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栽培滇重楼的产地鉴别研究
《中草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比较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不同生长年限不同产地红外光谱特征,建立产地鉴别模型。方法 收集13个产地3~8年生栽培滇重楼样品,共计841株个体;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ATR-FTIR)采集样品红外光谱;结合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ing correction,MSC)、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FD)、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SD)和三阶导数(third derivative,TD)筛选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鉴别相同生长年限不同产地的样品。结果 三阶导数与多元散射校正结合是对3年生和5~8年生样品进行产地鉴别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二阶导数与多元散射校正结合是鉴别4年生不同产地样品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分析显示,3700~1800 cm-1 在不同PLS-DA判别模型中均为贡献较大的变量波段;当剔除无关信息波段之后,PLS-DA模型能够准确鉴别相同年限不同产地滇重楼根茎样品,训练集和预测集鉴别准确率均为100%;置换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鲁棒性较好。结论 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够快速有效鉴别不同产地栽培滇重楼,为不同栽培年限滇重楼产地溯源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依据。
关键词: 滇重楼 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 生长年限 鉴别


拟黏小奥德蘑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食用菌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圭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集得到野生小奥德蘑属(Oudemansiella sp.)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并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分别对固体和液体培养条件进行筛选优化,采用袋料覆土栽培,在温度20~28℃、土壤湿度40%、空气湿度80%~90%的自然光照条件下的田间大棚开展驯化。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JF2004,将标本鉴定为拟黏小奥德蘑(O.submucida);固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果糖、16.0 g·L-1琼脂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碳酸钙、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6℃,pH 8.0;液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可溶性淀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磷酸氢二钾、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8℃,pH5.0;接种后约23 d菌丝满袋,覆土后第24天子实体成熟,栽培子实体与野生子实体相比,菌盖直径较大、颜色较浅;野生子实体菌环明显,而栽培子实体菌环较小或无菌环;野生子实体菌柄基部颜色变深,而栽培子实体通体白色,菌柄没有颜色变化。


肾茶叶枯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热带生物学报 》 2023
摘要:为了确定肾茶叶枯病致病病原菌,笔者从肾茶云南产区采集的肾茶叶枯病样本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并对其进行了病害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白色,气生菌丝发达,菌落初期下部淡粉色,后期为深黄棕色,分生孢子顶胞钩状,成熟的大型分生孢子有3~5个隔膜。将病原菌离体接种到健康肾茶叶片,保湿培养数天后接种部位出现黑褐色病斑,与田间症状一致。病原菌基因组DNA经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及同源性分析,病原菌与Fusarium nematophilum,Fusarium equiseti,Fusarium chlamydosporum,Fusarium longipes聚为一支,核酸序列同源性为99.40%~99.60%。结合形态特征观察、ITS序列分析及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初步确定该病原菌为镰刀菌。


云南龙陵地区产紫皮石斛和铁皮石斛中9种功能活性物质测定及鉴别研究
《现代食品 》 2023
摘要:建立了超声冰浴辅助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紫皮石斛和铁皮石斛中9种活性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本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样品经甲醇-水溶液冰浴下超声提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正负离子同时扫描进行测定.该方法在 0.001~10.000 μg·mL-1 线性关系较好,定量限为0.025~0.250 mg·kg-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 70.4%~79.2%,相对标准偏差为 4.27%~7.48%.PCA分析结果表明产自相同地区的紫皮石斛和铁皮石斛能够被有效鉴别.柚皮苷、芹菜素、圣草酚、香草酸和紫丁香苷特征活性化合物在紫皮石斛和铁皮石斛中的含量差异较大(P<0.01),且VIP值都大于1.柚皮苷在紫皮石斛中有检出,但在铁皮石斛中未检出,可以作为鉴别紫皮石斛和铁皮石斛的关键特征指标.


家蚕BmNPV压力选择品系的细菌病发生及其病原分离鉴定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鉴定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压力选择家蚕相关品系细菌病发病原因,为蚕作生产上家蚕抗Bm NPV品种细菌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相同批次和饲养条件下,对BmNPV压力选择自建品系P50Nn(n表示代)和抗Bm NPV品种4个母种品系苏N、菊N、明N、虎N的正常保种组发生家蚕细菌病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分离培养病蚕肠道细菌,开展16S rDNA分子鉴定、革兰氏染色和扫描电镜等形态学鉴定,以及糖发酵、吲哚试验等20项生化鉴定。【结果】细菌病导致家蚕BmNPV压力选择品系添食BmNPV第3代次的P50N3结茧率为47.63%,抗BmNPV育种母种品系添食BmNPV多代次的菊N结茧率最低为34.72%,而未添食过BmNPV的对照品系P50结茧率为96.15%,P50N3和菊N结茧率与P50呈极显著差异(P<0.01)。病蚕肠道细菌经过多次分离纯化,显微镜观察球状细菌较多;分子鉴定后获得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等7类细菌属,其中葡萄球菌属占比(30.00%)最高,其次为肠球菌属和沙雷氏菌属,均为16.67%。选择分子鉴定一致性最高的8株不同细菌,进一步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生化鉴定,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结论】家蚕BmNPV压力选择品系的细菌病发生主要由葡萄球菌、肠球菌和多种肠杆菌科细菌引起,在BmNPV压力选择早期家蚕细菌病发生更严重。


