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滇中温带地区红火蚁防治方法及效果评价
《植物检疫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滇中温带高海拔地区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最佳防治方法,本研究选用不同剂型的3种药剂,分别使用“惊扰撒施”法、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与普通撒施法和喷淋灌巢法进行比较,探索不同方法对红火蚁工蚁减退率的影响和对蚁巢的灭除效果。结果表明:饵剂、粉剂使用“惊扰撒施”法和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对工蚁减退率和蚁巢的灭除效果均高于普通撒施法和喷淋灌巢法;药后3 d、10 d,饵剂“惊扰撒施”法和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灭除效果最好,工蚁减退率和蚁巢防效均为100%;粉剂普通撒施法灭除效果最差,工蚁减退率和蚁巢防效分别为65.67%、59.62%和25.00%、25.00%。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和饵剂“惊扰撒施”法对红火蚁的灭除效果较为彻底,值得推广应用,粉剂普通撒施法效果较差,不建议使用,其他方法可作备选方法轮换使用。


11个单粒花生脂肪酸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构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机选取80份不同花生品种籽仁,依托德国布鲁克光谱仪器公司MPA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构建了单粒花生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芥酸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并首次构建了单粒花生一烯酸、棕榈一烯酸、山嵛酸、豆蔻酸、α-亚麻酸及长链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OPUS 7.5软件自动优化,花生籽仁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山嵛酸、豆蔻酸、长链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均为“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维数分别为10、10、8、10、5、10、10,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0.98、0.97、0.87、0.88、0.93、0.98,根均方差(RMSECV)分别为2.87%、2.18%、0.461%、0.133%、0.00416%、0.741%、0.19%;芥酸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为“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维数为9,R~2为0.92;RMSECV为0.00628%;棕榈一烯酸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为“一阶导数+减去一条直线”,维数为10,R~2为0.80,RMSECV为0.00602%;花生一烯酸和α-亚麻酸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均为“矢量归一化”,维数分别为8、10,R~2分别为0.88、0.77,RMSECV分别为0.0731%、0.026%。经检验各项指标真实值和模型预测值平均相对偏差在0.12%~2.50%之间。11个花生籽仁脂肪酸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用于花生遗传育种和加工中的品质快速筛选和鉴评。
关键词: 花生 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 α-亚麻酸 油酸 亚油酸


密度和氮肥对青稞‘云大麦12号’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摘要:为探讨不同密度、施氮量及其互作对青稞品质的影响,以全国冬青稞高产纪录新品种‘云大麦12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对密度、施氮量及其互作对‘云大麦12号’的蛋白质、γ-氨基丁酸、β-葡聚糖、总淀粉、直链淀粉、总黄酮、生物碱和脂酸等营养和功能成分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大麦12号’的γ-氨基丁酸、β-葡聚糖和脂酸受密度和施氮量影响小,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施氮量的影响,总淀粉、总黄酮和生物碱受施氮量和密度的影响均较大。‘云大麦12号’作为食品特别是功能食品时最佳密氮组合为D1N3。
关键词: ‘云大麦12号’ 青稞 种植密度 施氮量 密氮互作 功能成分


番茄新品种'云番茄68'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番茄68’是以自交系F1152为母本,自交系17-1为父本配制的番茄一代杂种。植株长势强,无限生长类型,羽叶覆盖度好。主茎第1花序生长节位5~7,单式花序,单节花序数5~7。果实红色,微扁圆,果棱浅,单果质量180~200 g;果实整齐度好,耐储性好。高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中抗南方根结线虫。适宜在云南干热区冬季露地和早春大棚种植。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主要病毒检测及番茄斑萎病毒鉴定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西藏昌都市卡若区高原条件下的蔬菜主要病毒种类,对温室、大棚和露地栽培的主要蔬菜进行了病毒病调查,采集典型病毒病症状样品进行ELISA检测,明确病毒种类;并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RT-PCR扩增克隆与测序分析对主要病毒进行鉴定分析.ELISA检测结果表明,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温室及大棚栽培的番茄、辣椒和莴苣上的主要病毒有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及凤果花叶病毒(pepino mosaic virus,PepMV).其中TSWV检出率最高,为45%.进一步对检出TSWV的蔬菜样品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其中含有典型的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粒体,应用TSWV-N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发现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感染的TSWV与云南TSWV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明确了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的主要病毒种类.综合抗体检测、病毒粒体形态观察与分类相关基因的克隆测序结果,明确了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感染的主要病毒为TSWV.这也是TSWV在西藏的首次报道,为了解TSWV的发生分布及其防控提供了依据.


