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不同蚕区僵蚕致病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差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蚕区家蚕僵蚕病原的多样性及不同来源白僵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差异。【方法】从云南省9个县(市)收集僵蚕样品,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产孢结构,并结合菌株核糖体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病原种类。同时测定分析不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家蚕致病力的影响。【结果】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发现,云南蚕区僵病病原菌属于白僵菌属(Beauveria)、虫草菌属(Cordyceps)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其中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为主要病原,分别占57.58%和30.30%。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株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供试菌株侵染后,家蚕的僵蚕率在72.5%~95.0%,半致死时间(LT50)在5.093~7.133 d,其中LL1-1菌株的僵蚕率最高(95.0%),半致死时间最短(5.093 d),致病力最强;CB1-2菌株的僵蚕率较低(75.0%),半致死时间最长(7.133 d),致病力最弱。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病原的致病力变强,家蚕的僵蚕率也升高。【结论】云南省蚕区家蚕僵病病原种类呈多样性,球孢白僵菌和莱氏绿僵菌为主要病原菌,不同来源的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家蚕僵病的防治和僵蚕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家蚕 僵病 分离鉴定 rDNA-ITS序列分析 致病力


利用SSR标记分析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中国云南景洪、云南元江、江西东乡、缅甸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en Griff.)遗传多样性,以及云南景洪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原、异位保存下变异情况。【方法】利用36对SSR标记对来自云南景洪异位保护与原位保护区、云南元江异位保护与原位保护区、江西东乡及缅甸共102份普通野生稻进行检测,开展不同地理来源及不同保存方式下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多样性比较与聚类分析。【结果】供试普通野生稻检测出等位变异(Na)110个,平均3.056个,变幅为1~5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I)平均为0.448。不同地理来源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大小为:缅甸(0.561)>云南景洪(0.437)>云南元江(0.236)>江西东乡(0.230),云南景洪和元江的普通野生稻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异位保护区大于原位保护区(云南景洪:0.498>0.131,云南元江:0.264>0.035)。聚类与遗传分化分析显示,供试材料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72,变幅0.260~1.000;在遗传相似系数0.635处可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云南景洪、云南元江、江西东乡及缅甸居群。云南景洪原位保护区与缅甸的普通野生稻遗传距离较近(0.560),云南元江原位保护区与江西东乡的普通野生稻遗传距离较近(0.552);而云南元江原位保护区与景洪原位保护区的普通野生稻遗传距离为0.748,表明云南元江和景洪普通野生稻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结论】不同地区的普通野生稻遗传分化有明显的地域性,云南景洪和元江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因原生境居群减少而下降。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居群 原位保护 异位保护 遗传分化


基于1H-NMR的名山古树普洱茶判别初探
《食品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贺开古茶山曼竜村、布朗古茶山老曼峨村、易武古茶山落水洞村3个不同名山古树茶普洱茶为材料,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NMR)建立判别模型,对不同名山古树普洱茶进行判别初探.采用1H-NMR得到5种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儿茶素)、6种氨基酸(茶氨酸、丙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亮氨酸)、4种有机酸(奎尼酸、醋酸盐、脂肪酸、没食子酸)、4种糖类(α-葡萄糖、β-葡萄糖、果糖、蔗糖)、咖啡因和2-O-阿拉伯吡喃糖基肌醇总共21个化学成分.通过PCA-Class模式判别分析,可明显将老曼峨生茶和熟茶进行有效判别.对不同茶山古树普洱茶生茶的判别结果表明,布朗古茶山样本判断正确率达100.00%,而贺开古茶山和易武古茶山样本均有判别错误现象,其模型判别综合正确率仅为58.33%.因此,基于1H-NMR能对同一名山不同加工工艺所得古树普洱茶进行有效判别,而对同一区域内不同名山古树普洱生茶判别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 古树普洱茶 核磁共振氢谱 产地判别 PCA-Class


