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identification(模糊匹配)
159条记录
桑树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菌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生物培养、目标基因序列扩增与同源性鉴定等方法对桑树(Morus alba L.)内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探讨云桑6号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菌株种类、分布特性及菌株功能特性。结果表明,从桑树中共分离得到9属43株内生细菌及14属22株内生真菌,其中从根部分离得到21株细菌和11株真菌,从茎中分离得到13株细菌和5株真菌,从叶中分离得到9株细菌和6株真菌。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菌分布差异大,内生细菌在桑树根与茎中共有白色假芽孢杆菌(Falsibacillus pallidu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茎与叶中共有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根、茎、叶中共有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内生真菌在桑树根与叶中共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茎与叶、根与茎中没有检测到共有真菌存在。进一步的功能菌筛选结果表明,从65株内生菌中分别得到8株固氮功能菌(7株细菌、1株真菌)、4株溶磷菌(2株细菌、2株真菌)和8株解钾功能菌(6株细菌、2株真菌)。综上,桑树内生细菌、内生真菌在根、茎、叶中具有多样性和分布差异性,其中有溶磷、固氮、解钾等功能菌存在。

关键词: 桑树 内生真菌 内生细菌 分离鉴定 功能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梢腐病致病菌甘蔗镰刀菌的分离及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甘蔗梢腐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为明确云南甘蔗梢腐病病原种类,从云南开远和孟连采集甘蔗梢腐病样品33份,分离纯化得到菌株FS1和FS2,提取其DNA;利用转录延长因子基因(EF-1α)、微管蛋白基因(TUB2)、聚合酶基因(RPB2)引物序列对分离到菌株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与目的条带大小一致的清晰明亮条带;将产物测序后在NCBI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菌株FS1和FS2的EF-1α序列、TUB2序列和RPB2序列与Fusarium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TUB2(登录号MT011039.1)和RPB2(登录号MW238849.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同时通过MEGA6.0软件以最大似然法建立菌株FS1和FS2的系统发育树,发现FS1、FS2与F. sacchari均聚在同一分支上;因此,根据菌株FS1和FS2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F.sacchari。用F. sacchari孢子接种‘云蔗08-1609’,接种7 d叶片出现退绿和叶片黄化症状;将接种发病叶片进行再次分离和测序,分离到菌株EF-1α序列与F.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研究表明,F. sacchari为开远和孟连引起梢腐病的致病菌。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镰刀菌 分离 鉴定 PCR扩增 系统发育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云南省嵩明县试验基地采集金荞麦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并与ITS、TUB2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代表菌株GY3的孢子形态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相似,菌株GY3的rDNA–ITS及TUB2联合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2个菌株(ZK1–1、ZK5–5)的序列聚在同一分支,鉴定认为金荞麦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GY3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以PDA培养基培养GY3,菌丝生长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水浴10min),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

关键词: 金荞麦 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小孢拟盘多毛孢 生物学特性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白菜根肿病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对云南白菜根肿病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株,为云南白菜根肿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潜在的菌种资源.[方法]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三宝乡大棚白菜根肿病发病严重的地块,采集正常生长或发病较轻的白菜植株及其根际土壤,分离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特征鉴定、生理生化检测及分子序列分析.[结果]经初步筛选共获得46株细菌.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30株细菌,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是TB-7菌株,该菌株对白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抑制率为76.88%;白菜植株内共分离出16株内生细菌,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是EB-15菌株,该菌株对白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7.38%.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抑菌效果最好的TB-7菌株作为目标菌株,经鉴定,TB-7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菌体菌落较小,颜色淡黄色,表面光滑且扁平,菌体湿润,不透明,边缘规则;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TB-7菌株是好氧菌,V-P、淀粉水解、pH 5.7,生长3项检测指标均呈阳性,柠檬酸盐、丙酸盐、D-木糖、L-阿拉伯糖、D-甘露醇、明胶液化、7%NaCl生长、硝酸盐还原8项检测指标均呈阴性;16S rDNA扩增产物约为1500 bp,测序结果表明,TB-7菌株与坚强芽孢杆菌(Cytobacillus firmus)同源性达到100%,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的坚强芽孢杆菌.[结论]通过初步筛选及鉴定,获得1株对白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抑制率达到76.88%的拮抗菌株,该菌株的获得可为解决云南本地日益严重的白菜根肿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

关键词: 根肿病 生防菌 休眠孢子 菌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老挝西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蔬菜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老挝西瓜产业依托中国生产技术和中国市场而发展,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代表.老挝气候利于早春西瓜栽培,能较好填补中国早春西瓜供应缺口;老挝西瓜生产总成本较中国类似气候地区如海南低1200~2600元·(667 m2)-1,中老铁路的通车也为老挝西瓜运输降低了成本,缩短运输时间;老挝西瓜生产同时也存在栽培技术落后、西甜瓜产业园区较少等问题,随着中国包括人才、良种良法、资金等资源的涌入,以及"一带一路"通道建设不断向中下寮平原区发展,将建立起完善的西瓜产业链,推动老挝西瓜产业.

