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间种(模糊匹配)
42条记录
云南省适宜与玉米间作大豆品种的筛选与鉴定

大豆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和鉴定适宜云南省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44个大豆品种(系)的10个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7.3%~51.2%,说明各地大豆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比较丰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分枝数、倒伏性、株高、节间长度、每荚粒数。利用系统聚类法将44个大豆品种分为了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荚多、单株粒多、分枝多、百粒重适中的第一类是比较适宜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系)。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 灰色关联度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生育中期玉米花生单作及间作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三种施氮水平(无氮N0、中氮N1、高氮N2)对玉米花生单作及2:4间作体系播种后70d(生育中期)玉米、花生植株地上及地下部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花生间作均能促进玉米产量的增加,花生则相反,间作均具有间作优势,且无氮处理下间作优势最显著,高秆作物玉米是优势作物,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竞争力更强,N1处理下间作体系复合产量最高;单作条件下,氮素能促进玉米及花生植株地上、地下部营养体、果实的生长发育、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随着氮素增加各项指标均显著增加,但氮素进一步增加,增量不显著;间作条件下,施氮量与植株生长发育的关系更复杂,并未简单地表现为随着施氮的增加而增或减,与单作相比,高秆作物玉米的营养生长无显著差异、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但能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同时适宜的氮肥也能促进间作玉米根系的生长,是该间作体系获得高产的关键;生育中期高秆作物玉米对花生的遮荫持续时间尚短,且花生植株对遮荫主动进行形态、生理适应,植株显著增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遮荫对营养体生长影响并不显著,但除N0处理,花生根系营养体发育较单作差,鲜果质量显著降低;无论单作还是间作体系中,氮素均能抑制花生根瘤的生长发育,相对于氮素间作对根瘤生长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施氮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不同茎叶处理除草剂的筛选

大豆科技 2017

摘要:选用五种除草剂在玉米与大豆间作田间进行茎叶喷施,调查不同处理对田间杂草的防效、作物的安全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0 g/L烟嘧磺隆和55%咪唑乙烟酸两种除草剂对杂草防效均在90%以上,而且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安全。40 g/L烟嘧磺隆使大豆增产27.8%,,玉米增产16.4%。5%咪唑乙烟酸使大豆增产42%,,玉米增产16.4%。筛选出的这两种除草剂比较适宜于玉米与大豆间作时的茎叶处理除草剂。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茎叶处理 除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玫瑰与烟草间作对烟叶蛋白质影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烟草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应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及质谱技术,对单作和与玫瑰间作的K326叶片蛋白质进行分离鉴定。利用Plant-m PLoc、Gene Ontolog、KOBAS、STRING对所鉴定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每份样品分离到的400左右个蛋白质中,MALDI-TOF/TOF MS法成功鉴定了20个差异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中80%定位于叶绿体,主要参与光合作用和碳代谢,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细胞过程、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起源、生物调控、代谢过程和定位。研究表明,玫瑰散发的香气物质一方面促进烟草产生防卫反应蛋白的表达来加强其自身的抗病性,另一方面降低烟草的光合作用,抑制烤烟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玫瑰 烤烟 间作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花生高效间作模式及适宜花生品种筛选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花生品种与辣椒在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产量、经济效益,探索适宜云南的花生辣椒最佳间作模式并筛选适合该模式的花生品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辣椒花生间作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2∶2间作模式下效果更显著。在该模式下,花生品种为云花生3号,在株距为30 cm时,其LER达到1.76,复合产量达到19 954 kg/hm2,总净产值分别比花生、辣椒单作增加271%、215%。辣椒花生间作选用2∶2模式,并选用适宜的耐荫、耐密型花生品种,合理密植,可有效提高群体经济效益,增产增效显著。

