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热河谷不同土壤水分下甜玉米灌浆期光合作用光响应特征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干热河谷甜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生理特征对光照和土壤水分的适应机制,明确其土壤水分阈值效应,本文采用大田人工给水结合自然耗水获得土壤水分梯度的方法,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分析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甜玉米光合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甜玉米叶片光合光响应过程的影响不同。土壤含水量为13.88%~14.50%时,随着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的增大,净光合速率(Pn)逐渐增大至光饱和点(1 787.48~2 000.00μmol/(m~2·s),之后Pn趋于稳定;土壤含水量为11.50%~12.69%时,Pn逐渐增大至光饱和点(1 154.74~1 488.08μmol/(m~2·s),之后Pn逐渐降低,出现光抑制现象,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不低于12.69%有利于提高干热河谷甜玉米光能利用率。各光合参数具有明显的水分临界效应,但各指标的水分临界值表现不同步,其中Pn、Tr和Gs水分饱和点分别为13.88%、14.04%和15.45%,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点为11.50%。这表明,土壤含水量12.69%~13.88%为甜玉米高产高效水,此时甜玉米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高效生理用水特性以及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是干热河谷甜玉米高产高效节水管理的关键阈值。


广西中蜂与云南中蜂杂交子代形态学测定及杂交优势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广西中华蜜蜂的形态特征以及分类地位,探究与云南中华蜜蜂杂交后代的形态差异及杂交优势。采集6群广西中华蜜蜂、6群蒙自中华蜜蜂及2群杂交子代,每群测定分析15只工蜂,每只工蜂总共有40个测定的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中蜂个体偏小,第3、4背板较小,翅型偏小,蜡镜和毒囊较小,吻长也短;体色较浅,第2、3、4背板和喙、小盾片的颜色较浅;与蒙自蜜蜂进行对比,浦北县中蜂的个体稍小,体色较浅;子代具有良好的杂交优势,个体比2个亲本较大,颜色居于两者亲本之间;与省内几个地区相比,广西浦北县的中华蜜蜂单独分为一个类群。
关键词: 广西 云南 中华蜜蜂 形态学 杂交优势 主因素分析 区辨分析 聚类分析


烤烟品种"NC102"种植海拔与致香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摸索NC102种植海拔与致香成分的关系.[方法]在昆明NC102烤烟种植区1600 ~2200 m海拔范围内采集了170个初烤烟叶样品,对其致香成分应用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了检测,并采用DPS统计软件对种植海拔与烟叶致香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种植海拔与NC102上部烟叶中的正戊醛、香叶醇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植海拔与3-羟基-2-丁酮、糠醛、2-乙酰基呋喃、芳樟醇、香叶基丙酮和3-羟基-β-大马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种植海拔与NC102中部烟叶的3-甲基-2-(5H)-呋喃酮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植海拔与正戊醛、苯甲醛、2-戊基呋喃和芳樟醇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种植海拔与NC102上部烟叶的醛类呈极显著负相关,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94.7319-0.0353x;种植海拔与中部烟叶的酯类呈极显著正相关,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75.8251 +0.0587x.[结论]昆明烟区海拔1600~2200m范围内种植的NC102品种中、上部叶中正戊醛和芳樟醇在的含量均与种植海拔间呈显著的负相关.高海拔区域种植的NC102品种中、上部烟叶较低海拔地区美拉德反应的产物含量有所下降.在NC102品种的种植规划中应重视海拔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泡椒专用新品种云辣1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云辣1号是以078-2-3为母本、250-4-1-1-S为父本杂交配制而成的泡椒专用品种。植株生长势及分枝性强,中熟,果实长羊角形,果面光滑有光泽,商品果长14.5 cm,果肩宽1.6 cm,单果质量19 g,果肉厚0.26 cm,青熟果绿色,老熟果鲜红色,味微辣,口感脆、无渣。突出特点是长期泡制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脆感和适度的辣味,皮肉不分离。田间较对照二金条抗病毒病和疫病,坐果率高,从定植到始收70~75 d(天),一般每667 m~2红熟果产量3 000 kg左右。经多点试验和生产示范,适于我国西南地区作为泡椒加工型品种栽培。


