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混合黑穗病孢子侵染甘蔗品种NCO376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对甘蔗黑穗病生理小种1和生理小种2免疫的甘蔗品种NCO376作为寄主材料,在云南开远蔗区搜集黑穗病孢子,依照浸渍、割苗涂抹、抖黑粉孢子、菌液浇灌等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甘蔗黑穗病菌的侵染实验,针对NCO376的抗性和黑穗病生理小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5×106个孢子/mL的浸渍组试验中对照的侵染率为16%,割苗涂抹侵染率为25.8%,侵染率最高,菌液浇灌侵染率最低为2.5%;清水浸渍组试验中菌液浇灌侵染率为0,割苗涂抹侵染率为13%,抖黑穗孢子侵染率为0。材料NCO376在浸渍组中,割茎涂抹处理侵染率>抖黑穗病孢子处理>对照>菌液浇灌处理;清水浸渍组中,割茎侵染率较高,菌液浇灌和抖黑穗病孢子相对不容易侵染宿主材料。依据标准的浸渍组对照试验,云南开远蔗区可能有新的生理小种存在。
利用正交设计优化甘蔗SRAP-PCR反应体系
《中国糖料 》 2011
摘要:利用正交设计L16(45)对甘蔗SRAP-PCR反应体系的五大因素(Mg2+、dNTPs、引物、模板DNA、Taq酶)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得到如下结论:各因素水平变化对PCR反应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Mg2+、dNTPs、引物、Taq酶和模板DNA;通过对各因素进行筛选,建立甘蔗SRAP-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0μL)为:dNTPs 0.25 mmol/L、引物0.1μmol/L、Mg2+2.5 mmol/L、Taq酶0.25U和模板DNA 60 ng。
特早熟特高糖优良甘蔗新品系云蔗02-588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蔗02-588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多年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系。多年多次试验,该品系10月份平均蔗糖分可达13.99%,全期(11~3月)平均蔗糖分达17.26%,最高蔗糖分可达20.97%,早熟、高糖种性十分突出。该品系兼具有效茎多、宿根性强,高抗黑穗病和脱叶性好等优良性状。可在蔗区热量充足、水肥条件好的蔗地作为特早熟高糖品种推广应用,同时可作为特早熟、特高糖基因源杂交利用。
甘蔗野生种割手密远缘杂交后代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甘蔗品种Co419与野生种割手密云南75-1-2远缘杂交,ROC25与远缘杂交后代云野02-356进行回交,分别获得F1和BC1群体;利用R软件,分析了2个群体全部真实性后代品质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品质性状广义遗传力高,正态分布特性明显,品质性状间显著正相关;F1含糖量和纤维含量高于商业亲本,但甘蔗蔗糖分、蔗汁糖分、蔗汁锤度和简纯度等性状劣于商业亲本;BC1除含糖量高于双亲外,其他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但主要性状均优于F1,后代性状恢复快。
云南甘蔗自育品种DNA指纹身份证构建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27份甘蔗自育品种为材料,从国际微卫星协会提供的1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8对多态性丰富、品种聚类区分率高、易统计的引物组成核心引物。8对SSR引物共产生129条带,123个为多态带,多态条带比例为95.35%,多态信息量平均为0.9445,品种相似性系数在0.269~0.767之间,其中引物SMC1047HA,MSSCIR21不仅多态性丰富,而且单个引物就可区分所有品种,是最有效的核心引物。8对核心引物两两组合的效率分析表明,MSSCIR36/MSSCIR2、MSSCIR16/MSSCIR36和MSSCIR36/SMC336BS是高效引物组合,可以完全有效区分所有品种,且品种相似性系数较低;同时使用蔗区种植面积较大的10个主栽品种验证3个高效引物组合,结果表明,MSSCIR16/MSSCIR36是最佳引物组合,不仅能有效区分所有云南甘蔗自育品种,而且能将云南甘蔗自育品种与10个主栽品种最有效地区分开。使用品种的国圃号、国家地区代码、育种单位英文缩写、核心引物名称和分子数据组成云南甘蔗自育品种的DNA指纹身份证,不仅包含了品种的重要信息,而且其中的分子数据可用于品种的真伪鉴定和遗传关系分析,为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甘蔗品种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甘蔗品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甘蔗遗传育种亲本的选择、杂交组合配制及核心种质构建提供理论指导,我们利用17个质量性状和5个数量性状分析了来自13个国家共20个地区的1,160份甘蔗品种资源的遗传变异、遗传结构和遗传距离等。结果表明:5个数量性状在不同来源地品种群体之间的变异系数值(CV)变化较大,说明不同来源地品种群体的数量遗传变异有较大差异,其中来自海南的品种其群体遗传变异最丰富。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来自美国的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为中国台湾,第三为澳大利亚,说明上述3个地区的甘蔗种质创新比较活跃,在遗传育种中使用了更多表型性状多样化的亲本。不同来源地品种其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显示甘蔗品种群体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来源地内部,且不同来源地品种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来源地品种群体之间遗传距离在0.0261–0.2945之间,其中以福建和广东的品种最为相似,其次为古巴和美国、广西和云南、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江西和四川、巴西和法国,说明上述地区在杂交亲本的选择上比较相近。鉴于此,在遗传育种中应加大利用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品种材料并尽量避免选择同一组的品种相互杂交,同时对于与其他来源地品种群体遗传距离较远的墨西哥品种群体在亲本选配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不同割手密杂交后的父性遗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确定杂交后代遗传的真实性,分析父本在子代中的遗传比率,选用‘云割82-114’、‘云南1号’、‘云割83-184’、‘云割82-25’、‘云割82-160’、‘瑞割3号’等优良甘蔗细茎野生种作为父本,利用‘百眉蔗’、‘粤糖93-159’等作为母本,通过有性杂交,并利用SSR鉴定杂交后代的遗传关系。从140个后代材料中鉴定出109个真实杂种,27个是假阳性材料,4个自交材料。并对12个组合真实性达到6个以上的子代进行了父性遗传的评估,结果父本共检测出24个位点,各子代群体的平均父性多态性比率在33.33%~86.67%之间,平均基因杂合度较低,而父性遗传率相对较高,其中‘云割82-114’作为父本,与‘云割F180-189’杂交后代父性遗传率最低,与百眉蔗杂交后代父性遗传率较高;‘德蔗93-94’作为母本,与‘云南1号’杂交后代的父性遗传率最高,与‘云割83-174’杂交后代的父性遗传率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