辣木不同部位饲用品质比较研究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23
摘要:文章测定分析了6个不同地理种源(肯尼亚,马里,老挝,印度,元谋,美国)辣木叶、梗和茎部位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单宁、木质素、草酸6个饲用品质指标,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和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供试样品的饲用品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为饲用辣木种质评价、推广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和地理种源对辣木饲用品质均有影响,粗蛋白、粗脂肪和单宁在辣木叶片中含量最高,木质素和粗纤维在辣木茎中含量最高,草酸在辣木梗中含量最高;不同地理种源样品中,肯尼亚种源叶片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马里种源叶片中的木质素和粗纤维含量最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式距离等于10时,供试辣木样品被分为2个类群,叶样品单独聚为第1类群,梗和茎样品聚为第2类群,第1类群具有营养成分含量高、抗营养因子含量低的特点.将第1类群样品进行隶属函数分析,综合排序为肯尼亚种源叶>马里种源叶>老挝种源叶>印度种源叶>元谋种源叶>美国种源叶,其中,肯尼亚种源辣木叶片部位的饲用品质表现最好,具体表现为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草酸、木质素含量低,是饲料化利用的良好材料.


云南省稻瘟病菌群体的致病性分析及交配型分布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毒性频率及交配型分布,利用2007—2013年分离自云南省不同稻区的112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23个持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单基因系和持有Pi57(t)的水稻渗入系IL-E1454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对不同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存在很大差异,分离自粳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对持有Piz-t、Pi5、Pi9、Pi20和Pi57(t)这5个水稻品系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4.29%、5.36%、5.51%、5.36%和0;分离自籼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对持有Pik-h、Piz、Pita、Piz-5、Pita-2、Pi5、Pi7和Pi9这8个水稻品系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8.25%、9.13%、9.64%、7.50%、15.72%、0、13.05%和0;分离自陆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菌株对持有Pik-h、Pib、Pish、Pi1、Pi5、Pi9、Pi11和Pi57(t)这8个水稻品系的毒性频率分别为6.67%、3.33%、13.79%、13.33%、7.69%、6.67%、0和3.23%;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陆稻区菌株可交配率为100.00%,其中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为43.33%和56.67%;粳稻区菌株可交配率为91.84%,其中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为69.39%和22.45%;籼稻区菌株可交配率为87.88%,其中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为18.18%和69.70%,表明不同稻区稻瘟病菌的育性均比较高,但交配型分布极不平衡。


不同灌溉方式对生菜蒸发蒸腾量及作物系数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滇中地区生菜生育期内蒸发蒸腾量、作物系数、水分利用效率对微喷灌、不覆膜滴灌和覆膜滴灌的响应规律,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云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生菜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蒸发蒸腾量及日蒸发蒸腾强度而言,在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覆膜滴灌模式下最大,其次为不覆膜滴灌,最小为微喷灌.覆膜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微喷灌模式下全生育期蒸发蒸腾量,2020年分别为82.1、60.2和52.0 mm;2021年分别为88.4、77.2和72.8 mm.生菜作物系数,在全生育期覆膜滴灌模式下最大,其次为不覆膜滴灌,最小为微喷灌;在各生育阶段,不同年景生菜作物系数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受灌溉方式的影响,覆膜滴灌下的生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大于不覆膜滴灌和微喷灌,不覆膜滴灌下的生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微喷灌.覆膜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微喷灌模式下生菜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分别为45.65、42.01和41.58 kg·m-3,2021年分别为50.33、45.86和36.82 kg·m-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