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采用台湾的抗香蕉束顶病毒(BBTV)单克隆抗体和澳大利亚的抗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双抗体夹心法(DAS)测定了云南个旧市黄草坝的病株。结果表明,用此法能成功地检测到BBTV。同时比较了病株茎和叶片的测定结果,茎中的病毒含量高于叶片中的含量。
关键词:
香蕉束顶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
云南
《植物保护
》
1990
摘要: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RSV)的传毒介体,不论长翅型或短翅型成虫都能带毒,并能传毒发病,但以雌虫所占比例较高。各龄若虫也都能带毒,并传毒发病,龄期愈大,带毒率愈高。不同病区虫源自然带毒率差异较大,重病区的保山(邹里)带毒率最高达61.9%,传毒频次多,传毒发病率达17.8%;轻病区的巍山带毒率为10%,传毒发病率仅0.86%;宜良和姚安则介于两者之间。在平均温度21.6—22.3℃条件下,潜育期平均为19.4—20.3天;在平均温度24.9-25.6℃下,潜育期平均为13.5—14.4天。水稻返青期,分蘖初期、盛期、末期都能传毒发病,拔节、孕穗及灌浆期传毒后未见发病,在保山灰飞虱1年发生六至七代,全代历期除越冬代(第七代)长达131.4天外一至六代为34.3—68.4天;卵历期除第一代为21.6天外,二至七代为7.9—12.8天;若虫历期除越冬代(第七代)为71.6天外,一至六代为13.1—26.2天;成虫历期除越冬代达50天外,一至六代为6.4—25.8天。一般雌虫比雄虫寿命长。
关键词:
带毒率
致病力
潜育期
各虫态历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0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农业生产实践表明,蜜蜂为油料、牧草、果树、绿肥、棉花、养麦、砂仁、留种蔬菜等授粉,能有效地提高产量、果实的品质及种子的含油量,特别对异花授粉作物效果更佳。现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增产措施。蓝花籽是十字花科萝卜属的1个变种(Raphanus raphnistroides sinskaja),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其种子产量和含油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花期授粉率高低。我们于1986~1989年开展了此项研究。结果表明,蜜蜂为蓝花籽授粉能显著提高其种子产量和含油量,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西南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β-葡聚糖是大麦淀粉质胚乳细胞壁的主要成份,约占大麦总重量的10%。β-葡聚糖酶(Endo-1,3-1,4-β-Glucanase)能专一性地分解大麦β-葡聚糖,产生可利用的还原糖。因此,是啤酒酿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中一个亟待开发应用的重要工业用酶。本文报道了对枯草杆菌(B.SubtiliS 1.88)中分离制备的β-1,3-1,4-葡聚糖酶基本酶学性质的研究结果。1 材料与方法
关键词:
枯草杆菌
大麦β-葡聚糖
β-1
3-1
4-葡聚糖酶
酶专一性
《作物品种资源
》
1989
摘要:籼粳稻的鉴别在应用药物鉴定上,除苯酚反应外,氯酸钾也是其一,冈彦一认为其可靠性颇强而加以推荐。根据我们的研究,采用任何单一指标都难以完全鉴别籼粳(都有一定比例的误分率或例外)。本试验旨在验证此方法的可靠性程度。
《西南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花粉的营养成份丰富,且具有特殊的药用功能。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关于混合花粉成份分析的报道。但是,有关单花种花粉成份系统研究的报道尚不多见。而这类研究,对于花粉的进一步应用和植物生殖生理的探讨,均具有潜在的意义。本文报道了云南七种常见食用花粉蛋白质、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分析的方法与结果。
关键词:
花粉
蛋白质
氨基酸
矿质元素
云南
《西南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山茶属植物目前已发现285种,其中研究过核型的仅22种。本文提供4个云南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的核型,并讨论了它们的演化关系。其中3个种的核型尚未见报道。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为茶、滇缅茶、大理茶、元江茶和大苞茶,均取自云南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采用去壁低渗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染色体分类按Levan的命名系统进行,核型分类按Stebbins的方法,即“1A”为最对称,“4C”为最不对称。染色体计数观察30个以上的细胞进行统计,核型分析取5个以上细胞的平均值。
关键词:
山茶属
核型
染色体型分类
中国
《西南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定量研究了亚洲栽培稻不同类型的164个品种的酯酶同工酶。实验先就典型的籼粳稻找出二者的属性酶带,再以这些带的记分为基础进行定量分折,将参试品种归成A、B、C、D、E五类。A、B相当于粳及偏粳,D、E相当于偏灿及籼,C相当于“中间型”。大部份品种籼粳分明,中间型的品种占19.5%。酯酶酶带记分分类的结果,和形态分类不一致的品种只占6.71%,和聚类分折有异的为10%,这些品种多属特殊酶带材料或C栏(中间类)品种,本来就易于在籼粳分类上出现偏差。
关键词:
水稻
分类
酯酶同工酶
酶谱定量
《西南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从栽培历史和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论述了云南马铃薯生产的优越条件和发展潜力。在调研基础上,绘制了云南省马铃薯区划图并提出今后发展马铃薯生产的主要途径有:(1)在海拔1800米以上高地可以发展200万亩春马铃薯套玉米;(2)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滇西、滇南冬春降水条件较好的低热河漕、盆坝及滇中有灌溉条件的冬闲田,可发展冬马铃薯45万亩;(3)发展薯果、薯豆、薯药及马铃薯与绿肥的间套作;(4)建立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体系。
关键词:
马铃薯
种植区划
发展途径
云南
《西南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对来源于不同海拔梯度的陆稻品种的叶片进行电镜扫描,发现云南陆稻叶片上的气孔数量和气孔面积占叶面积的比率与海拔梯度密切相关,高海拔品种的气孔多于和大于低海拔品种;气孔密度与各品种的产量密切相关。不同海拔的品种间气孔的差异,是生态生理的适应性,在系统发育中反应了遗传机制的结果。
关键词:
气孔密度
气孔结构
陆稻
海拔高度
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