不同生物源诱抗剂对林下三七的促生诱抗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生物源诱抗剂对林下三七叶绿素含量、发病情况及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寡糖·链蛋白、3%超敏蛋白、0.1%S-诱抗素、5%氨基寡糖素和谷氨酸5种植物诱抗剂,每种植物诱抗剂设置4个浓度,将其外源喷施于三七植株茎叶表面,测定三七生物量、发病率及皂苷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和2 g/L寡糖·链蛋白、0.5 g/L 3%超敏蛋白、1.25 mL/L 0.1%S-诱抗素及0.05 g/L谷氨酸对三七植株诱导处理后可以显著促进其叶绿素含量的积累;不同浓度3%超敏蛋白、0.1%S-诱抗素及谷氨酸对三七植株诱导处理后,三七黑斑病和根腐病的发病率均显著降低,1、2、4 g/L寡糖·链蛋白及0.5、1、2 mL/L的5%氨基寡糖素对三七植株诱导处理后,三七黑斑病和根腐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0.5 g/L寡糖·链蛋白、0.25 g/L谷氨酸及1 mL/L 5%氨基寡糖素对三七植株诱导处理后,显著促进三七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积累;0.5 g/L寡糖·链蛋白、0.5、1 mL/L 5%氨基寡糖素,1.25 mL/L 0.1%S-诱抗素,4 g/L 3%超敏蛋白及0.1、0.25 g/L谷氨酸对三七诱导处理后可显著促进三七地下部总皂苷含量的积累。0.5~2 g/L寡糖·链蛋白、1 mL/L 5%氨基寡糖素,1.25 mL/L和2.5 mL/L 0.1%S-诱抗素、2~4 g/L 3%超敏蛋白及0.25 g/L谷氨酸对林下三七具有促生诱抗及提质的作用。【结论】适宜浓度的生物源植物诱抗剂对林下三七有促生诱抗及提质的效果,生产中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种类和浓度的植物诱抗剂来促进林下三七的健康生长。


不同覆盖方式对云南夏秋娃娃菜生产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夏秋娃娃菜的产量和品质,实现节本增效,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云南夏秋娃娃菜生产的影响.设置防草地布(A1)、黑色地膜(A2)、无色地膜(A3)、露地(CK)4个处理,分析了3种覆盖方式对云南夏秋娃娃菜生长、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A1、A2、A3根部土壤温度较CK分别升高1.0、5.0、2.4℃,产量较CK分别增加7.0%、5.2%、3.3%,净收益较CK分别增加14.8%、10.5%、3.5%.在夏秋高温多湿天气条件下,处理A1与A2、A3相比,A1增温幅度小,可以保证娃娃菜根部温度,同时又透气散热,不会造成娃娃菜根部高温障碍;处理A2、A3增温幅度大,根部温度高,生长受阻;处理A1与A2、A3相比,产量和种植效益差异显著(P<0.05).夏秋种植娃娃菜宜选择防草地布覆盖,保持土壤湿度,防止水分和养分流失,实现抑制杂草生长和增产增收的效果.


观赏用微型兰花组织培养最佳配方的优化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花蕙兰'大凤'×豆瓣兰'太极圣梅'(Cymbidium hybridium'Dafeng'×C.serratum var.goeringii'Taijishengmei')F1代试管苗为试材,采用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有机物质,筛选最适生长的培养基;并在此基础上,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色素,研究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及观赏效果,以期为兰花微型培养的观赏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1/2 MS+IBA 0.5 mg·L-1+6-BA 2 mg·L-1+碳粉0.5 g·L-1的培养基中,添加75 mL·L-1椰汁有利于兰花试管苗叶长、叶宽、株高以及鲜质量的增加,对植株生长效果最好;在1/2 MS+IBA 0.5 mg·L-1+6-BA 2 mg·L-1+碳粉0.5 g·L-1+椰汁75 mL·L-1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食用色素红曲红、叶绿素铜钠盐、栀子蓝,经121℃高温灭菌后培养基的颜色均会发生变化.叶绿素铜钠盐浓度为533.3 mg·L-1的彩色培养基植株生长良好,培养基整体观赏效果最佳.


白肉灵芝'云灵3号'选育
《食用菌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内收集野生子实体,经过鉴定和组织分离获得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菌株,以菌株L4439作为对照,通过初筛、复筛、区别性鉴定、中试和多年多点示范栽培选育菌株。结果表明:选育的菌株L4968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呈红褐色、漆样高光泽,同心环纹和放射状纵脊明显,菌盖长度为(15.08±0.12) cm,菌盖宽度为(12.23±0.09) cm,菌肉厚度为(0.81±0.02) cm,菌柄长度为(7.25±0.10) cm,菌柄直径为(2.75±0.07)cm,每袋子实体鲜重为(84.98±1.41) g,生物学效率为(15.45±0.26)%,栽培周期为(85.00±0.82) d,出菇整齐,栽培性状稳定,栽培产量较高,该菌株适宜在云南及周边地区进行设施化和林下仿生栽培。2023年,菌株L4968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品种名称为‘云灵3号’。