关键词: 老挝 西瓜 产业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株无量山森林土壤芽孢杆菌鉴定及其生物活性挖掘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挖掘无量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潜在的高活性微生物菌株,旨在为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提供高效的菌种资源.[方法]以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筛选高拮抗活性菌株,观察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测定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检测脂肽类化合物合成基因以及菌株体外产酶、解磷、解钾、固氮及产铁载体能力;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 16S rRNA、gyrA、rpoB基因进行菌株鉴定,室内盆栽试验验证防病和促生效果.[结果]分离筛选获得 153 株可培养细菌,其中,菌株SH-53、N4471 和N9456 抑菌效果分别为 92.35%、87.29%和 88.47%,能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且对多种病原菌表现出良好拮抗活性.3 株功能菌均具有溶锌、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菌株SH-53 和N4471 还具有解磷、固氮、分泌纤维素酶以及产铁载体能力.3 个功能菌基因组中均含有srfA、fenA、ituA、ituC、ituD、bymC等脂肽类化合物合成基因.经鉴定菌株SH-53 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N4471 为卡式芽孢杆菌(B.cabrialesii),N9456 为暹罗芽孢杆菌(B.siamens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3 株功能菌防效分别为 84.66%、54.96%和 59.74%,对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根长等农艺性状均具有较好促进作用.[结论]3 个菌株具有高效、广谱的抑菌活性,具有多样化的生物活性,作为高效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卡式芽孢杆菌 暹罗芽孢杆菌 鉴定 生物活性 番茄枯萎病 促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不同蚕区僵蚕致病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差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蚕区家蚕僵蚕病原的多样性及不同来源白僵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差异。【方法】从云南省9个县(市)收集僵蚕样品,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产孢结构,并结合菌株核糖体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病原种类。同时测定分析不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家蚕致病力的影响。【结果】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发现,云南蚕区僵病病原菌属于白僵菌属(Beauveria)、虫草菌属(Cordyceps)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其中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为主要病原,分别占57.58%和30.30%。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株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供试菌株侵染后,家蚕的僵蚕率在72.5%~95.0%,半致死时间(LT50)在5.093~7.133 d,其中LL1-1菌株的僵蚕率最高(95.0%),半致死时间最短(5.093 d),致病力最强;CB1-2菌株的僵蚕率较低(75.0%),半致死时间最长(7.133 d),致病力最弱。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病原的致病力变强,家蚕的僵蚕率也升高。【结论】云南省蚕区家蚕僵病病原种类呈多样性,球孢白僵菌和莱氏绿僵菌为主要病原菌,不同来源的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家蚕僵病的防治和僵蚕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家蚕 僵病 分离鉴定 rDNA-ITS序列分析 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滇黄精根茎腐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云南农业科技 2024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滇黄精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主要病原菌,并基于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果表明,从云南省8州(市)6县(区)63份典型病害样本分离培养纯化获得4种真菌,确定云南滇黄精根茎腐病主要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kingianum、Fusarium solani、Fusarium foetens和Fusarium concentricum,其分离频率分别为51.43%、26.67%、20.00%和1.90%;其中,轮纹镰孢菌能引起滇黄精根茎腐病在国内属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根茎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滇黄精 根茎腐病 鉴定 镰刀菌 刺盘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一株自然形成的耐链霉素果胶杆菌NJAU2的分离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是导致全球农作物经济损失的重要病原细菌之一,抗生素抗性菌株的产生加大了该病害的防控难度。本研究以不同寄主植物分离获得的果胶杆菌为材料,利用平板分析,获得一株野外形成的链霉素抗性菌株。通过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研究,明确其分类地位,并预测链霉素抗性基因。研究表明,自不同寄主分离的8个菌株中,云南黄花马蹄莲发病株获得的NJAU2,对链霉素存在高度抗性。NJAU2基因组总长5 062 459 bp, GC含量51.83%,N50长度306 378 bp,共有4 568个编码基因。基于果胶杆菌8个管家基因(fliA、fusA、glyA、gyrB、purA、rpoA、rpoS和secY)的MLSA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NJAU2与标准菌株P.aroidearum SCRI 109T及已报道的菌株P.aroidearum PC1聚类在同一个分支,该结果与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一致,进一步NJAU2与各果胶杆菌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DNA-DNA杂交(isDDH)分析也支持这一结果。为此,将自然形成的链霉素耐性菌株NJAU2归属于果胶杆菌的新种: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命名为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 NJAU2。NJAU2的基因组中携带编码链霉素耐药基因集。抗生素耐药性综合数据库(CARD)比对发现NJAU2含有与7类耐药相关的328个耐药基因。此外,NJAU2基因组注释表明:其含有15个编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其中与链霉素抗性相关的基因有rpsL和gidB。马蹄莲软腐病病原菌NJAU2的发现,为果胶杆菌在链霉素抗性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 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 NJAU2 鉴定 链霉素抗药性 基因组分析 抗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引进甘蔗热带种的ARMS PCR真实性鉴定

中国糖料 2023

摘要:甘蔗遗传基础狭窄已经极大地阻碍了其育种进程,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创新亲本材料将成为未来甘蔗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PCR体系(ARMS PCR)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美国引进的 24 份疑似热带种材料进行真实性鉴定.PCR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有'Green German'、'Black Fiji'、'Chittan'、'IN 84-072'和'NG 21-002'这 5份材料扩增带型与热带种'拔地拉'(Badila)一致,仅出现 428 bp的共有条带和 278 bp的热带种特有条带,属于热带种带型;而其它 19 份材料同时具有 278 bp的热带种特有条带和 203 bp的割手密特有条带,属于热带种与割手密的杂交种带型.经过上述分子鉴定得出结论,24 份美国引进的甘蔗种质中有'Green German'、'Black Fiji'、'Chittan'、'IN 84-072'和'NG 21-002'这 5 份材料为热带种材料,建议后续加强其农艺性状和抗性调查,并作为甘蔗热带种新血缘亲本进行杂交利用.

关键词: 甘蔗热带种 ARMS PCR 真实性 鉴定 甘蔗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