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identification(模糊匹配)
159条记录
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白叶枯病 抗性 鉴定评价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侵染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分布与发生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我国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毒病开展调查、诊断,明确当前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病毒病的病原物、优势病毒及其分布,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趋势进行分析。【方法】2013—2017年,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作物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的普查,利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主要蔬菜病毒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共采集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疑似病毒病样品41 653份,共检出病毒63种,其中茄科蔬菜检出病毒达40种,葫芦科蔬菜检出病毒26种,豆科蔬菜检出病毒19种,十字花科蔬菜检出病毒14种。茄科的辣椒检出病毒33种,番茄检出病毒25种;葫芦科的南瓜检出病毒22种,黄瓜检出病毒19种;豆科的豇豆检出病毒14种,菜豆检出病毒12种;十字花科的萝卜检出12种病毒,大白菜检出7种病毒。蔬菜作物中普遍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已发现2—6种病毒复合侵染,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类型居多,其中辣椒、番茄和茄子上存在6种病毒复合侵染。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发现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 MMV)、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Zucchini tigre mosaic virus,ZTMV)、辣椒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 VYV)、辣椒隐潜病毒1号(Pepper cryptic virus 1,PCV-1)和辣椒隐潜病毒2号(Pepper cryptic virus2,PCV-2)的侵染;首次发现To MMV、甜瓜蚜传黄化病毒(Melon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MABYV)、南瓜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对辣椒的侵染,首次发现ZTMV对黄瓜、烟草轻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对南瓜的侵染,首次发现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可以侵染芹菜、曼陀罗、豇豆、豌豆、党参、大丽花、旱金莲、刺天茄等,首次发现红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 VMV)可以侵染红茄,另外还首次发现辣椒和番茄为烟草丛顶病毒(Tobacco bushy top virus,TBTV)的新自然寄主。【结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和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2,BBWV2)为当前危害我国蔬菜作物的优势病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且发生严重,特别是CMV发生最为普遍,在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且均为这些地区的优势病毒。茄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TMV,葫芦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CMV、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和TMV,豆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BBWV2,十字花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Tu MV、CMV和TMV。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TSWV、CGMMV和To MMV等病毒在部分省区发生严重,扩展蔓延速度极快,具有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的风险。

关键词: 蔬菜 病毒 种类鉴定 分布 发生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位点特异性PCR鉴别多花黄精及其混淆品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快速区分多花黄精及其混淆品的鉴别方法,本研究采用位点特异性PCR方法,通过对多花黄精及其混淆品的psb A-trnH片段进行扩增.同源比对后根据其变异位点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分析多花黄精及其混淆品的位点特异性差异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设计的特异性鉴定引物,在一个PCR反应中多花黄精能扩增出329 bp的条带,而混淆品不能扩增出条带,从而实现了正伪品的鉴别.该方法有效区别多花黄精与其混淆品品种,经多次试验,重复性较好.本研究为快速区分多花黄精及其混淆品提供了有效办法.

关键词: 多花黄精 位点特异性PCR 分子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LW2015.3,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LW2015.3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倒棍棒状或倒梨状,褐色,具3~8个横隔膜,0~4个纵斜隔膜,大小为16.5~45.0μm*5.0~13.5μm,厚垣孢子呈球形,直径为6.0~12.0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W2015.3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登录号:MG195995.1)的同源性为100%,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 alternata(登录号:KT362732.1).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为最适温度;当p H为6~9时菌丝生长速率加快,pH 7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该病原菌对以麦芽糖为碳源和以硝酸钠为氮源时的利用率最高;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

关键词: 荞麦 叶枯病 病原菌鉴定 链格孢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及与2种混伪品的对比鉴别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白及(滇产)与2种常见混伪品进行对比鉴别,建立白及真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应用性状与显微鉴别方法,着重对药材的表面特征及横切面和粉末等显微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白及与混伪品云南独蒜兰、滇黄精在外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形态、纹理、断面、气味等性状特征及横切面和黏液细胞、针晶、纤维、导管及淀粉粒等显微特征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应用性状与显微鉴别方法能有效鉴别白及真伪品.[结论]建立了一套利用性状和显微特征鉴别白及真伪品的方法,为准确鉴别白及的真伪提供依据,也为市场监督检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及 云南独蒜兰 滇黄精 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鸡瑽菌鉴定及最适菌株、培养基的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护和利用鸡瑽菌(Termitomyces)野生种质资源,在广泛收集临沧鸡瑽菌菌株的基础上,通过测定ITS序列,结合Gen Bank已有序列,分析了供试菌株的分类地位,并进行了最适菌株及其培养基初步筛选研究。结果证明,供试菌株与Termitomyces属内的其他物种能很好地聚在一起,但又被分为明显的两大类和四小类。在YPD培养基上其生长特性存在差异,其中菌株4279表现最优,随后依次是2871与2878,而4288表现最差。菌株4279在供试的11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且在牛粪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浓密,生长速度最快,达(0.77±0.04)mm/d,与在其他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总之,ITS序列分析能够解决鸡瑽菌属种类混淆的问题,可用于真菌的分类鉴定;优良菌株4279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150 g牛粪+20 g葡萄糖+15 g琼脂+2 g蛋白胨,培养基成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鸡瑽菌 鉴定 系统发育树 菌株 培养基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民族药化学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分析测试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化学指纹图谱是民族药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药材质量可控、安全有效关系紧密。目前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X射线衍射技术、核磁共振等多种方法已被用于民族药的化学指纹图谱研究。该文对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探讨化学指纹图谱在民族药真伪鉴别、产地区分、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民族药的资源评价、质量控制和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民族药 化学指纹图谱 质量控制 药材鉴别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鹃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8

摘要:从昆明市郊的杜鹃盆花种植基地采集炭疽病样品,经病原分离和纯化得到形态一致的6个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将该杜鹃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p H值、温度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有效利用多种碳源,最适合的为葡萄糖;有利于该病原菌生长的有机氮为蛋白胨,无机氮为硝酸钾;病原菌在15~35℃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适于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p H值为6~8;适于产孢的培养基为MA培养基。

关键词: 杜鹃 炭疽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重楼灰霉病及其病原鉴定

中国中药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霉病是滇重楼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引起滇重楼花器腐烂而导致种子绝收,该研究通过田间病害调查,掌握了该病发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带病组织和菌核培养分离获得病原菌,并依据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果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梗葡萄状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长9.70~13.70 μm,平均(11.32±0.82) μm,宽(7.05 ~9.12) μm,平均(8.24±0.48) μm,精孢子球形,直径(3.34±0.31) μm,病原菌在发病植株及PDA培养基上均易产生黑色菌核,基于形态特征鉴定病原菌为一种葡萄孢属Botrytis真菌.基于病原菌RPB2,HSP60,G3PDH基因及其联合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该病原菌为葡萄孢属真菌一个新种,该菌最适培养温度为20℃,最适pH为8,持续光照会抑制病原菌生长.

关键词: 滇重楼 灰霉病 病原鉴定 葡萄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外光谱技术因其准确、快捷、无损等特点备受关注,随着该技术日趋成熟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红外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真菌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质量检测,且在该研究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本文对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菌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对食用菌不同种类、产地、部位的鉴别及其化学成分定量分析的相关研究,以期为食用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外光谱 食用菌 鉴别 定量分析 开发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