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精油对腌制芥菜发酵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影响

中国调味品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腌制芥菜发酵周期长,发酵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因此,该研究以8个复配精油组合分别处理腌制芥菜,考察不同精油组合对腌制芥菜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pH、总酸和还原糖)与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影响,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期找到一个既不影响腌制芥菜正常发酵,又能抑制有害菌生长的最佳精油组合。研究结果表明,精油对腌制芥菜中乳酸菌繁殖的影响较小,且能够显著抑制酵母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P<0.05),保证腌制芥菜的品质,最优精油组合为B组:柠檬+香茅+肉豆蔻。该研究可为腌制芥菜的绿色加工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腌制芥菜 复配精油组合 发酵过程 灰色关联度 抑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波邦'咖啡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特征研究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小粒咖啡‘波邦’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影响密码子使用偏性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波邦’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倾向于A/T结尾的密码子。ENC-GC3s绘图、PR2绘图以及中性绘图分析表明,‘波邦’密码子偏好性受突变影响的同时,也受自然选择等因素的影响,但自然选择起到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对应分析发现,基因表达水平、基因长度、GC含量对‘波邦’密码子偏性也有影响。密码子使用频率结果表明,拟南芥、烟草和酿酒酵母可考虑作为‘波邦’基因的表达受体系统,其中,烟草与酿酒酵母更为理想。研究表明,在‘波邦’中发现了GCT、TGT、GAT等20个高频密码子,确定了GCA、GCT、TGT等21个最优密码子。

关键词: ‘波邦’ 小粒咖啡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表达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甜荞品种(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吉林省西部种植的甜荞品种及其最佳播期,利用34份甜荞品种(系)在3个播期(5月22日、6月12日、7月3日)对14个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对甜荞品种(系)14个农艺性状影响明显。生育期平均值随着播期的延迟缩短;4个株型性状、6个粒形性状和3个产量性状随着播期的推迟分别表现为先增后减、先减后增、逐渐增高的趋势。从各性状的遗传率来看,籽粒面积、籽粒周长、长宽比、籽粒长、籽粒宽、籽粒圆度等粒形性状以及千粒重的遗传率在3个播期中为0.901~0.992,大于其他性状。在相关性分析中,籽粒面积与籽粒周长、长宽比与籽粒圆度、株粒数与株粒重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3个播期中均大于0.950。结果还表明,适合早播的甜荞品种为呵OK、呵T、喀1;适合中期播种的甜荞品种为呵T;适合晚播的甜荞品种为D2。综上所述,在吉林省西部地区选择适宜的播期结合种植适宜的品种可提高甜荞产量。

关键词: 甜荞 播期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蒜芥茄黄萎病抗性相关基因SsWRKY22和SsWRKY33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萎病是茄子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茄子的产量和品质.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茄子黄萎病抗性中的作用不明.本研究从黄萎病高抗材料野生蒜芥茄的转录组数据中,筛选获得WRKY家族中的SsWRKY22和SsWRKY33基因,利用PCR技术克隆获得目的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SsWRKY22和SsWRKY33基因的ORF序列大小分别为528和1 073 bp,编码175个和357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分别为19.19和40.46 kD,均属于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其中,SsWRKY22编码的蛋白属于酸性蛋白,而SsWRKY33编码的蛋白属于碱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两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上;此外,SsWRKY22和SsWRKY33分别属于Ⅱ类和Ⅰ类WRKY转录因子,具有不同的蛋白结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SsWRKY22与野生潘那利番茄、番茄和马铃薯中的WRKY22亲缘关系较近;而SsWRKY33与辣椒中的WRKY33亲缘关系最近.利用RT-qPCR对SsWRKY22和SsWRKY33基因在蒜芥茄不同部位(根,茎,叶)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在根部的表达量均为最高.在接种黄萎病病菌后,SsWRKY22和SsWRKY33基因在蒜芥茄根部的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SsWRKY22和SsWRKY33可能是蒜芥茄响应黄萎病胁迫的负调控因子.本研究首次克隆了云南野生蒜芥茄的WRKY转录因子中的SsWRKY22和SsWRKY33基因并解析其表达模式,为后续SsWRKY22和SsWRKY33的功能鉴定提供基础.

