉病、抗赤霉病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有4份材料苗期和成株期对白粉病均表现为免疫,3份材料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11份材料具有明显的成株期抗性;有3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为高抗,10份材料为中抗,其中有4份材料兼抗白粉病和赤霉病。整体而言,埃及和津巴布韦材料白粉病相对抗性较好,来自墨西哥国际玉米改良中心的大部分材料成株期具有白粉病抗性,这些材料对于改善中国小麦对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云南省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变化趋势
《农药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云南省不同菜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及年度变化规律,于2009—2013年间连续5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滇中通海县、滇西弥渡县和滇西南临沧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同时,对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代,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通海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抗性倍数从2009年的2.30倍,逐渐发展到2012年的47.79倍和2013年的43.0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弥渡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除了2010年达12.35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临沧市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在1.01~4.60倍之间,处于低水平抗性。3种增效剂均对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增效作用。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抗药性室内鉴定及其rpfC基因序列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云南省高原粳稻上十种不同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叶枯灵和新植霉素三种农药的抗药性及其机制,分别用含有不同浓度农药的NA培养基进行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抗药性筛选,并设计与菌株抗药性密切相关的rpfC基因特异引物,对抗药性不同的菌株进行扩增、测序、基因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噻枯唑对参试的所有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0~180mg/L,而叶枯灵为10~100mg/L,没有发现对新植霉素产生抗性的菌株;病原菌的致病型与对农药的敏感性相关,致病性强的菌株,其抗药性较强。将致病型和抗药性不同的10个菌株的rpfC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号为X97865.1的基因序列比对,序列同源性为92%~98%,而RpfC蛋白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8.3%至99%)。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强的Ⅵ型菌株2001-31的RpfC蛋白序列的六个功能域完整,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弱的0型菌株DH-L-1的RpfC蛋白序列的信号接收区域REC已经消失。7个致病性和抗药性中等的菌株中,Ⅳ型菌株5较为特殊,其RpfC蛋白序列已经不能形成功能域。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白叶枯病菌 致病型 抗药性 rpfC基因分析


云南几个苹果新品种对腐烂病的抗性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引进抗腐烂病新品种,调整云南苹果品种结构,需要对新拟引进品种抗性进行鉴定。以目前主栽品种红富士作为对照,通过观察果园自然发病程度和人工接种腐烂病原菌进行抗性鉴定相结合,对苹果品种对腐烂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测试的苹果新品种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抗性均存在差异,云南6个苹果新品种对腐烂病的抗性均比主栽品种红富士强。其中斯维塔、玉华早富对腐烂病的抗性表现较好,其次为新嘎啦、短枝富士、皇家嘎啦和金世纪。通过鉴定,明确这些品种均为云南未来可以推广使用的抗腐烂病的新品种。


4个番茄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田间抗性评价及摘叶法防治技术初探
《热带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对云南热区4个番茄品种进行了细菌性斑点病的田间抗性评价和发病特点调查,同时评价了人工摘除病叶法对该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拉比品种抗病性优于其它3个品种,同一品种植株上各部位发病严重程度依次为下部>中部>上部。用20%噻菌铜SC 300倍液进行病害防治时,辅以人工摘除下部重病叶的措施可显著提高病害防治效果。


云南小菜蛾对Bt的抗药性及盆栽药效评价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2年,采用浸叶法连续5年测定了云南省2个主要蔬菜种植区通海县和弥渡县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对Bt制剂的抗药性,并进行了盆栽药效评价。结果表明,两地区小菜蛾对Bt制剂均表现为低抗或无抗性,抗药性无明显上升趋势。比较了在光照培养箱和自然条件下3种不同Bt制剂对通海和弥渡县小菜蛾盆栽药效,药后第5天通海和弥渡小菜蛾种群在恒温(25±1℃,RH65%~70%)和自然条件下(12~28℃,RH50%~75%)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3%~95.5%和80.2%~90.6%、78.8%~89.1%和73.4%~85.7%,两者差异不显著。云南小菜蛾种群对Bt制剂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在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有选择地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