不同部位矿质元素与红外光谱数据融合对美味牛肝菌产地溯源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食用菌产地溯源研究中,采用单一有机成分或矿质元素指纹存在一定局限性。利用不同指纹分析技术的互补性与协同性,将不同部位与类型的化学信息进行融合,探讨此方法对野生食用菌产地溯源的可行性,以期为野生食用菌溯源提供新的思路与科学依据。通过测定云南7个产地、124个美味牛肝菌(菌柄、菌盖)中15种矿质元素的含量,以及子实体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标准正态变换(SNV)、二阶导数(2D)等算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基于低级与中级数据融合策略,将预处理后的FTIR光谱与菌柄、菌盖矿质元素数据进行融合,结合支持向量机(SVM)分别建立菌柄、菌盖、FTIR、低级数据融合(菌柄+菌盖,菌柄+菌盖+FTIR)与中级数据融合(菌柄+菌盖+FTIR)判别模型;分析比较模型参数,确定快速甄别美味牛肝菌产地的可靠方法。结果显示:(1)菌盖中Cd,Cr,Cu,Li,Mg,Na,P和Zn元素平均含量高于菌柄,Ba,Ca,Co,Ni,Rb,Sr和V元素在菌柄中平均含量高于菌盖。美味牛肝菌中人体必需矿质元素Ca,Cu,Mg,P和Zn平均含量远高于小麦、水稻干品和新鲜蔬菜,与动物干制品含量相似;(2)FTIR光谱数据最佳预处理方法为3D+SNV,其Q2和R2 Y分别为76.64%,88.91%;(3)菌柄、菌盖、FTIR、低级数据融合与中级数据融合SVM模型,c值分别为8 192,4 096,1.414 2,11.313 7,1和0.7071 1,菌柄和菌盖模型c值较大,表明采用单一菌柄或菌盖矿质元素含量数据,SVM训练存在过拟合风险,判别效果较差;(4)FTIR、低级数据融合和中级数据融合SVM模型,样品分类错误总数分别为7,9,7和0,中级数据融合(菌柄+菌盖+FTIR)模型样品分类正确率最高。表明基于中级融合策略将不同部位矿物元素和子实体FTIR光谱数据融合,可作为野生食用菌产地溯源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产地溯源 美味牛肝菌 矿质元素 FTIR 不同部位 数据融合


低纬高原梯田两系杂交稻制种生态适应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实验为了明确低纬高原梯田两系杂交稻适宜的制种区域和播种期,为该区域两系杂交稻安全制种生产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方法】选择典型低纬高原梯田条件的云南水富县3个不同海拔试点,8个播期研究了4个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和3个粳稻两用核不育系在各试点的育性表达规律,并进行了不育系育性表达和稳定性分析。【结果】各品种套袋自交不育率在品种间、海拔间、播期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结论】低纬高原两系杂交稻适宜的制种区域控制在海拔500 m以下,播期应安排在5月14日之前。


环境和生长阶段对羊肚菌氨基酸的呈味影响
《精细化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羊肚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通过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人工培育羊肚菌与野生羊肚菌游离氨基酸的呈味差异及不同生长阶段呈味特性。结果表明:羊肚菌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为谷氨酸,不同产地羊肚菌游离氨基酸差异不显著。人工培育羊肚菌与野生羊肚菌相比,缺少天冬氨酸、多出苦味氨基酸赖氨酸的呈味作用,鲜味氨基酸味道强度值小于野生羊肚菌。谷氨酸、丙氨酸、组氨酸分别是鲜味、甜味和苦味氨基酸中TAV最高的氨基酸。羊肚菌游离氨基酸随生长阶段含量增加,生长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为7.31、12.16、18.88mg/g,对滋味有直接贡献的氨基酸种类分别为4、5、6种,从生长中期开始,缬氨酸、赖氨酸出现呈味作用,苦味氨基酸呈味增强。呈味氨基酸TAV均随生长发育而增高。
关键词: 羊肚菌 生长阶段 游离氨基酸 味道强度值 香料与香精