关键词: 蒜芥茄 黄萎病 SsWRKY22 SsWRKY33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相对含水量对蜜环菌生长特性及乌天麻种苗生产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麻种苗的存活率、产量、单重与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及天麻共生蜜环菌的生长特性密不可分,研究土壤RWC对蜜环菌菌株生长特性及乌天麻种苗的影响,可为乌天麻良种繁育及乌天麻共生蜜环菌优良菌株筛选提供指导。该研究根据30株蜜环菌菌株在活化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将其分为4类,再从每类蜜环菌菌株中筛选2株生长特性指标优的菌株与乌天麻米麻及阔叶树修剪枝进行箱式控水熟料栽培试验。结果发现具有根状菌索单轴分枝的蜜环菌菌株是与乌天麻共生的优良菌株,如第Ⅲ类、第Ⅳ类蜜环菌;土壤RWC对不同类型蜜环菌的生长特性指标,乌天麻种苗的存活率、产量、单重有显著影响;土壤RWC为75%时,蜜环菌菌株生长速度、直径、分支数、生物量及乌天麻种苗存活率、产量、单重均最优,通过人为控制土壤的RWC,在大棚内将乌天麻米麻与优良蜜环菌菌株及阔叶树修剪枝伴栽可以获得优良的乌天麻种苗,为乌天麻的高效生产、米麻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壤相对含水量(RWC) 乌天麻种苗 蜜环菌菌株 生长特性指标 产量 单重 岭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甘蔗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野生种和近缘属植物中含有许多抗病和高糖优良性状基因,通过杂交育种将这些基因引入到甘蔗中,以期获得性状优良的突破性甘蔗品种,对甘蔗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自问世以来,在植物多倍体物种起源、杂交后代亲本染色体来源及组成的鉴定、染色体行为及核型分析等方面应用广泛.应用GISH技术分析甘蔗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其结果可为育种家制定甘蔗杂交育种计划和选择好的杂交方式提供细胞学参考依据,进而可以增加甘蔗育种的精确性,提高甘蔗育种效率.本研究概括了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简述了 GISH技术在甘蔗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对该技术可能为甘蔗研究带来的发展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甘蔗 遗传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盆栽柠檬微生物菌剂-化肥互作效应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等量化肥条件下配施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柠檬苗树体生长、土壤矿质、酶活性的影响,为柠檬的绿色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支撑.以"云柠1号"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瑞丽进行了1年的盆栽试验.设置丛枝菌根-化肥、拜赖青霉-化肥、枯草芽孢杆菌-化肥、酵母菌-化肥处理,每种微生物菌剂均设置4个浓度梯度,以单施化肥(柠檬专用复合肥)作为对照.在12次施肥结束后,测量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取土样分析土壤理化指标和酶活性.与单施化肥的处理相比较,微生物菌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调节土壤酶活性,进而提高并较好地保持柠檬植株生长.综合效果来看,拜赖青霉-化肥的效果最佳,各浓度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含量以及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其中,拜赖青霉菌剂41.7 mL/株+化肥20 g/株还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含量,拜赖青霉菌剂62.5 mL/株+化肥20 g/株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含量、土壤有效铜和交换性镁含量,拜赖青霉菌剂83.3 mL/株+化肥20 g/株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拜赖青霉菌剂125.0 mL/株+化肥20 g/株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铜和交换性镁含量.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微生物菌配施化肥来提高柠檬植株生长和改善土壤养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柠檬 微生物菌剂 化肥 生长状况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紫色种皮稻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色素含量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云南紫米资源丰富多样,收集来自云南省11个地州40多个县和地区的紫色稻米资源材料141份,对其农艺性状及紫色种皮中的总黄酮、花青素含量等进行测定,并对来自不同地州的紫米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及种皮的色素含量与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县(市)分析单元内云南紫色米地方稻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分布于水稻11条染色体上的40对SSR引物检测出15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2.425个,每个标记的基因型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946 9,变幅为1.411 9~3.106 9,筛选出4个评价云南地方紫色米资源的理想SSR标记。云南地方不同品种的紫米种皮中总酚、类黄酮含量的离散程度较低;云南地方紫米种皮中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表明它们关系较紧密;但花色素的含量与总酚、类黄酮、花色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云南地方紫米种皮中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和花色素含量与苯丙氨酸酶的活性相关性不显著;而各色素成分的含量与酪氨酸酶活性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含量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但花色素含量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云南紫色种皮稻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以及色素含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将有利于初步探索云南优异紫色种皮的形成机制,为紫色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提供优异的种质。

关键词: 云南紫色米资源 遗传多样性 种皮色素 色素合成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对野蔷薇全球分布影响的模拟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蔷薇原产于东亚,是现代月季的原始亲本之一,也是重要的月季种质资源和砧木。由于抗性强和长势旺,野蔷薇在北美洲等引种地已成为入侵物种。为探究野蔷薇适生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研究基于1246条分布记录和9个生物气候变量,使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了野蔷薇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最冷季平均温、最冷月最低温、最暖季降水量、等温性是影响野蔷薇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生物气候变量。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野蔷薇的自然分布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以东及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全新世中期分布格局与当前相似,但高适生区主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部分地区。而在末次间冰期,适生区总体向南收缩,同时高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等地。除自然分布在东亚地区外,由于引种,野蔷薇的全球分布已扩展至欧洲大部分地区及北美洲中东部。2041—2060和2081—2100年间,野蔷薇的分布面积在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和SSP5-8.5)的3种升温情境下均会扩大,其平均分布中心(质心)将呈现出向高纬度地区偏移的趋势,表明野蔷薇的分布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野蔷薇分布面积的扩大。上述结果对于理解野蔷薇的生态适应性及预测其未来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引种该物种后需采取的监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野蔷薇 最大熵模型 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HTP标记对玉米DH、RIL和BC群体遗传规律的比较分析

玉米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先玉 335 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s,DH)群体、掖 107x昌 7-2重组自交系(Recombined inbred lines,RIL)群体和京724×京92回交1代(Backcross,BC)群体为试材,采用全基因组覆盖的新型区块标记——单倍型标签多态性(haplotype-tag polymorphisms,HTP)标记,从基因型分离比、亲本遗传片段和重组交换3个角度解析DH、RIL、BC群体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DH群体虽然偏分离高于BC群体,平均交换频率低于RIL群体,但该群体样本中不存在杂合和外源片段,均为纯合片段;平均亲本遗传片段长度为384个HTP,高于RIL群体;单代上拥有最高的重组交换次数,相较于其他群体,在群体特点和创制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多优势.

关键词: 玉米 DH RIL BC HTP标记 遗传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