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甘蔗白条病的多基因联合鉴定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白条病是由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 Dowson引起的甘蔗重要病害。2017年在云南保山、孟定和金平蔗区的甘蔗上发现疑似白条病的病害。从病株蔗茎中分离得到圆形,凸面,光滑,有光泽,黄色的细菌菌落。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得到的细菌为该病害的病原菌。使用16S rRNA基因、gyrB基因和rpoD基因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BLAST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所获得的病原菌的3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白条黄单胞菌GPE PC73菌株(GenBank登录号:FP565176)对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均为100%,在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分支。根据田间症状诊断、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鉴定结果,确认云南保山、孟定和金平发生的甘蔗病害为X.albilineans引起的甘蔗白条病。


香蕉叶斑病防控药剂及关键施用期的综合效应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香蕉叶斑病防治药剂的使用方法,开展了11种药剂、6种药剂组合和丙环唑3种剂型的防效和使用安全性的评价。结果表明,11种药剂在香蕉现蕾前1个月施用对叶斑病的防效较高,均高于71.4%;现蕾时施药的防效较低,最低为57.3%。C2(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处理为最优组合,防效为76.5%,成本为312.0元/hm2。丙环唑3种剂型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对幼果有药害。香蕉叶斑病的防治,现蕾前1个月为最佳防治时期,药剂可选择保护性和治疗性药剂组合使用,现蕾后至套袋前避免使用乳油剂型的农药,如丙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等。


水分胁迫对甘蔗根系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ROC22和云蔗05–51为试验材料,在防雨棚内进行土柱栽培试验,以田间持水量的85%为对照,研究轻度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的70%)和重度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的50%)对甘蔗根系生长及产量、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产量与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鲜质量、根干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的株高和产量均降低,轻度干旱胁迫下甘蔗的根总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均高于对照;重度干旱胁迫处理,ROC22的根系较发达,根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总体积和抗旱系数均高于云蔗05–51。


抑制植物减数分裂重组的分子机理
《遗传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减数分裂重组不仅保证了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稳定,还通过父母亲本间遗传物质的互换在后代中产生遗传变异。因此,减数分裂重组是遗传多样性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进化的主要动力。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中,不管染色体数目的多少或基因组的大小,减数分裂重组的形成都受到严格的调控,但抑制减数分裂重组的分子机理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通过正向遗传学筛选鉴定出多个减数分裂重组抑制基因,揭示了抑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途径。本文基于拟南芥中减数分裂重组抑制基因的研究现状,综述了植物减数分裂重组抑制基因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结合基因功能与其调控网络阐述了抑制植物减数分裂重组的分子机理。


种植形式和密度对燕麦白粉病的影响及药剂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有效防控云南省燕麦白粉病的栽培措施,筛选交替使用的防治药剂。【方法】以定莜9号和坝莜1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种植形式塘播(B1)、条播(B2)、撒播(B3)和种植密度90 kg/hm~2(M1)、105 kg/hm~2(M2)和120 kg/hm~2(M3)对燕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的影响研究及40%嘧菌·乙嘧酚悬浮剂、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50%苯醚·丙环唑乳油、28%丙环·嘧菌酯悬浮剂、30%己唑·嘧菌酯悬浮剂5个复配药剂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在不同种植形式下,定莜9号和坝莜13号的白粉病病情指数(DI)均呈DI_(B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抗褐锈病基因定位亲本间多态性SSR标记筛选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更多用于构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可用的多态性SSR标记,本研究以6个高抗甘蔗褐锈病品种和6个高感甘蔗褐锈病品种为亲本,根据感病母本*抗病父本选配12个杂交组合,筛选在亲本间条带清晰、多态性明显、重复性较好的引物.结果表明,组合柳城03-1137*德蔗93-88、Mex105*粤糖00-236亲本间的多态性引物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52. 38%和47. 62%;其中,10对引物(18-mSSCIR34、22-m SSCIR38、25-mSSCIR48、32-mSSCIR67、51-mSSCIR50、57-MSSCIR21、71-SMC1490CL*、73-SMC278CS*、75-SMC31CUQ*、77-SMC336BS*)在组合柳城03-1137*德蔗93-88中多态性最好,7对引物(22-m SSCIR38、25-mSSCIR48、45-mSSESTC04、51-mSSCIR50、67-mSSCIR9*、76-SMC334BS*、80-SMC486CG*)在Mex105*粤糖00-236中多态性最好,利用筛选得到的引物,更有利于构建分子遗传图谱.本研究结果为抗褐锈病新基因定位和开发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辣木抗氧化成分提取方法和抗氧化能力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木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其抗氧化作用已成为近年来辣木研究与开发的热点.生物体内的氧化应激会造成衰老、慢性病的产生,辣木可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减缓这种损伤.本文总结了辣木中有抗氧化作用的多糖、多酚和维生素类成分及此类成分的提取方法、含量分布情况、抗氧化作用机制;整理了辣木的体内外抗氧化评价方法,包括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法(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法(ABTS)、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法(FRAP)、总抗氧化能力法(TRAP)、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法(ORAC)等体外自由基清除方法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等体内酶活性测定方法.还对辣木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为辣木抗氧化活性成分及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辣木 抗氧化成分 提取方法 含量 机制 抗氧化活性


高密度栽培对不同油菜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密度栽培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子,栽培密度是决定轻简化栽培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以滇早油16号、花油8号、黄矮早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高密度处理(30万、36万、42万、48万、54万株·hm-2),研究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及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8万株·hm-2高密度下,油菜获得较高群体籽粒产量最高,栽培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油菜的一次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单株产量,而对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的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一次分枝数、千粒重和株高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油菜的实际产量与千粒重和株高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油菜以高产育种为目标应重点选育株高和千粒重较为优良的品种.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渗漏池系统的构建技术及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粗放的农田管理措施导致耕地质量连年下降,过量的投入品从农田流失至河流湖泊,特别是农田养分、重金属和农残等的淋溶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渗漏池作为农业环境监测的重要装置,可分析土壤渗滤液的各成分及其淋洗特征,建立运移模型,评估不同农业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为完善农田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该文针对农业环境研究中的主要渗漏池类型,归纳总结了各类渗漏池的构建与布设方法,对渗漏池中的土壤装填、土壤表层隔离和渗漏液取样的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描述,分析了不同渗漏池类型的优缺点,讨论了影响渗漏池监测结果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渗漏池在农田环境监测中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总体而言,各类渗漏池各有优缺点,渗漏池的构建应以具体研究需求为导向,结合地质地形条件、作物种植环境及自身建设水平等情况,在试验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和建设预算内,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宜自身条件平台的渗漏池,从而实现低成本和高精确度的研究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