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花色滇牡丹花香成分分析
《南方园艺 》 2022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3种花色的野生滇牡丹格桑黄、格桑红、格桑绿的盛开期花瓣进行了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表明;3个不同花色的野生滇牡丹花瓣样品共鉴定出28种有效挥发性物质,共有挥发物质包括己醇、蒎烯、葎草烯、大根香叶烯D等10种;3种花色野生滇牡丹的芳香释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格桑绿>格桑红>格桑黄;格桑绿的挥发性主成分为芳樟醇,石竹烯,氧化芳樟醇,蒎烯;格桑红的挥发性主成分为大根香叶烯D,癸酸甲酯,己醇,蒎烯.格桑黄的挥发性主成分为芳樟醇,石竹烯,癸酸甲酯,大根香叶烯.
关键词: 野生滇牡丹 SPME-GC-MS 花香成分 定性定量分析


娃娃菜新品种迷您黄5号的选育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迷您黄5号是以雄性不育系CCR11268(BC9代)为母本,娃娃菜自交系CM1208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小棵型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一代杂交新品种,生育期75~90 d,生长势强,株型紧凑,外叶浓绿,心叶金黄,合抱,"H"型,平均株高31.2 cm,开展度54 cm,球高22 cm,球径10.5~11.3 cm,球型指数1.9,净菜率69.5%,平均产量达72757.5 kg/hm2.该品种品质优良,可溶性糖含量2.31%,维生素C含量221 mg/kg,具有耐抽薹性强、丰产性好、稳产性较高等特点,适宜在云南省及相似生态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迷您黄5号;一代杂种;选育


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2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2代群体在不同生态环境种植下主要农艺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特点.[方法]以'云麻1号'和'Dame Blanche'杂交获得的F2代株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3种生态环境种植下对亲本和F2代分离群体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数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并对这些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广义遗传力估算.[结果]8个农艺性状在3种生态环境种植下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F2代群体中多数农艺性状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但群体中各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在3个生态环境中,10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均超过10%,平均变异系数(3个生态环境下变异系数之和/3)由大到小依次为:第一分枝高>鲜重>分枝长>分枝数>株高>茎粗>叶宽>小叶宽>叶长宽比>叶长.各农艺性状间关系密切,除小叶宽、叶宽、叶长宽比(叶形)3个性状外,其余7个农艺性状在3个生态环境下均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分枝数、分枝长等农艺性状分布呈连续正态分布,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10个农艺性状广义遗传力变化幅度为29.508%~82.575%,由大到小依次为:分枝长>株高>第一分枝高>叶长>分枝数>茎粗>叶宽>小叶宽>鲜重>叶长宽比,其中分枝长和株高广义遗传力超过80%.[结论]在F2代群体中10个农艺性状变异丰富,表现出广泛的性状分离,各农艺性状间关系密切,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2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离特征,结论可为大麻不同用途品种选育和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提供理论基础.


桑叶红茶的加工技术
《食品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桑2号品种枝端的嫩芽及第1~第2片嫩叶为研究对象,参照红茶(初茶)的加工工艺,对桑叶红茶加工过程中的4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进行四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桑叶红茶的最优加工工艺,即鲜叶采摘后室内萎凋4 h,中等力度连续揉捻45 min,在发酵初期间断性揉捻15 min,在温度26~28℃、相对湿度90%左右条件下进行自然发酵18 h后,于75℃干燥至含水率6%左右;桑叶红茶中含有25.85 mg/g黄酮、12.54 mg/g多酚,鲜叶经过揉捻发酵加工制作成红茶后,多酚含量有所减少,但口感改善明显。


云南不同品种大叶种茶树生化成分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品种及季节对云南大叶种茶树生化成分的影响,为茶树种植品种及茶叶加工采摘季节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采用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雪芽100号、佛香2号和紫娟共5个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春、夏和秋三季,分别取其新梢的一芽二叶进行蒸青固样,分析不同季节5个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组分、氨基酸、咖啡碱等)的季节变化特征,并进行不同茶树品种之间生化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紫娟品种的儿茶素总量较其他品种高,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云抗10号的水浸出物、儿茶素品质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春茶氨基酸含量最高,且高于制作名优绿茶的阈值;夏茶水分、咖啡碱、儿茶素(C)及儿茶素总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的茶;秋茶茶多酚含量最高,氨基酸和儿茶素总量显著低于其他季节的茶.茶叶中主要生化成分在不同品种及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可根据其生化成分的差异性并结合实践进行茶叶适制性研究.
关键词: 大叶种茶;季节;生化成分;变化特征


