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旱胁迫对滇黄精多糖及其代谢酶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滇黄精块茎多糖积累的规律及其酶活性变化特征,本研究采用盆栽控水法,对3年生滇黄精植株进行4种水分胁迫处理,并对部分重度干旱植株进行复水处理;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SS、SPS、AI、UGP、NI5种酶的活性;采用0.2%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显示,SS、SPS、AI、UGP、NI分别在含水量在20%、40%、20%、20%、20%时酶活性达到峰值;滇黄精多糖含量在20%含水量处理组最高.干旱胁迫与多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含水量与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表明中度和重度干旱可以提高滇黄精多糖合成相关酶的活性,且有利于滇黄精块茎多糖的积累,能有效提高滇黄精品质,这对滇黄精的种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BmNPV侵染对家蚕β-N-乙酰葡萄糖苷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解析β-N-乙酰葡萄糖苷酶(GlcNAcases)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经口感染5龄起家蚕,在感染后3、6、9、12、24 h提取家蚕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lcNAcases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GlcNAcases测试盒测定GlcNAcases活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经口感染BmNPV后,家蚕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组织中GlcNAcases活性整体呈现先逐渐升高后急剧降低的趋势;而家蚕机体4个GlcNAcases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在不同组织中存在一定差异。在感染BmNPV后3~12 h,血淋巴中BmGlcNAcase1和BmGlcNAcase2的表达量均明显上调,BmGlcNAcase3和BmGlcNAcase4表达量与对照组(未感染)无差异;在感染后24 h,血淋巴中4个GlcNAcases基因表达量均开始下调,且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脂肪体组织中BmGlcNAcase2和BmGlcNAcase3在感染BmNPV后其表达量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其中BmGlcNAcase2的表达量在感染BmNPV后3 h就开始上调,BmGlcNAcase3的表达量在9 h才开始上调,BmGlcNAcase1和BmGlcNAcase4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感染BmNPV后,中肠BmGlcNAcase2和BmGlcNAcase4的表达量整体先逐渐上调,增高至一个峰值,随后急剧减弱,表达受到明显抑制;而BmGlcNAcase1和BmGlcNAcase3在感染BmNPV后其表达量呈现下调趋势,表达量逐渐降低。综上,BmGlcNAcase2编码的GlcNAcases在家蚕抵御BmNPV的侵染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免疫防御功能。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β-N-乙酰葡萄糖苷酶 家蚕 酶活性 基因表达


三株酚酸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及其生物活性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常见作物连续种植后会导致根系分泌酚酸类自毒物质,该类物质是引起土传病害和连作障碍频发的主要因素。【目的】探讨利用有益微生物降解作物根系分泌物苯甲酸,缓解作物土传病害发生,并储备有益菌种资源。【方法】通过以苯甲酸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筛选无量山菌株资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酚酸降解菌株对苯甲酸的降解率;利用平板对峙试验,并基于缓解苯甲酸抑制番茄种子萌发试验及番茄幼苗促生长和对番茄枯萎病防效试验验证菌株的生物活性;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对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结果】从无量山筛选得到4株放线菌和3株细菌具有酚酸降解能力,酚酸降解菌株在摇瓶培养72 h时对苯甲酸降解率分别为100%、99.83%、99.89%、99.87%、64.91%、56.92%和49.33%;其中2株放线菌YNK-FS0018、YNK-FS0019和一株细菌YNK-FB0022能较好地利用苯甲酸。番茄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NK-FS0018、YNK-FS0019和YNK-FB0022均可以缓解苯甲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促进种子萌发,萌发率分别为73%、73%和97%,并促进种子根生长,平均根长为13.31、13.04和14.56 cm;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NK-FS0018、YNK-FS0019和YNK-FB0022均对病原菌有广谱抗性;抗生素基因检测结果为菌株YNK-FS0018、YNK-FS0019具有PKSII、NRPS基因,菌株YNK-FB0022具有fenD、bioA、yndJ、ysnE、ituC、sboA和srfAB基因;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YNK-FS0018对番茄株高、地上鲜重、地上干重、根重、根长和茎粗有促生作用,各项分别增加53.40%、67.50%、57.50%、73.50%、77.28%和9.40%;菌株YNK-FS0019处理的株高、地上鲜重、地上干重、根重、根长和茎粗分别增加23%、40.90%、14.00%、57.00%、26.30%和16.80%;菌株YNK-FB0022处理的株高、地上鲜重、地上干重、根重、根长和茎粗分别增加24.50%、44.70%、26.40%、75.10%、98.00%和9.00%;3株菌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效分别为87.10%、74.18%和80.65%;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YNK-FS0018为稻瘟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blastmyceticus,GenBank登录号为OR523286),YNK-FS0019为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flavus,GenBank登录号为OR523289),YNK-FB0022为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GenBank登录号为OR523290);此外,菌株均有解有机磷、溶锌、分泌铁载体、水解淀粉酶和水解蛋白酶的能力。【结论】三株酚酸降解菌具有解有机磷、溶锌、分泌铁载体、水解淀粉酶和水解蛋白酶的能力,对番茄幼苗株高、茎粗、根长、根重、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等农艺性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番茄枯萎病防效较好,可为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上提供微生物资源。


