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玉米(模糊匹配)
149条记录
玉米生育期的海拔效应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使高海拔地区的玉米生产布局和品种类型利用更加合理,采用作物生态学的田间试验方法,于2006~2007年间,在甘肃省和云南省各设5个试验点,研究了北、南异地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播期大体相同的条件下,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随海拔的升高而相应延迟,即播种~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成熟的"三段生长"时间相应延长。反映生育期长短的出苗~成熟天数与海拔之间呈0.01水平的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海拔每升降100m,参试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延长或缩短4~5d,株高和穗上叶数呈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趋势。

关键词: 玉米 生育期 海拔 甘肃省 云南省

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对辣椒主要病害的控制及增值效应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2007年在云南省弥勒县竹园镇进行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栽培模式能减轻辣椒病毒病发病率,2005~2007年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与辣椒单作相比较,成熟期辣椒病毒病发病率分别减轻43%、36%、40%。同时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综合产值,2005~2007年每公顷产值间套种比单种增加29 469、29 160、29 797.5元,增幅分别达59.71%、52.37%、56.15%。

关键词: 辣椒 玉米 芋头 间套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对辣椒病毒病的影响

长江蔬菜 2009

摘要:进行了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与辣椒单作试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栽培模式能营造适宜辣椒、玉米、芋头生长发育的有利环境,减轻辣椒病毒病发病率,3a成熟期辣椒病毒病发病率分别减轻43%,36%,40%。

关键词: 辣椒 玉米 芋头 间套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N素营养快速诊断精准施肥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试验中,用反射仪—硝酸根试纸法田间现场速测作物汁液硝酸根含量水平,研究作物最佳测试部位,土壤硝酸根含量、施氮量、食部硝酸盐含量和产量的关系,用于氮素营养诊断推荐追肥,减少氮肥用量,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过量化肥对作物和环境的污染。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道街乡等高村亚热带干热河谷缓坡耕地设置了玉米精准施肥试验。通过对玉米不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和硝酸盐含量的测试,研究了玉米某一时期特定部位的硝酸根含量与土壤硝酸根含量、施氮量、作物食部硝酸根含量和产量的关系,确定了玉米施肥诊断时期、诊断部位、采样时间、诊断临界值及其对应的追肥量。为当地高产玉米种植,减少化肥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玉米 N素营养 快速诊断 精准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穗离体培养的得胚率比田间自然生长高2倍,两者的得胚率分别为31.6%和9.6%;割穗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授粉后24 h;不同的穗培养液配方对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因此,小麦×玉米杂交后24 h割穗,杂交穗在含有100 mg/L 2,4-D,40 g/L蔗糖,10 mg/L硝酸银,8 mL/L亚硫酸和3 g/L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液中培养,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最好。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杂交 割穗离体培养 单倍体胚诱导 结实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轮作方式下蚕豆节约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评价在中国西南地区广为采用的蚕豆—玉米轮作种植体系中前茬种植蚕豆所增加的土壤氮的供给量对后茬玉米生长的影响,设计了田间二因素试验,分别在不施氮、N75kg/hm2、N150kg/hm2、N300kg/hm2四个氮水平条件下,比较前茬小麦单作、蚕豆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处理条件下轮作玉米的产量。数据表明,在不施氮(N0)和75kg/hm2(N1)处理时,与前茬小麦单作相比,前茬单作蚕豆和小麦/蚕豆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后茬玉米棒子的产量,前茬蚕豆单作时后茬玉米棒子产量提高了21%和33%,而前茬小麦/蚕豆间作时分别提高了7%和30%,因此在外源氮供应低时蚕豆节约氮对下茬玉米的生物有效性高,从而生物固氮残留提供的氮营养增加;但随施氮量的增加,前作不同种植方式下后作玉米产量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随施氮量增加蚕豆节约氮对下茬玉米的生物有效性降低。研究认为在蚕豆-玉米轮作体系中进行氮养分资源管理时,要综合考虑轮作方式和施氮水平,以求得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 轮作 生物有效性 节约氮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斑病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的效应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单基因Ht1、Ht2、Ht3、HtN处于不同水平抗性杂合状态时对大斑病抗性的基因效应不同。通过单基因Ht1、Ht2、Ht3、HtN与同一水平抗性自交系以及与不同水平抗性自交系组配,研究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在控制病斑数量、面积、病斑扩展速度、产孢量和潜伏期等方面的单基因、多基因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抗性单基因HtN处于F1代杂合状态时,控制病斑数和病斑面积的效应最强;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湿培48 h病斑全部能产生分生孢子,且处于同一水平抗性杂合状态时,Ht1控制产孢量的效应最强;Ht1处于中水平、Ht3处于高水平和HtN处于低水平垂直抗性杂合状态下,控制病斑扩展效应最强;而Ht2处于高水平垂直抗性杂合状态下,控制病斑扩展效应最弱;抗性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下,控制潜伏期多表现超亲现象,HtN控制病害潜伏期比其它单基因显著。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单基因 杂合 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密度对玉米会单4号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摘要:为了找到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对同一玉米品种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低,单株长势好,穗粒数多,千粒重高;但由于每公顷有效株数较少,土地空间未被充分利用,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补偿不了每公顷穗数减少的损失,所以产量偏低。随着密度增加,个体发育虽然受到一定影响,穗粒重开始下降;但由于群体发育较好,公顷穗数增加的多,因公顷穗数多而增加的籽粒产量远远超过因穗粒数减少而降低的产量。当密度增加到一定时,个体发育受到了严重限制,产量反而降低。76 380株/hm2是提高玉米产量较为合理的种植密度。

关键词: 玉米 会单4号 密度 经济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野生近缘种——大刍草的研究与利用

种子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刍草(Zea diploperennis L.)是与玉米关系最密切的近缘物种。大刍草由于分蘖性、再生性强,适口性好,抗病虫害,生物学产量高,是草食畜、禽、鱼极佳的青饲料或青贮饲料。大刍草也是抗病、抗逆基因材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可通过远缘杂交等方式将其导入栽培玉米中,利用此法已选育出一些优良的自交系和杂交种。

关键词: 玉米 野生近缘种 大刍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灰斑病的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详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病原学、发生规律、致病与抗病机理及综合防治理论的主要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玉米灰斑病病原学和发生规律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玉米 灰斑病 病原学 抗性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