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687条记录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F_2代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F_2代26个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桶栽法进行抗旱处理,测定绿叶率、质膜渗透性、叶绿素相对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束缚水相对含量等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参试材料的抗旱性。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83. 153 0%; 26个参试材料可分为4类,Ⅰ、Ⅱ、Ⅲ、Ⅳ类种质材料分别有6、16、3、1份,抗旱性强弱表现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筛选出生长期抗旱性较强的甘蔗细茎野生种种质有云割F_211-159、云割F_211-23、云割F_211-78、云割F_211-160、云割F_211-260、云割F_211-156等。

关键词: 甘蔗 抗旱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 种质资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夏大豆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和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准确评价夏大豆种质资源,构建大豆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满足育种家快速、定向选择育种亲本的需求。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451份云南省夏大豆种质资源的11个重要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51份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类型多样。性状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关性,且性状间的相互影响清晰地分为两条路径,一条最终影响大豆品质,另一条最终影响单株粒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11个表型性状转化为产量构成因子、品质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单荚粒数因子等5个公共因子。通过隶属函数计算综合评价值(D值),并对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451个种质划分成3个类群,每个类群具有不同的优势性状。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大豆种质综合评价数学模型:D=0.0102X_3+0.0055X_4-0.0021X_5+0.0014X_7+0.007X_9+0.179X_(11)(R~2=0.9908,F=8006,P<0.0001)。该模型可用于大豆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为定向选择有重要价值的亲本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探索性因子分析 隶属函数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储藏年限绒柄牛肝菌紫外&红外光谱数据融合鉴别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野生食用菌干品长时间储藏会引起微生物增殖、物理及化学变化,影响其商品品质,为保证其质量安全,亟需建立快速有效的方法,鉴别不同储藏年限野生食用菌。本研究采集5个储藏年限,77个绒柄牛肝菌子实体的紫外(UV)与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采用卷积平滑(SG)、二阶导数(2-D)、标准正态变量(SNV)等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建立UV、FT-IR、低级和中级数据融合模型。结果显示:UV与FT-IR光谱最佳预处理分别为SG+2-D和SG+2-D+SNV;UV、FT-IR、低级和中级数据融合模型,总样品分类错误数分别为10、6、4、3,且中级数据融合的R2cal平均值最接近于1、RMSECV平均值最小,表明中级数据融合分类效果,优于UV、FT-IR和低级数据融合。采用UV与FT-IR中级数据融合策略结合PLS-DA,能够准确鉴别不同储藏年限牛肝菌样品,为野生食用菌品质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数据融合 绒柄牛肝菌 储藏年限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生长中后期稻蛀茎夜蛾蛀孔垂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植物保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2015年我们调查了甘蔗生长中后期稻蛀茎夜蛾为害形成的蛀孔,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蛀孔在蔗茎上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蛀孔在蔗茎上的垂直分布呈现单峰型分布特征,分布于蔗茎14节以下.蛀孔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在蔗茎上呈聚集分布.应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出一定允许误差和一定种群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关键词: 甘蔗 稻蛀茎夜蛾 垂直分布 抽样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彩色马铃薯新品种‘紫云1号’

园艺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彩色马铃薯‘紫云1号’以‘会顺23’为母本,‘会泽小乌洋芋’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30 d左右,薯形圆形、紫皮紫肉,皮表光滑,芽眼少而浅。产量为21.7~28.4 t·hm~(-2),田间表现植株抗晚疫病强,无PVX、PVY等病毒病感染。适合云南省春作区、冬作区种植。

关键词: 马铃薯 彩色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超高产区甘蓝型油菜产量及相关特性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试材,比较研究了甘蓝型油菜在超高产区云南临沧和对照地重庆北碚(长江流域)产量形成的相关特性.结果表明:收获期云南临沧油菜株高低于重庆北碚,茎粗、光合效率、单株干质量、产量、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重庆北碚;经统计分析得出超高产油菜经济产量高主要是通过增加单株有效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和二次分枝角果数来实现的.该研究可为油菜高产育种、栽培及代谢调控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不同生境 甘蓝型油菜 超高产 差异 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蜜蜂HSC70-4基因表达特性的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组成型热休克蛋白70-4(heat shock protein 70 cognate 4,HSC70-4)是HSP70家族的重要成员,对蛋白质的正确折叠与转运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华蜜蜂转录组数据中获得的HSC70-4基因序列为基础,通过对中华蜜蜂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以及不同低温胁迫下的HSC70-4 m RNA表达量进行测定,以期为揭示该基因在中华蜜蜂生长发育和耐寒抗冻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中华蜜蜂HSC70-4基因包含192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41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70.4 k Da。中华蜜蜂HSC70-4氨基酸序列中包含3个HSP70家族的标签序列,其N端含有HSC70家族的GGXP四肽结构标志,C端包含EEVD结构。与膜翅目其它昆虫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在94%以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中华蜜蜂HSC70-4在成虫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幼虫期和蛹期(P<0.01),从幼虫期至10日龄成虫期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在15日龄至30日龄间呈现波动起伏。HSC70-4在中华蜜蜂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在胸部高度表达,在足中中度表达,在其余组织中低度表达。中华蜜蜂HSC70-4的表达受低温胁迫的诱导,在低温胁迫2 h时其表达量最低,4 h时表达量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蜜蜂HSC70-4在中华蜜蜂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应对低温胁迫时发挥生理功能。

