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687条记录
趁鲜清洗和干制后清洗对三七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国药学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趁鲜清洗和干制后清洗两类不同清洗方式对三七药材外观品质和内在成分的影响,为规范三七产地加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比较传统不清洗直接晒干、传统打磨加工、趁鲜清洗后晒干、干制后清洗等方法处理,对三七主根的干燥时间、折干率、密度、药材外观性状和内在成分的影响。结果传统不清洗直接晒干,三七药材表皮会黏附大量红土,外观性状和卫生指标差;传统打磨加工方法虽可清除部分三七表皮泥土,但打磨对药材表皮磨损较大,并造成折干率和三七素含量降低,下降率分别为10.0%和18.1%;将三七干制后清洗,则会导致药材表皮磨损脱落,表皮颜色发白无光泽,并导致总灰分、醇提物、人参皂苷Re、三七素和可溶性糖等内在成分的大幅损失,损失率分别高达9.9%~17.7%、8.3%~15.9%、63.9%~70.8%、12.5%~36.1%和27.3%~37.4%,且干制后清洗时间越长,药材内在成分损失越大;而将三七趁鲜清洗后再干燥,既利于三七表皮脱水,缩短干燥时间,又提高了药材卫生和外观性状指标,并大幅降低药材内在成分的损失。结论建议在三七药材产地加工上,应大力推广趁鲜清洗后再干燥加工的方式,以科学去除药材外源污染物,保证三七药材外观和内在质量,并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关键词: 三七 产地加工 清洗 外观性状 皂苷 三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的茶树花不育基因挖掘

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每年都要开花结实,消耗大量的养分,导致茶树鲜叶产量减少和品质降低。了解茶树的不育机制有助于培育茶树不育品种。本研究以福鼎大白茶(父本)、佛香2号(母本)及其杂交后代(不育)茶树花为材料,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对3个茶树花的c DNA文库进行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筛选出在父本花与子代不育花、母本花与子代不育花之间共有而在父本花与母本花之间没有的差异表达序列1219条,被认为是茶树不育性候选基因。GO功能显著性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功能中代谢过程、催化活性、水解酶活性表现为富集;KEGG代谢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涉及氨基酸、糖、次生代谢、植物信号传导途径以及能量代谢等过程。以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分析发现,16个与生长素信号途径相关基因中,除5个ARF家族基因在子代不育花中上调表达外,其他的基因均下调,推测生长素信号转导是茶树花不育的重要因素。随机抽取5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的不育候选基因可用于茶树花不育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不育基因的筛选。

关键词: 茶树花 基因表达谱 不育基因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DH株系主要性状与收获指数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DH株系收获指数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为利用小孢子培养创制油菜高收获指数育种材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收获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的纯合自交系杂交、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株系为材料,用DPS7.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8个性状与产量收获指数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到各性状因子对DH株系收获指数的直接影响及其通过其他性状因子对DH株系收获指数的间接影响大小,找出直接影响DH株系收获指数的主要性状因子。【结果】油菜DH群体主要性状基本满足正态分布趋势,且出现较大的分离,都存在较大的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收获指数与单株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植株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分枝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对收获指数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每角粒数>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有效分枝高度>植株高度,每角粒数、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的直接效应对收获指数有正向作用,单株有效角果数、有效分枝高度、植株高度的直接效应对产量有负向作用。【结论】油菜收获指数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亲本间杂交可筛选出高收获指数的品系和育种材料,提高油菜收获指数重点是降低植株高度和有效分枝高度,收获更多的单株商品油菜籽产量。而单株商品油菜籽产量的获得关键是通过品种选育聚合多分枝、多角、多粒的优良性状,同时需要有相应的营养体作为支撑。在栽培和育种过程中重视对每角粒数、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的选择与调控,并兼顾其他性状是提高油菜产量和收获指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油菜 DH株系 收获指数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元谋干热河谷优势乡土草群落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金沙江元谋干热河谷不同坡度径流小区内人工构建优势乡土草群落,研究了自然降雨对不同坡度径流小区产流量和泥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径流小区产流量和土壤侵蚀模数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植被盖度呈负相关;种植处理与对照CK差异显著,且小区坡度越大越显著;降雨利用率随坡度增加而减少,而且乡土草植被群落盖度越大小区降雨利用率越高。通过构建乡土草群落能有效地降低水土流失,增加降雨利用率,且随着坡度增大,水土流失治理效果越明显。

关键词: 干热河谷 乡土草 侵蚀模数 径流量 水土保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草酚酸和有机酸对黑胫病菌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烟草根系分泌物中酚酸和有机酸对烟草黑胫病菌生长的影响,为明确根系分泌物组分与黑胫病菌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外源添加方法,比较了不同酚酸和有机酸对黑胫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量及游动孢子的影响。【结果】不同酚酸物质在低浓度时促进了黑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产生量,但随着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减小甚至转变为抑制作用;除高浓度香草酸和香豆酸直接抑制游动孢子释放,其他酚酸各浓度均表现为促进作用。除添加0.05 g/L苹果酸表现为促进作用外,其他有机酸对黑胫病菌菌丝生长具表现为抑制作用;苹果酸、乳酸和富马酸对孢子囊产生和游动孢子释放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而草酸、酒石酸和丁二酸在各浓度下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另外,乙酸基本完全抑制孢子囊产生和游动孢子释放。【结论】不同酚酸和有机酸对黑胫病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促进或抑制作用取决于酚酸和有机酸种类及浓度。