基于Ypt1靶标的非洲菊隐地疫霉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 P.)是一种可危害多种植物且危害症状较为严重的检疫性病原卵菌,在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目的】建立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能定量分析P. cryptogea携带情况的高效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隐地疫霉Ypt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筛选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在优化引物浓度、探针浓度和退火温度的基础上获得最优反应体系和条件,利用最优反应条件构建标准曲线及检测体系,并验证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结果】综合考虑Cq值、最终荧光信号值(relative fluorescence units,RFU)和经济角度,优化后的隐地疫霉荧光定量PCR最佳退火温度为60℃,上、下游引物浓度均为20μmol/L,探针浓度为10μmol/L;所建立的标准曲线为y=-3.323x+40.767,相关系数(R2)为0.998,扩增效率(E)为99.9%,相关性好、扩增效率高;对其他8种常见卵菌及真菌均无扩增曲线,表明所设计的引物探针组合特异性强;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最低检出限为1 copy,最低稳定检出限为10 copies,较常规PCR技术的灵敏度提高了10-100倍;同浓度批组内和批组间重复性试验Cq值标准差为0.04-0.13,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为0.20%-0.58%,重复性及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结论】基于Ypt1靶标建立了非洲菊隐地疫霉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体系,可高效特异地鉴别出疫霉属中广泛侵染非洲菊的隐地疫霉病菌,对于口岸通关和田间隐地疫霉的快速高效检测,尤其是原原种、原种等核心材料的痕量病原菌的检测鉴定和病害早期精准诊断,以及有效防控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非洲菊 隐地疫霉 Ypt1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TaqMan探针


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形态特征及产卵行为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成虫产卵行为及产卵选择性,为该虫田间识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研究及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录制视频和室内显微观察的方法,描述并记录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的形态特征、为害芒果嫩梢的特点,并研究成虫产卵行为及对嫩梢大小的产卵选择性.[结果]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蓝绿色,喙细长,微弯;雄性触角着生于近喙基部1/4处,雌性着生于近喙基部1/5处.雌虫产卵行为由行走、钻切梢孔、钻产卵孔、产卵、再次钻孔、隐藏和离开7种离散的行为类别组成;每种行为类别单次发生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钻切梢孔33.24 s、钻产卵孔144.92 s、产卵25.25 s、再次钻孔80.30 s及隐藏19.29 s.产卵时,该虫首先用喙在芒果嫩梢上连续钻切梢孔,形成数圈近螺旋形紧密排列的小孔;随后在切梢孔上方连续钻产卵孔,并在喙能达到的产卵孔底部作体积较大的卵室,最终在嫩梢上形成数条连续的近直线型排列的产卵孔.连续钻产卵孔过程中,该虫会随机选择几个产卵孔产卵,通常1个产卵孔产1粒卵,每个嫩梢上产2~8粒卵.当粗细不同的顶梢和侧梢同时存在时,93.33%的雌虫会优先选择在较粗的顶梢上产卵.[结论]芒果蓝色切梢象甲具有复杂的产卵行为,其中包括产卵前有特殊的切梢过程.产卵时雌虫会优先选择在较粗壮的嫩梢上产卵.田间可通过近螺旋形紧密排列的切梢孔和近直线型排列的产卵孔识别该虫为害.
关键词: 芒果蓝色切梢象甲 形态特征 产卵行为 产卵选择性 为害特点


云南木薯藻斑病危害及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藻斑病已经成为云南地区木薯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为明确当地木薯藻斑病危害情况并初步阐明其流行规律,对云南省保山市木薯藻斑病田间危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病情指数和主要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26份木薯种质均受藻斑病危害,‘华南124’‘南植188’‘南植199’等主栽品种均受害,病情指数均在30以上。病害流行规律研究结果得出藻斑病可于8月中下旬开始发生,流行高峰期在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对藻斑病病情指数与病害流行月均温度、日均温差、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式Y=38.609 6-2.103 3X1-0.517 5X2+0.325X3,表明月均温度、日均温差和湿度是影响藻斑病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且与月均温度和日均温差成负相关,与湿度成正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