中国半夏主产地软腐病致病菌分离、鉴定及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中国半夏主产区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强弱,为半夏生产和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全国半夏主产区软腐病危害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全国半夏主产区软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致病性检测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并通过离体叶片和离体块茎回接对分离鉴定得到的3种软腐病优势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比较分析,采用抑菌圈法对3种软腐病优势致病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中国半夏软腐病主要由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的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carotovorum,P.aroidearum)以及狄克氏菌属(Dickeya)的 D.fangzhongdai 引起,其中 P.carotovorum 和 P.aroidearum 分布较广,在全国4个半夏主产区中均可检测到,而D.fangzhongdai仅存在于湖北天门半夏产区.菌株致病力强弱为P.carotovorum>D.fangzhongdai>P.aroidearum,且 P.carotovorum、D.fangzhongdai 和 P.aroidearum 更容易从半夏叶片背面进行侵染.在不同条件下培养3种软腐病菌株,结果表明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为8.0.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中化学杀菌剂噻霉酮、二氯异氰尿酸钠和植物源杀菌剂乙蒜素对3种半夏软腐病优势致病菌株有显著抑制效果,EC50值均小于50μg/mL.[结论]半夏软腐病主要致病菌有P.carotovorum、P.aroidearumn和D.fan.gzhongdai,且P.carotovorum菌株致病力最强,噻霉酮、二氯异氰尿酸钠和乙蒜素对3种半夏软腐病有显著抑制效果.
关键词: 半夏 软腐病 病害调查 病原鉴定 致病力比较 药剂筛选


一株蔗渣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昆明学院学报 》 2023
摘要:制糖业是云南的主要产业之一,每年会产生大量的蔗渣.为了能有效地处理云南制糖业产生的蔗渣,并对其进行再次利用,研究团队从云南省昆明市筇竹寺森林公园采集土壤样品,分别用CMC刚果红培养基和以蔗渣作为唯一碳源的蔗渣培养基进行纤维素分解细菌的筛选,通过测定其在2种培养基上形成的水解透明圈和菌落直径的比值进行分析,再结合纤维素酶活力变化特征筛选获得一株能高效分解利用蔗渣纤维素的细菌QZS-1.该菌株整体为乳白色,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上有花纹.经过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确定为革兰氏阳性的芽孢杆菌.同源性比对显示,其与短小芽孢杆菌同源性达99.91%,最终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在72 h时产酶活力达到最高,为17.217 U/mL.


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var.)内生细菌Sz-2的特性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云南绿肥主推品种光叶紫花苕根内筛选出对香蕉具有促生和拮抗作用的菌株,并对其特性和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以丰富生防促生菌株资源库.[方法]从光叶紫花苕根中筛选出高效拮抗菌株Sz-2,使用平板对峙试验测定菌株抑菌效果;并测定其体外解磷、解钾、固氮及产铁载体能力;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 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布置盆栽试验,设 4 个处理:无抗生菌对照和接种病原菌TR4、Sz-2+TR4、Sz-2,测定香蕉叶片和球茎的发病指数以及促生效果.[结果]光叶紫花苕根内分离得到的菌株Sz-2 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平板径向抑菌率达 74.3%.菌株Sz-2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菌落形态呈浅白色、放射状,接触酶、氧化酶、赖氨酸脱羧酶、β-半乳糖苷酶、精氨酸双水解酶、明胶水解、硝酸还原反应、纤维二糖、柠檬酸反应、葡萄糖发酵反应、酪素水解等均为阳性,吲哚反应、淀粉水解、产H2S反应、鸟氨酸脱羧酶、脲酶反应为阴性.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Sz-2 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盆栽结果显示,接种拮抗菌Sz-2 后的香蕉球茎和叶片枯萎病发生较轻,球茎纵切面和叶片颜色正常且植株生长健康,对球茎和叶片的防效达 69.66%和 84.60%;香蕉茎粗、单株鲜重和株高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 6.01 mm、83.3 g和 11.82 cm.[结论]菌株Sz-2 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加之其解磷、解钾和产铁载体功能,对香蕉植株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可结合绿肥研制具有防控香蕉枯萎病的功能型绿肥,为香蕉促生抗病菌株的进一步田间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光叶苕子 香蕉枯萎病 内生菌 分离鉴定 抑菌效果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