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铁壳麦D染色体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云南铁壳麦D染色体组的遗传变异,利用分布于D染色体上的29对SSR引物对31份云南铁壳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2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共扩增出60个等位位点,每个引物扩增出1~4个,平均2.1个。等位变异较人工合成麦及二倍体材料(平均2.4个)和育成品种(平均2.2个)低,但较地方品种(平均1.9个)丰富;多态性信息指数变幅为0~0.639,平均为0.217;等位变异2D>5D>1D=3D>7D>4D=6D;云南铁壳麦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49,变幅在0.231~1,与人工合成麦及二倍体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与育成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最近。根据遗传相似系数云南铁壳麦可划分为11大类群,类群与变种和来源地都不相一致。


SSR分子标记分析彩色马铃薯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30份彩色马铃薯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41个SSR引物扩增30个供试品种得到152条带,其中128个为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3.12个多态性条带,其中包括一些品种特异性的SSR位点。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简单遗传相似系数SM=0.65处可将供试材料分成两大类群:类群Ⅰ为来自北美和欧洲的彩色马铃薯品种,在SM=0.72处可分为紫色马铃薯亚群,红色马铃薯亚群和白色马铃薯亚群;类群Ⅱ主要是不同来源的彩色马铃薯种质资源,包括二倍体原始栽培种,二倍体野生种和四倍体栽培种安弟斯亚种资源。聚类遗传关系表明类群Ⅰ和类群Ⅱ遗传关系较远,性状差异较大,可以作为极好的遗传资源进行杂交育种,扩展和丰富彩色马铃薯种质遗传背景。


云南红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强红花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对筛选出的66份云南红花优异种质资源16个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果球着粒数,其次是株高、最末分枝高度和千粒重;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分枝总数,其次分别是单株有效果球数和第一分枝高度,最小的为顶果球直径;基于各种质间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把66份红花种质聚类并划分为6大类群。第Ⅰ类群可作为有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Ⅲ类群可作为高产量目标选育的亲本,第Ⅳ类群可作为大粒型选育亲本,第Ⅴ类群可作为高含油量选育目标亲本,第Ⅵ类群既是大粒型又是高含油量双重选育目标亲本。11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59%,第一主成分反映植株高度,第二主成分反映产量构成因子,第三、第四主成分分别反映千粒重和果球着粒数。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红花地方种质资源的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
关键词: 云南 红花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中国十倍体割手密资源的表型相关性及遗传多样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评价和利用十倍体割手密资源,挖掘其优异性状,选取中国6个省9个地区的171份十倍体割手密资源,针对8个质量性状指标和8个数量性状指标,对其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数量性状与纬度和海拔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表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十倍体割手密资源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偏低,采自滇中地区的多样性指数(0.636 6)最高,而采自滇西北地区的多样性指数(0.335 8)最低;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变异系数最大的为滇西南地区的资源(33.06%),最小的为贵州的资源(22.12%);产量性状与海拔和纬度呈负相关,糖分性状与海拔呈负相关,与纬度呈正相关,纤维分仅与海拔呈正相关;产量性状之间和糖分性状之间均呈正相关。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采集地区内部,采集地区之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基因流值Nm>3),遗传分化不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与采集地的地势有一定关系,高地势的滇东北地区和滇西北地区聚为一个小类群,低地势的滇东南、滇西南、川东南、广东地区聚为一个大类群。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群体Wx基因(CT)_n重复序列和第1内含子G/T位碱基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90个个体Wx基因区段内的重复序列(CT)n和第1内含子供体+1位碱基G/T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3个居群中的90个单株在重复序列(CT)n和G/T位点纯合一致,没有多态性;其G/T位点碱基均为G;其重复序列(CT)n基因型与云南地方籼稻品种优势基因型相似但又有所区别。本研究结果为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Wx基因利用和在稻种进化上的地位提供了信息。
关键词: 云南 普通野生稻 Wx基因 微卫星重复序列 G/T碱基 遗传多样性


布朗族当前种植稻作地方品种的SSR位点多样性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收集了80份布朗族当前仍在种植的稻作地方品种,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72对SSR引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7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3.764个;197个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2.739个;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163~0.827,平均为0.582;稀有等位基因数20个。云南省内3个不同地区布朗族种植的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有差异,表现为勐海县>双江县>墨江县。地方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111~0.875,平均为0.411;在相似系数0.266处可以将供试品种分为籼粳两大类,但不能再将布朗族同一集居区的地方品种完全聚成同一亚类,暗示着布朗族不同集居区的条件对地方品种进化的影响还比较有限。最后还就布朗族对地方品种多样性的贡献及可能的原因等进行了讨论分析,对如何防止地方品种收集中同名异种和同种异名问题发生提出了建议。


云南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英文)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EST标记对云南134份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30对引物共检测到等位位点127个,平均每对引物产生4.23个;共检测到263个基因型,平均每对引物所扩增的基因型有8.8个,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异范围为0.014~0.736,平均达0.501.(2)资源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分别为0.413和0.597,聚类可将134份资源划分为4大组.(3)8个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753~0.98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91.结果表明,云南茶树资源间的遗传差异比较大,遗传基础较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不同种间的遗传差异比较小.
红泡刺藤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红泡刺藤的12个居群共242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6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257个位点,其中236个是多态性位点,占91.83%。(2)红泡刺藤居群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7.50%,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67,Nei’s遗传多样性为0.177,Shannon’s多态信息指数为0.296;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1.43%,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05,Nei’s遗传多样性为0.127,Shannon’s多态信息指数为0.202。(3)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281 5,AMOVA分析居群间遗传变异占总量的34.47%,二者结果相近,说明红泡刺藤居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65.53%,基因流为1.276 2。(4)Mantel检测显示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相关性。UPGMA聚类分析和二维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红泡刺藤居群可分为2个居群组,即金沙江居群和维西居群为一个类群,其他居群为另外一大类,表明生态地理条件相似的居群优先集中。


云南大花香水月季居群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分布的8个大花香水月季天然居群遗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用的12对SSR引物,共扩增出7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0个,占总条带数的97.22%;在物种水平上,总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香农指数(I)分别为0.301 2和0.460 0,说明云南地区大花香水月季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大花香水月季居群内遗传变异(69.49%)大于居群间遗传变异(30.51%),说明居群内变异是其居群的主要变异来源;利用Popgene计算出两两居群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和遗传距离(D),其范围分别为0.761 5~0.934 8和0.067 4~0.272 4,再依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位置无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大花香水月季 遗传多样性 简单重复序列(SSR)


三七栽培居群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EST-SSR标记分析比较6个文山三七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以2个近缘种为对照进行聚类分析。17对人参属EST-SSR引物在8个居群中共检测到205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6个三七栽培居群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729,Ne i′s基因多样性为0.1568,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466,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350。研究显示三七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彼此间具较高的基因交流,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低,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另外,遗传相似度和聚类分析显示,三七及其近缘种被划分为3个大类群,6个三七栽培居群被分为3个小类群,三七与珠子参有较近的遗传关系,而与屏边三七的遗传距离较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