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模糊匹配)
224条记录
浅湿交替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5

摘要:2014年在宜良县利用楚粳38和云粳36进行浅湿交替灌溉试验,研究了水稻移栽至成熟期不同浅湿交替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浅湿交替天数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浅湿交替灌溉处理7天后产量比对照减产5%以上。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交替灌溉后受影响,但无明显规律,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产量产生差异。与对照相比,浅湿交替灌溉处理后前期分蘖增长快、齐穗期功能叶叶面积指数增加,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齐穗期浅湿交替处理后茎、叶干重增加、穗干质量下降,成熟期茎、叶、穗干质量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水稻 浅湿交替灌溉 产量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对云南春马铃薯适应季节性干旱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云南冬春干旱给旱区农作物带来的农业损失,在云南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的曲靖市开展了免耕覆盖栽培试验,试验设置了5种处理:翻耕种植(CK)、翻耕地膜覆盖(处理2)、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处理3)、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宽行地膜覆盖(处理4)、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套种玉米(处理5),分析不同处理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土壤储水量、马铃薯出苗率、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主要生育期覆盖栽培模式的耕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储水量都高于CK;覆盖栽培模式的马铃薯出苗率均显著高于CK,处理4的马铃薯出苗率最高,为96.7%。处理4和处理5马铃薯株高与CK及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差异显著;处理3、处理4和处理5马铃薯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CK及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处理3和处理4马铃薯商品率显著高于CK,处理4和处理5马铃薯商品率与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差异显著;单株结薯数未达到显著水平。马铃薯增产顺序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5,其中处理4增产率最高为71.10%。从经济效益来看,5种处理中马铃薯收益最好的是处理4,净收益为12425.07元hm-2,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净收益为765.04元hm-2,处理1净收益最低,亏损5941.24元hm-2。综合考虑,马铃薯免耕+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模式对提高土壤含水率(5.67%)、增加土壤储水量(4.09 m3hm-2)、缓解季节性干旱效果最好,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宽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增产和增效效果最好。

关键词: 免耕覆盖栽培模式 土壤储水量 马铃薯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营养液对干旱期及复水后马铃薯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条件及复水后植物生长营养液对马铃薯叶片及根系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胁迫程度及复水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营养液均能提高马铃薯叶片和根系渗透调节物质,与CK相比,叶片游离脯氨酸增加了8.05%~21.35%,根系游离脯氨酸增加了4.04%~18.37%;叶片可溶性糖增加了12.93%~20.12%,根系可溶性糖增加了10.76%~28.36%;叶片可溶性蛋白增加了6.22%~14.12%,根系可溶性蛋白增加了1.17%~6.54%,马铃薯产量增加了3.19%~7.55%。水分胁迫下植物生长营养液对马铃薯叶片和根系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大于正常供水,且显著提高重度水分胁迫下马铃薯产量

关键词: 马铃薯 植物生长营养液 渗透调节物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州光福不同杨梅品种果实品质分析

北方园艺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来源于苏州光福的8个杨梅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外观品质和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测试的8个品种间果形差异不大,果形指数0.96~1.03,均接近于圆形;果实营养成分除含有糖、有机酸、蛋白质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花青苷及钙、镁、钾、铁等矿质元素,品种间多项含量值差异明显。其中,"平刺绿荫"、"短柄纪顺"及"尖刺绿荫"主要经济性状表现较好,"大叶早红"、"短柄甜山"、"短柄纪顺"矿质元素含量较高。

关键词: 杨梅 果实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肥施用对豆类品质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中国沼气 2014

摘要:通过在云南高原湖泊抚仙湖周边露地蔬菜上,设置沼肥施用田间试验,研究沼肥施用对土壤理化性状、重金属含量及豆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性状方面,配施沼肥能减少土壤粘粒含量,有效改善土壤板结现象;沼肥对提高土壤肥力,协调土壤营养平衡有明显效果;沼肥施用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小。农产品质量方面,配施沼肥比化肥能有效降低豆类蔬菜粗纤维、硝酸盐含量,显著提高豆类蔬菜维生素C含量。对豆类蔬菜的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小。

关键词: 沼肥 土壤 豆类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蓖麻单株产量构成要素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74份蓖麻种质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在常规栽培密度下,探索主穗、分枝的果穗产量对蓖麻单株产量的影响,为蓖麻优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蓖麻单株产量由主穗、一二三级分枝的果穗产量构成,比例分别为18.4%、44.7%、28.9%、7.6%,蓖麻群体单株产量的组合形式可分为主穗产量型、主穗与分枝产量型、分枝产量型3种类型。通过对19个蓖麻性状主成分分析确定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69%,分别为分枝产量构成因子Ⅰ、植株长势构成因子、分枝产量构成因子Ⅱ、主穗产量构成因子Ⅰ、主穗产量构成因子Ⅱ、产量构成综合因子Ⅰ、产量构成综合因子Ⅱ,累计贡献率分别为33.2%、14.6%、10.1%、9.0%、7.3%、6.7%、5.6%,在影响蓖麻群体单株高产的性状中,植株长势良好,优先选择主穗及一二级分枝的产量,结合封顶打叉,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 蓖麻 单株产量 产量构成要素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0份国外甘蔗杂交种质的产量评价

中国糖料 2014

摘要:50份国外甘蔗杂交种质经过3年(1新2宿)的产量数据收集,从中筛选评价出3年平均产量高于120t/hm2的高产种质12个,占总数的24%;平均产量在90~120 t/hm2之间的中产种质14个,占总数的28%;平均产量在90 t/hm2以下的低产种质24个,占总数的48%。其中表现高产的12个种质可以做为高产亲本杂交或回交利用,从而达到甘蔗产量遗传改良的目的。

关键词: 甘蔗 杂交种质 产量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云粳3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基肥相同的条件下,设置不同施N量(纯N 0、90、150、210 kg/hm2)和栽插密度(75、60、45万穴/hm2)对‘云粳3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N量的增加,株高、最高分蘖数、有效穗和穗总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减少;最高分蘖数、有效穗和穗总粒数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而显著增加,但栽插密度对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施N量与栽插密度对‘云粳30号’的产量影响较大,纯N 150 kg/hm2和栽插60万穴/hm2处理产量最高,为12 198.2 kg/hm2;减少施N量和增加栽插密度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施N量和栽插密度对碱消值和直链淀粉的影响较小。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云粳30号’优质高产的适宜施N量为150 kg/hm2,栽插密度为60万穴kg/hm2。

关键词: 氮肥 栽插密度 常规粳稻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对云麦53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和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云麦53为材料,于2011~2012年度在云南3个生态试验点研究了氮磷钾肥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易门点产量和千粒重外,磷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在各生态点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及穗长等性状影响差异未达显著水平。除弥勒点穗长外,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在各生态点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及穗长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考虑产量因素,本试验云麦53在云南地区选择适量磷钾肥施用时,采用N种+分+拔施用方式可实现高产或超高产

关键词: 小麦 氮、磷、钾肥 施用方式 产量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优质红茶种质资源的筛选

湖南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云南红茶以特有的香高味浓而著称于世,在日益激烈的红茶国际竞争环境下,开展优质红茶种质资源的筛选,对提高云南红茶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以51个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鲜叶为材料,通过对红碎茶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的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红碎茶品质优良且内含物质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资源,也可为有针对性地合理开发利用和培育红茶茶树品种提供优良育种材料。

关键词: 茶树 红碎茶 种质资源 品质 生化成分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