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外观品质(模糊匹配)
20条记录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试验调查,研究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加重虫斑的发生,对病斑无影响;套袋时间长达60 d,会加重柠檬果面虫斑的发生程度;套袋时间过早(柠檬直径小于3 cm)、套袋时未将果袋撑大的套袋方式均会造成果面损伤,严重影响柠檬果实的外观品质

关键词: 柠檬 套袋 虫斑 病斑 外观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勐海古树茶与生态茶品质化学研究

福建茶叶 2012

摘要:实验采用勐海县内10个乡镇晒青茶(古树茶、生态茶),从感官品质,滋味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多酚类单体成分含量进行研究,结果得出参赛晒青茶总体上条索紧结、显毫色润,滋味较浓,醇厚回甘,古树茶口感较生态茶好。化学成分中古树茶、生态茶均较一般的晒青茶或普洱生茶含量高,尤其是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GA较为明显,变异系数大于15%的物质有EGC、C、EC、氨基酸;两者就同一物质含量及同一物质的含量变异相比,生态茶中氨基酸和EC含量均高于古树茶,其余的8种成分是古树茶含量较高,且古树茶大部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异系数较生态茶小,成分含量相对稳定。

关键词: 勐海县 晒青茶 感官品质 化学成分 多酚类单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型杂交稻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生产上广为应用的9个粳稻不育系和8个粳稻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代8个碾磨品质性状和外观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宽、垩白粒率、垩白度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糙米率、精米长、长宽比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长、精米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受不育系影响较大。要选育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好的杂交组合,不育系的选择至关重要。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长宽比、粒长、垩白度、垩白粒率、粒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变幅在74.93%~30.48%。不育系以滇榆1号A、滇粳优5-1A、合系22-2A、玉溪香谷A较好,恢复系以南34、滇昆香1号、杂8号、南34选较好。

关键词: 滇型杂交粳稻 碾磨品质 外观品质 配合力 遗传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关系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在云南不同地区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5家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到厂现场进行普洱饼茶随机取样,共取样6个;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感官审评,在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进行内含成份分析,研究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的关系,为云南普洱茶的规范生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并与普洱茶的汤色、浓度、滋味密切相关;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茶样其感官品质均高于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的茶样;咖啡碱含量和糖类物质含量对云南普洱茶的感官品质的影响不是主要因子,但可以适度增进云南普洱茶的内质。

关键词: 云南普洱茶 感官品质 内含成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原粳稻经济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74个云南高原粳稻亲本的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株穗数与整精米率和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呈显著负相关。②千粒重与外观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③穗实粒数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并讨论了在云南高原粳稻区选育及栽培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的途径。

关键词: 高原粳稻 经济性状 外观品质 碾磨品质 理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高原粳稻与韩国粳稻品质特性比较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0个韩国粳稻品种和10个云南粳稻品种进行了品质特性比较及相关性分析。云南粳稻和韩国粳稻在外观及碾磨品质指标中的粒宽、长宽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云南粳稻比韩国粳稻籽粒细长;透明度、垩白粒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差异不显著。云南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韩国粳稻,而味度值则相反,碱消值差异不显著。韩国粳稻的最高黏度值、崩解值极显著高于云南粳稻,消减值极显著低于云南粳稻。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与消减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高黏度值、最低黏度值、崩解值及最终黏度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味度值与淀粉RVA谱特征值则表现出相反的相关性,即与消减值呈负相关,而与最高黏度值、最低黏度值、崩解值呈正相关。针对试验结果,对改良云南粳稻品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粳稻 外观品质 碾磨品质 理化指标 淀粉黏滞性 味度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野生稻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QTL定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7 CSCD

摘要:利用以籼稻(Oryza sativa ssp.indica)品种特青为遗传背景的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简称元江普野)渗入系为材料,采用单标记回归分析和渗入片段叠代法,对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等5个品质性状的QTL进行了分析,初步定位了16个QTL,有10个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改良群体的品质性状。在第5染色体RM598附近检测到了同时影响长宽比和垩白粒率的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增加长宽比和降低垩白粒率,贡献率也较高。在第8染色体RM152附近检测到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QTL,其贡献率分别为14%和9%。研究结果不仅为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而且充分显示了利用野生稻的优异基因改良栽培稻品质性状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稻米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Ⅲ.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外观品质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利用云南省128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区域内的5个稻作分区,应用GIS、Excel、Foxpro等软件分析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外观品质的生态地理分布。初步摸清了外观品质主要是粒型包括粒长、粒长宽比和米色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从总趋势上看北热带和南亚热带以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和南部边缘水陆稻区的资源中粒长的长和粒长宽比值都十分理想;而南亚热带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的有色米资源分布较丰富,但针对外观品质不同的成分和特性还有着各自的分布侧重区域等,其研究结果可为优异资源挖掘和利用、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 外观品质 生态地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软米品质特性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软米是云南特有的优质米资源,但目前对软米的品质特征仅限于定性的描述。因此,为更有效地利用云南省这一独特的优质米资源,本研究将云南软米与粘米、糯米进行外观品质、碾磨品质、蒸煮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经方差分析表明,3种类型的稻米在粒长、粒宽、长/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以及蛋白质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直链淀粉含量上差异极显著(F=119.485**)。指出可以把粒型>3.0,直链淀粉含量7.1%~15.0%,胶稠度45~80 mm,蛋白质含量<9%,并且亲本的系谱中有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材料初步鉴定为软米材料。并提出一些加快云南软米资源研究及育种方向的建议,旨在为加快软米育种与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软米 外观品质 碾磨品质 蒸煮食味品质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软米低直链淀粉含量及其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4

摘要:IR36×八宝米F2 单株直链淀粉含量与农艺、米粒外观性状相关性及其遗传分析表明 ,18个性状有 9个性状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 (P <0 0 1)或显著 (P <0 0 5 )相关性 ,尤其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长 ( 0 35 3 )、株高 ( - 0 2 4 2 )、结实率( 0 2 35 )、第一节间长 ( 0 195 )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直链淀粉含量 9%~ 15 %是籼型软米杂种后代的重要指标 ;八宝米的垩白长和第一节间长均表现部分显性主效基因 ,籼型八宝米低直链淀粉基因和IR36的矮秆基因均为 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表明八宝米的优质基因易于转育或表达 ,可广泛用于水稻优质米育种 ;用SSR标记将软米基因有关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定位于第 6染色体上与RM 190连锁 ,其遗传距离为 18 8cM。

关键词: 低直链淀粉含量 农艺性状 外观品质 SSR标记 遗传分析 软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