三株无量山森林土壤芽孢杆菌鉴定及其生物活性挖掘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挖掘无量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潜在的高活性微生物菌株,旨在为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提供高效的菌种资源.[方法]以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筛选高拮抗活性菌株,观察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测定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检测脂肽类化合物合成基因以及菌株体外产酶、解磷、解钾、固氮及产铁载体能力;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 16S rRNA、gyrA、rpoB基因进行菌株鉴定,室内盆栽试验验证防病和促生效果.[结果]分离筛选获得 153 株可培养细菌,其中,菌株SH-53、N4471 和N9456 抑菌效果分别为 92.35%、87.29%和 88.47%,能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且对多种病原菌表现出良好拮抗活性.3 株功能菌均具有溶锌、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菌株SH-53 和N4471 还具有解磷、固氮、分泌纤维素酶以及产铁载体能力.3 个功能菌基因组中均含有srfA、fenA、ituA、ituC、ituD、bymC等脂肽类化合物合成基因.经鉴定菌株SH-53 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N4471 为卡式芽孢杆菌(B.cabrialesii),N9456 为暹罗芽孢杆菌(B.siamens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3 株功能菌防效分别为 84.66%、54.96%和 59.74%,对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根长等农艺性状均具有较好促进作用.[结论]3 个菌株具有高效、广谱的抑菌活性,具有多样化的生物活性,作为高效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卡式芽孢杆菌 暹罗芽孢杆菌 鉴定 生物活性 番茄枯萎病 促生


森林根际土壤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筛选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根际土壤发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功能菌株,探究其开发应用潜力.[方法]采集无量山地区 25 个区域植物的根际土壤,采用选择培养基,分离鉴定磷酸盐溶解、固氮、溶锌和拮抗等活性菌株,进一步测定菌株分泌铁载体、ACC脱氨酶和吲哚乙酸等生物活性,并验证促番茄种子发芽和生长效果.[结果]分离鉴定得到解磷菌 70 株,固氮菌 27 株,解钾菌 8 株,拮抗镰刀菌的菌株 51 株.其中,YIM B08401 和YIM B08402 形态学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和 16S rDNA序列测序,鉴定为白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lba)和青岛假单胞菌(Pseudomonas qingdaonensis),两个菌株均具有磷酸盐溶解、固氮、溶锌和分泌铁载体的活性,最大可溶性磷含量为(455.63±59.65)mg/L和(878.95±64.78)mg/L;两株菌的促种子发芽试验结果接近,施加稀释 10 倍、102 倍和 103 倍的发酵上清液后,发芽率都维持在 82%-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6%和 49%,施加菌株发酵液的处理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的长度都有显著增加.盆栽实验证明,两株菌株促生效果最明显的处理组在地上部长度、鲜重、干重、茎粗、根长、根鲜重、根干重方面的数据都显著优于对照组,YIM B08401 的上述指标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了 89%、495%、268%、62%、53%、385%和 469%,YIM B08402 的上述指标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了 118%、528%、477%、55%、37%、413%和 747%.此外,菌株YIM B08401 还具有拮抗病原菌和分泌ACC脱氨酶活性,YIM B08402 则还具有分泌吲哚乙酸的活性.[结论]无量山森林根际土壤蕴含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功能菌株,白色伯克霍尔德氏菌(B.alba,YIM B08401)和青岛假单胞菌(P.qingdaonensis,YIM B08402)具备开发为新型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无量山森林根际土壤 可培养微生物 白色伯克霍尔德氏菌 青岛假单胞菌 养分转化 拮抗活性 生物肥料