3个红色砂梨新品种的果实氨基酸组分与含量分析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3个红色砂梨新品种的果实氨基酸组分和含量的差异分析,旨在为红色砂梨资源品质研究和生产上提高果实品质的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脆‘’珍珠红’和‘彩云红’3个拟将大面积推广的红色砂梨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果实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3个中熟红色砂梨果实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均含有测定的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2种儿童必需氨基酸及8种其他氨基酸。3个品种果汁中氨基酸总量为2 083~4 118 mg·mL-1,其中含量最低的是红脆,最高的是珍珠红。【结论】不同红色砂梨品种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儿童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味觉类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相较于其他2个品种‘,彩云红’品种更符合儿童生长发育果种中营养的需要,鲜味特性更突出,可以将此特性作为下一步果实品质开发的方向或为良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和寻求高效安全的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甘蔗病虫绿色防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甘蔗病虫可持续治理体系。【方法】2016年选用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和虫酰肼等生物制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在甘蔗生产上,以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6 hm~(–2)+0.05%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1.8 kg/hm~2或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6 hm~(–2)+200 g/L虫酰肼悬浮剂1.5 L/hm~2结合使用最佳,宜在3月初安装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4月初按每公顷生物制剂用量对水900 kg稀释后均匀喷洒蔗株,对螟害枯心率和螟害株率的防效分别达69.98%和49.09%以上,显著优于对照农药3%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的防效。【结论】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与生物制剂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或虫酰肼结合使用是防控甘蔗螟虫理想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与其他技术轮换或协调使用,可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值得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甘蔗螟虫 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生物制剂 绿色防控 防效评价


袋装临沧铁壳麦种子生活力及a-淀粉酶、脂肪氧化酶活性与表达量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铝箔袋真空密封和尼龙网袋非密封方法包装贮藏的临沧铁壳麦种子生活力指标、贮藏期、a-淀粉酶和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间的关系,了解其a-淀粉酶和LOX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影响种子贮藏期的酶学机制,为更好地保存临沧铁壳麦等云南小麦亚种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临沧铁壳麦种子真空密封于铝箔袋和非密封包装于尼龙网袋内,在昆明室内温、湿度条件下贮藏63、125、189、210、252和365 d。采用标准发芽试验、3,5-二硝基水杨酸、分光光度计和实时PCR(RT-PCR)方法,分别测量种子的生活力指标、a-淀粉酶和LOX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并进行简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真空密封包装的种子在贮藏125 d后,发芽势为78.3%,发芽率为96.7%,加权发芽指数为0.622,发芽指数为30.933,活力指数为539.1,而非密封包装的种子在贮藏125 d后发芽势、加权发芽指数及发芽指数已明显下降,至189 d时观测的5项生活力指标均出现断崖式下降,分别只有125 d时的14.9%~25.0%。两种方法包装贮藏后的种子,a-淀粉酶和LOX活性无明显差异。种子贮藏期与生活力指标、酶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简单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昆明室内温、湿度条件下,非密封方法包装贮藏的临沧铁壳麦种子贮藏期随加权发芽指数和LOX活性的增加而缩短,随a-淀粉酶活性和TaLOX3-4A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增加而延长,但真空密封方法包装贮藏的种子,其贮藏期只随a-淀粉酶基因amy3相对表达量的减少而延长。【结论】真空密封在铝箔袋中的临沧铁壳麦种子具有更长的、保持高生活力的贮藏期,其贮藏期不随a-淀粉酶和LOX活性变化而发生变化。
关键词: 真空密封包装 临沧铁壳麦种子 a-淀粉酶 脂肪氧化酶(LOX) 基因相对表达量 生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