关键词: 辣椒 花生 间作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接种AMF对间作大豆生长及有机磷利用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与间作种植模式对红壤上间作大豆磷素吸收利用及生长的影响,通过三室隔网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分室磷[不添加磷(P0)、有机磷(OP50)添加和根室不接种(NM)、根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M)]对大豆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P50处理下,无论何种种植模式,不接种处理下根长均显著高于接种处理,无论接种与否,单作处理下大豆根长均高于间作处理。在OP50处理下,接种GM处理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明显高于不接种处理,在P0处理下地上部分生物量具有相同趋势。间作处理下,分室添加磷与不添加磷时,GM处理的植株生物量较NM处理分别提高了27.52%和48.76%。单作处理下,分室添加磷与不添加磷时,GM处理的植株生物量较NM处理分别提高了28.49%和27.65%。大豆植株根系磷含量在单作-GM-OP50组合处理下最高。在接种GM处理下,无论是否添加磷,间作大豆根系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因此,综合菌根侵染率、生物量、磷含量以及磷吸收效率等指标,接种GM和分室添加50 mg·kg-1有机磷处理能更有效地促进间作大豆的生长及磷素的吸收。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AMF) 间作 红壤 大豆(Glycine max) 有机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蚕豆间作对根际土壤氮转化微生物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不同生育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以及反硝化细菌中亚硝酸还原酶(nirK)、一氧化氮还原酶(norB)和氧化亚氮还原酶(nosZ)基因拷贝数以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小麦蚕豆间作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总的PLFAs生物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好氧菌的生物量。土壤样品中的amoA基因拷贝数在10~5~10~6范围内AOB的amoA基因数量高于AOA。在不同的生育期,根际土壤中nirK的基因拷贝数都是间作高于单作;在拔节期,间作蚕豆的norB基因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P<0.05);在拔节期、抽穗期,nosZ基因均是间作显著高于单作(P<0.05),并随着生育期呈现降低的趋势。间作降低了根际土壤NO_3~--N的含量,提高了NH_4~+-N的含量(P<0.05)。说明小麦蚕豆间作后改变了根际土壤的微环境,使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土壤氮素的有效保蓄和供应、同时防止氮素损失和污染起到积极作用,为间作增产提供了氮素营养保障。

关键词: 间作 磷脂脂肪酸(PLFA) 荧光定量PCR amoA基因 反硝化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室磷添加下菌根对滇池流域红壤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磷矿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间作或菌根技术强化作物对土壤磷(P)的利用及增产增收的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三室隔网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分室磷处理[不添加磷(P0)、添加有机磷(OP50)、添加无机磷(IOP50)]和根室不接种(NM)、根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M)对与大豆间作的玉米的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处理下的玉米根系最短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OP50处理下,间作玉米的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间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明显高于NM处理;接种GM处理的玉米根系生物量和株高均显著高于NM处理,且根系生物量以间作?GM?OP50组合处理下最高。接种GM条件下,P0、IOP50、OP50处理下的间作植株生物量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45.98%、111.33%、33.56%。单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何种种植模式及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植物根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磷添加与否,间作?GM组合条件下的玉米地上部磷吸收量均显著较高,其中IOP50处理下的地上部磷吸收量显著高于OP50处理。间作?GM组合条件下,IOP50处理玉米根系的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OP50处理。可见,接种GM、分室磷添加和间作各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的生长。综合菌根侵染、生物量及磷含量与吸收量、磷吸收效率等指标,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对玉米地上部的促生作用最好,玉米磷素吸收最多,可望有效强化滇池流域红壤坡耕地磷素的利用。

关键词: 滇池流域 红壤 玉米 间作 丛枝菌根真菌 磷添加 磷吸收利用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素迁移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迁移的减控影响,根据2013年5—10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以单作玉米、单作大豆为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苯菌灵)和未抑菌处理,模拟分析间作和菌根处理复合作用下的径流磷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除7月19日外,整个雨季各处理下径流中ρ(TP)、ρ(可溶性磷)和ρ(颗粒态磷)随采样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所有组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下径流中ρ(TP)最低,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25.6%、12.2%;无论是否抑菌,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可使径流中ρ(可溶性磷)较单作玉米处理降低约24.7%;未抑菌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约14.3%、20.2%,并且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未抑菌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显著低于抑菌处理.另外,无论是何种种植模式,抑菌处理下土壤中w(TP)均显著高于未抑菌处理,增幅在9.0%以上;抑菌条件下,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w(速效磷)较单作玉米处理显著降低;与抑菌-单作玉米处理相比,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和w(速效磷)也分别降低了0.25 gkg和2.56 mgkg.研究显示,菌根真菌协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坡耕地红壤磷的径流流失,对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一定削减潜力.

关键词: 菌根 间作 滇池流域 红壤 磷迁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热河谷退化山地芒果园间种和翻压柱花草的效应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 2015

摘要:试验设计3个处理,第一个处理是在芒果(Mangifera indica Lour.)行间种植热研5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5),观测芒果单作样地与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第二个处理是在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在芒果树冠滴水线内翻压热研5号柱花草,观测芒果树下翻压与未翻压柱花草土壤营养成分、芒果生长量和产量及柱花草的鲜草产量,其主要目的是探讨果园间种柱花草的技术以及对土壤肥力与果树产量的影响;第三个处理是在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在芒果树冠滴水线内翻压农家肥,观测芒果树下翻压与未翻压农家肥芒果生长量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1)芒果行间种植柱花草,间种样地土壤肥力得到改善,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增幅均高于芒果单作样地;(2)芒果树下翻压柱花草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芒果株高、冠幅、地径和产量均高于未翻压芒果株;(3)芒果树下翻压柱花草和农家肥处理的芒果株高、冠幅、地径和产量均高于未翻压芒果株;(4)试验为区域林果园间种牧草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干热河谷 芒果 间作 翻压 热研5号柱花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