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稻种穗期耐冷性及其近等基因系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用5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配制15个组合并将其亲本和近等基因系(NILs)在昆明进行稻种孕穗期耐冷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①昆明小白谷有1对主基因参与调控结实率性状;丽粳2号有1~2对耐冷性主效基因参与调控结实率性状,其耐冷基因的表达还与细胞质效应有关。②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合系4号间的耐冷基因存在明显差别,大理早籼与其他品种间遗传分析显示有1对主效基因影响籼粳杂种育性表达。③1995~1999年选育的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NILs),与轮回亲本的农艺性状相似,但耐冷性指标性状存在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基因也为1对主效基因。
关键词: 孕穗期耐冷性 近等基因系(NILs) 遗传分析
孕穗期NILs的耐冷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耐冷性极强的地方品种与十和田配制的NILs及亲本共84份材料,分别种在昆明和阿子营,通过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在昆明,结实率与花药长、倒二节长、实粒数、秕粒数之间相关系数较大,结实率、花药长、倒二节长、实粒数、秕粒数这几个性状与耐冷性的关系较密切。(2)在阿子营,结实率与花药长、株高、穗长、实粒数、秕粒数、总粒数之间相关达极显著水平,表明移栽至成熟期极端冷害下造成结实率降低,对整个植株生长发育均有抑制作用。(3)在昆明,84个材料18个性状聚类没有明显的类间区别,13个性状聚类可划分为2大类;在阿子营,78个材料8个性状聚类可划分为4类。(4)结实率作为耐冷性指标是较可靠的,在极端冷害下,可参考花药长等其他耐冷性指标。
论啤酒大麦在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03
摘要:本文论述了世界啤酒大麦的贸易状况、国产啤麦的发展机遇和存在问题、云南建立优质啤酒大麦商品基地和发展啤酒工业的优势 ,着重强调了啤酒大麦在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云南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变种类型
《中国水稻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在云南省新平县同时繁殖的 653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糙米中的 P、K、Ca、Mg、Fe、Zn、Cu和 Mn共 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 ,比较了云南稻种核心种质 8种矿质元素含量与变种分类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多抗育种、多样性降低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高产和多抗水稻品种的 K、Ca、Mg、Mn含量明显增加 ,P、Fe、Zn、Cu含量则明显降低 ,这与水稻矿质营养的遗传和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云南稻种核心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地带性分布 ,P、Fe、Zn、Cu含量高低可能与多样性中心有一定联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高低及其多样性与籼粳关系不大 ,但在水陆、粘糯、光壳与否、米色、米味、软米与否之间差异明显。这些结果间接支持了“亚洲栽培稻种—籼粳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五级分类系统的生态变种群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的微卫星分析(英文)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3 CSCD
摘要:以来自云南地方稻(Oryzasativa L.)种资源核心种质中的113份材料为研究对象,运用36对微卫星引物,研究了(indica )粳(japonica )两个亚种间和云南5个稻作生态区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布趋势,并筛选了籼粳亚种、水陆生态型和不同态区的特异指纹标记。结果表明,粳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籼稻,遗传分化水平较低;而5个生态区中滇西南水陆稻区遗传多性最大,遗传分化水平较低;滇东北高原粳稻区的遗传多样性最小。这种遗传多样性的分布趋势与前人在形态和同工酶水平对云南稻种资源多样性的考察,以及云南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在形态和同工酶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外,在所出现的416个指纹标记中,分别发现籼粳特异指纹标记6个,水陆特异指纹标记15个,不同生态区特异指纹标记个。初步认为,云南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代表了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DNA水平上看,云南地方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中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粳稻的分化水平低于籼稻。微卫星标记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检测、分类和生态型确认及核心种质研究中有用的工具。
云南地方稻种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中国的丁 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 ,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 5 2 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 (2 )云南地方稻分属 5 8个变种 ,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 ,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 8.6 % ;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 ,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 ,粳稻变异大于籼稻 ,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例。 (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 2个亚种、6大生态群 ,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 3.6 % ,18.1% ,32 .1% ,分别为13,11和 18个变种 ;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 1.8% ,0 .5 % ,4 3.9% ,分别为 11,4和 2 4个变种。 (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 2 6个变种和粳亚种 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 ,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 ,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 (5 )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 5级新型分类体系
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的再生力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2
摘要:以 8 5 6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在双季籼稻区 (5 0 0m)作早稻种植 ,成熟收获种子留稻桩30~ 4 0cm ,在不施肥条件下进行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的再生力与籼粳、水陆、粘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籼、粳亚种间的再生力不存在明显的差别 ,其中再生能力较强的粳稻品种中多数携有热带粳稻的血缘。 (2 )一些陆稻品种的再生能力明显强于水稻 ,有些糯稻品种的再生能力也强于粘稻。 (3)强再生能力基因不仅存在于籼稻中 ,而且存在于粳稻中 ,也存在于陆稻和糯稻品种中 ,因此从不同类型的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中发掘丰富的强再生力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