杀虫(螨)剂协同抗药性捕食螨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研究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研究田间杀虫(螨)剂协同抗药性捕食螨(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对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的防治效果,为田间捕食螨和化学药剂的使用,达到农药减量、防效增效、时效增长提供理论指导。以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黎芦碱、螺虫乙酯、联苯肼酯、啶虫脒、吡虫啉和矿物油8种田间常用杀虫(螨)剂为试验药剂,配合抗药性捕食螨的释放,跟踪调查田间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柑橘全爪螨的种群数量,并统计分析不同防控措施下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防控措施下,捕食螨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的为单一使用抗药性捕食螨和矿物油+抗药性捕食螨处理,其次为阿维菌素+抗药性捕食螨、黎芦碱+抗药性捕食螨和联苯肼酯+抗药性捕食螨处理;柑橘全爪螨种群数量较低的为阿维菌素+抗药性捕食螨、黎芦碱+抗药性捕食螨、螺虫乙酯+抗药性捕食螨和联苯肼酯+抗药性捕食螨4个处理。防治效果显示,黎芦碱+抗药性捕食螨、阿维菌素+抗药性捕食螨、联苯肼酯+抗药性捕食螨和螺虫乙酯+抗药性捕食螨4个处理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悬挂捕食螨第35 d和第42 d黎芦碱+抗药性捕食螨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在90.61%以上,阿维菌素+抗药性捕食螨和联苯肼酯+抗药性捕食螨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在86.32%以上。调查结果还表明,黎芦碱+抗药性捕食螨和阿维菌素+抗药性捕食螨处理从悬挂捕食螨第14 d开始一直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以黎芦碱+抗药性捕食螨处理防治效果好、防控持效性长。综上,使用阿维菌素、黎芦碱、螺虫乙酯和联苯肼酯等杀虫(螨)剂协同抗药性捕食螨可以有效防控柑橘全爪螨,可以在大田推广应用。
关键词: 杀虫(螨)剂 捕食螨 柑橘全爪螨 协同作用 防治效果


不同光叶苕子用量对娃娃菜生长发育与吸收镉砷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娃娃菜为试验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模拟镉污染土壤环境,研究光叶苕子不同施用量7.5 t/hm2(G1)、15.0 t/hm2(G2)、22.5 t/hm2(G3)、30.0 t/hm2(G4)、45.0 t/hm2(G5)对Cd、As污染土壤中娃娃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叶苕子用量显著影响娃娃菜生长和Cd、As含量。与CK相比,污染土壤中添加光叶苕子促进了娃娃菜的生长,以22.5 t/hm2施用量效果最佳,可显著增加娃娃菜产量、根系指标(根长、根尖数、根表面积、分支数、根体积)和光合指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叶绿素含量)。施用光叶苕子均对土壤有效Cd、As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当光叶苕子施用量为22.5 t/hm2时可降低土壤全Cd和有效Cd含量,而光叶苕子施用量为30.0 t/hm2时对降低土壤全As和有效As含量效率最高,但与22.5 t/hm2施用量相比无显著差异。对娃娃菜Cd、As含量的影响,当光叶苕子施用量为22.5 t/hm2时对娃娃菜地上和地下部Cd、As降低效果最好。综合研究表明,光叶苕子施入量为22.5 t/hm2时可以显著提高娃娃菜可食用部位产量和物质积累,并提高根系和光合指标,有利于娃娃菜生长,且对降低土壤以及蔬菜中Cd和As含量的效果最佳,因此推荐在Cd和As复合污染土壤施用22.5 t/hm2光叶苕子来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关键词: 光叶苕子 娃娃菜 镉 施用量 重金属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抗根肿病长柄芥育种材料的创制与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远缘杂交及回交将白菜的抗病基因导入到芥菜中,创制获得优质的抗根肿病长柄芥(Brassica juncea var. longepetiolata Yang et Chen)育种材料。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鉴定相结合法,对10份抗根肿病白菜材料进行抗性分析,筛选出1份可作为长柄芥抗根肿病育种材料创制的抗性资源CCR21002。利用CCR21002分别作为父本、母本提供抗根肿病基因,与长柄芥进行远缘杂交,结合胚挽救技术获得正反杂交种F1,选取植株形态偏向芥菜的F1与长柄芥回交获得BC1,对BC1植株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分析及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回交一代比杂种一代更难获得,胚挽救成活的13株BC1中,仅筛选出1株基因型为AABB且抗根肿病的植株,经分子标记鉴定所含抗病基因为CRb,在植株形态上保留有长柄芥的大部分性状。证明经过与抗根肿病白菜远缘杂交及回交,获得对4号生理小种表现抗性的长柄芥新种质1份,可用于继续回交转育。
关键词: 长柄芥(Brassica juncea var. longepetiolata Yang et Chen) 抗根肿病 胚挽救 正反杂交 创制与鉴定


叶用莴苣新品种云油麦1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云油麦1号是从地方品种龙岩绿叶莴苣的混杂群体中经单株系统选育而成的叶用莴苣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31~35 cm,开展度40~45 cm;叶片披针形,绿色,叶面光滑,口感脆香,品质好;单株叶片数37~40片,单株质量270~300 g,每667 m2产量2 400 kg左右,高抗霜霉病,耐抽薹,适合云南省滇中地区全年栽培,夏、秋保护地栽培定植至采收50~55 d(天),冬、春保护地栽培定植至采收60~65 d(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