关键词: 中华蜜蜂 HSC70-4 发育表达 低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外光谱技术在滇龙胆栽培方式选择上的应用

广西植物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条播、撒播、剪根后移栽、扦插和剪枝后移栽的滇龙胆进行了分析,以筛选滇龙胆的最佳栽培方式。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方式的滇龙胆原始谱图在峰形、峰位和峰强上有一定差异;用小波去噪法对光谱进行优化处理并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能较好地区分不同栽培方式的滇龙胆样品,PLS-DA二维得分图显示同一栽培方式的样品聚在一起,表明相同栽培方式的滇龙胆化学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小;播种滇龙胆样品(条播和撒播)距离较近,移栽滇龙胆样品(剪根、扦插和剪枝)距离较近,而播种和移栽滇龙胆样品距离较远,表明栽培方式对滇龙胆化学成分的积累有影响。(2)滇龙胆四种主要成分总含量大小依次是剪枝>剪根>撒播>条播>扦插,除剪根后移栽,剪枝后移栽滇龙胆中四种主要成分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方式下的滇龙胆(P<0.05),剪枝后移栽滇龙胆质量最佳。(3)以液相数据为参考值,采用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预测不同栽培模式滇龙胆中龙胆苦苷、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的含量。校正集和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0,校正均方根误差、交叉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65,模型相关性和预测效果好,该方法对红外光谱分析在中药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法 栽培方式 滇龙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明晋宁蔬菜园昆虫群落结构及时间动态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物种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指数等测定分析了2014年昆明晋宁县蔬菜园昆虫群落结构及时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蔬菜园共收集到昆虫43442头,隶属8目23个类群,包括植食性13个类群、寄生性4个类群、捕食性4个类群和其他昆虫2个类群,其中潜蝇类、苍蝇类、小蜂类、茧蜂类昆虫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数的32.94%、19.52%、17.63%和4.78%;潜蝇类发生高峰期在3-4月和10-11月,小蜂类发生高峰期在4-5月,茧蜂类发生高峰期在4-5月和7-11月;7月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高为2.3273和0.7421,3月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低,分别为0.9376、0.2992;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1279~0.5005,3月最高,6月最低;Ss/Si稳定性指数为0.0011~0.1176,Sn/Sp稳定性指数为0.4000~0.7000,说明昆虫群落结构稳定性差;1月与4-11月昆虫群落中等不相似,其他月份之间昆虫群落表现为中等相似或极相似。

关键词: 蔬菜园 昆虫群落结构 时间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蜜蜂气味受体基因AcerOr167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RT-PCR获得中华蜜蜂气味受体基因Or167的cDNA序列,并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结构特征进行预测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Acer Or167 m RNA在工蜂羽化后不同发育阶段(1、5、10、15、20、25和30日龄)和不同组织(触角、头、胸、腹、足、翅)中的相对表达量。克隆获得中华蜜蜂Or167的c DNA序列,命名为Acer Or167(Gen Bank登录号为KF239369),其全长1311 bp,编码436个氨基酸,预测有5个跨膜结构域;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中华蜜蜂Acer Or167与西方蜜蜂Amel Or167的一致性最高,达94%,而与毕氏粗角蚁Cbir Or4-like的一致性最低,为49%;荧光定量结果显示,Acer Or167 m RNA在成蜂不同发育期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触角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各个组织(P<0.01),在头、胸、腹、足、翅中有少量表达;从触角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来看,1日龄表达量最低,5日龄表达量显著升高,20日龄表达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它各日龄(P<0.01)。推测Acer Or167可能在中华蜜蜂的嗅觉识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中华蜜蜂外出采集,识别花香气味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华蜜蜂传统气味受体的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中华蜜蜂 AcerOr167 基因克隆 荧光定量 表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