甘蔗蓟马为害损失研究
《甘蔗糖业 》 2022
摘要:为明确甘蔗蓟马对甘蔗的为害损失,应用化学防控手段控制蓟马为害,研究了蓟马为害对不同抗性甘蔗品种产量和糖分的影响,并探讨了蓟马防控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结果表明,蓟马为害对甘蔗产量和糖分会产生较大影响,其产量影响程度与甘蔗抗蓟马性相关,而糖分影响与抗蓟马性无关.其中,抗性较强品种柳城05-136和云蔗05-51产量损失为13.04%~21.06%,糖分损失为8.33%~8.40%;抗性较弱品种粤糖93-159产量损失高达40.58%,糖分损失为8.44%.从蓟马防控投入与产出关系看,越感虫品种投入产出比越大,即通过防控获得利益越大.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抗性甘蔗品种受蓟马为害后的产量和糖分损失,为蓟马防控决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 甘蔗品种 甘蔗蓟马 产量损失 糖分损失 投入产出比


不同水肥管理对苕子-玉米轮作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持水能力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苕子-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水肥管理对苕子养分累积量及玉米季土壤含水量、水分特征曲线、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有机质、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嵩明县试验基地布置苕子-玉米轮作大田试验。将玉米季部分肥料前移至绿肥季、在绿肥季设置灌溉处理作为调控措施,设10个处理。于苕子盛花期采样测定苕子养分累积量,于玉米生长时期实时监测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于玉米收获期采样测定各处理的玉米产量、土壤有机质、水分特征曲线和团聚体组分等指标。【结果】绿肥季施氮磷肥和灌溉处理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整个玉米季,冬闲处理土壤含水量总体最低,绿肥季施氮磷肥处理土壤含水量总体较高。冬闲处理土壤饱和含水量最低,各种绿肥季施肥处理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较对照处理均有提高。绿肥季灌溉和施肥措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土壤> 2 mm团聚体含量,减少了0.25~2 mm和<0.053 mm团聚体含量。绿肥季不施肥,进行灌溉处理的>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C0.25)、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团聚体系数(KCTP)较对照处理分别降低了9.10%、17.52%和33.25%,其中WSAC0.25降幅显著。【结论】玉米季肥料前移至绿肥季不仅不影响玉米籽粒产量,绿肥季进行施肥灌溉还可有效增加后茬玉米籽粒产量。种植绿肥可以提升土壤持水能力,绿肥季施肥或灌溉处理可在土壤低吸力范围内进一步优化土壤持水性能。绿肥季施肥处理可通过较大幅度增加土壤中> 2 mm团聚体含量来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而绿肥季不施肥,进行灌溉处理则是通过更大幅度减少0.25~2 mm团聚体含量来降低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


中国夏作马铃薯区域特点现状分析
《中国马铃薯 》 2022
摘要:通过中国夏作马铃薯不同区域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情况分析,揭示不同区域马铃薯的产量水平、特点和比较优势,为不同区域马铃薯生产技术提高提供参考意见。研究对2019~2021年国家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中晚熟东北组、中晚熟华北组、中晚熟西北组、中晚熟西南组多点试验中马铃薯产量、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通过采用滴灌等技术以及品种更新换代等措施,马铃薯单产大幅度提高,近三年马铃薯多点试验平均单产达到2 870 kg/667m~2,成为中国夏作马铃薯单产最高的区域,西南地区单产最低,为1 856 kg/667m~2。结合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分析,该区马铃薯单产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西北地区马铃薯干物质含量是4个区域中最高的,达到20.8%,这与西北地区光照充足,生育期长密切相关;另外,各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春旱问题,是影响各区域马铃薯出苗的限制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