关键词: 烟草 黑胫病 酚酸 有机酸 菌落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蔗茅杂交F_1双抗SCSMV和SrMV鉴定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2种主要病原甘蔗条纹花叶病毒分离物(SCSMV-JP1,Gen Bank登录号JF488064)和高粱花叶病毒分离物(Sr MV-HH,Gen Bank登录号DQ530434)为接种毒源,采用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于2015-2016年2次对由热带种路打士与滇蔗茅云滇95-19杂交获得的41份滇蔗茅杂交F_1及亲本进行了双抗SCSMV和Sr MV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41份滇蔗茅杂交F_1及亲本中,对SCSMV表现1级高抗到3级中抗的有23份,占53.49%,4级感病到5级高感的有20份,占46.51%;对Sr MV表现1级高抗到3级中抗的有31份,占72.09%,4级感病到5级高感的有12份,占27.91%。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0份滇蔗茅杂交F_1对SCSMV和Sr MV均表现1~2级抗病,占23.26%,其中云09-604、云09-607、云09-619、云09-633、云09-656、云滇95-19等6份滇蔗茅杂交F_1对2种病毒均表现为1级高抗,占13.95%。研究结果明确了41份滇蔗茅杂交F_1及亲本对甘蔗花叶病2种主要致病病原的抗性,筛选出10份双抗SCSMV和Sr MV的滇蔗茅杂交F_1,为深入开展抗甘蔗花叶病育种提供了优良抗源种质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甘蔗 滇蔗茅杂交F1 甘蔗条纹花叶病毒 高粱花叶病毒 抗病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麻居群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的取样策略

南方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野生大麻居群的合理取样样本量,为全面了解我国大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制定野生大麻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96个辽宁科尔沁沙地野生大麻自然居群个体,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从中随机抽取不同样本量(分别为5、10、15、20、25、30、35、40、50、60、70、80、90和96个个体)的抽样群体各20次,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取样样本量。【结果】利用从6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的9条引物对随机抽取的96个野生大麻个体进行PCR扩增,共获得7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48个,多态率达63.16%,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632,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5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56,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245。由各遗传参数拟合曲线变化趋势分析结果可知,初始的4种抽样群体(分别为5、10、15和20个个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呈急速增加趋势,之后随着样本量的加大,遗传多样性水平增加趋势明显变缓。当抽样群体样本量超过25个个体时,Na、Ne、H和I均包含了野生大麻居群90%以上的遗传变异。【结论】采用ISSR分子标记评估野生大麻群体遗传多样性时,群体取样样本量不宜小于25个个体才能较好地反映该居群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关键词: 野生大麻 ISSR 遗传多样性 取样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农业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项目完成了对贵州42个县的普查和21个县的系统调查。调查的农业生物资源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和药用植物等。通过调查基本查清了贵州现有栽培的农业生物资源207类,采集了48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3500多份是国家尚未编目、入库(圃)保存的新种质资源,并且这些种质资源呈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这充分说明我国少数民族的偏远地区农业生物资源还有很大的收集潜力,应继续调查收集。

关键词: 贵州 农业生物资源 多样性

瑞丽市柚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期调查

中国南方果树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瑞丽市柚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特点,2015—2016年连续两年进行了田间系统调查,并采集标本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主要病害有14种,以柑桔脂点黄斑病、绿斑病(青苔病)为害最严重;主要害虫有21种,以柑桔全爪螨、柑桔始叶螨、潜叶蛾、柑桔凤蝶和柑桔粉虱为害最严重。在冬季清园期、春梢—花前期、始花—谢花期、谢花—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前期和果实膨大期等6个关键时期,均表现为虫害明显重于病害。

关键词: 病害 虫害 瑞丽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侵染力与胚传性

昆虫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梨花迁粉蝶Catopsilia pyranthe分离的微孢子虫进行形态与分子鉴定,探究其对非天然宿主家蚕Bombyx mori的侵染力与胚传性。【方法】从田间采集的梨花迁粉蝶中分离得到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液,测定其孢子的形态、大小、体积、长短轴比,同时对该孢子虫的16S r DNA进行PCR克隆测序与分析。将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Nosema sp.CP与家蚕微孢子虫N.bombycis分别对2龄起蚕、4龄起蚕进行添食感染比对,测定家蚕食下两种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和胚种传染能力。【结果】本研究分离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形态为长椭圆形,具双核;其16S r DNA序列与已报道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的序列一致性大于99%,为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综合感染率分别是68.8%和98.3%;在继代蚁蚕中,感染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雌蛾所产蚕卵次代蚁蚕检出有孢子虫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100%,卵壳的孢子虫的检出率分别为92.9%和100%;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分别为9.6%和23.2%。【结论】本研究分离得到的微孢子虫为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Nosema属的典型特征。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能感染危害家蚕,也具有家蚕胚种传染性,但感染率和胚传率均明显低于家蚕微孢子虫,是蚕业生产中必须防控的对象。

关键词: 微孢子虫 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 家蚕 形态 分子鉴定 侵染力 胚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