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疣柄牛肝菌属真菌中汞含量及食用健康风险分析
《生态毒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汞(Hg)对人类健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多数野生食用菌对Hg有很强的富集能力,测定野生食用菌中总Hg含量,并对其进行食用安全评估有重要意义。采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云南常见疣柄牛肝菌属真菌菌盖、菌柄中总汞(Hg)含量,分析样品对Hg的富集特征;以FAO/WHO现行每周Hg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标准,评估疣柄牛肝菌属真菌的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种类及不同采集时间疣柄牛肝菌属真菌的总Hg含量差异明显,菌盖中总Hg含量在0.54~4.80 mg·kg-1dw之间,菌柄总Hg含量在0.32~2.80 mg·kg~(-1)dw之间,同一种牛肝菌菌盖总Hg含量均大于菌柄(Q(C/S)>1),表明疣柄牛肝菌属真菌对Hg的积累量与生长环境、种类、部位等有关。根据FAO/WHO暂行的每周Hg允许摄入量标准(0.004 mg·kg-1bw),成年人(60 kg)每周食用300 g(鲜重)采自云南的疣柄牛肝菌属真菌,Hg摄入量远低于PTWI标准,对人体Hg暴露风险较低。


蔬菜废弃物混合堆肥过程中百菌清和都尔的降解规律
《环境工程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蔬菜废弃物为原料,研究了杀菌剂百菌清和除草剂都尔在堆肥过程中的降解特征。结果表明,高温好氧堆肥处理可有效去除蔬菜废弃物中残留的百菌清及都尔。堆肥过程中,百菌清的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50℃条件下,其半衰期为1.10 h;都尔降解速率较为缓慢,经15 d,其降解率为94%(c0=10 mg·kg~(-1))。都尔、百菌清及其降解产物对堆肥系统中的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在添加量为10~105 mg·kg~(-1)时,微生物活性抑制明显,堆肥周期延长。


甘薯新品种徐薯22肥料需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高淀粉品种徐薯22在西南地区的种植,研究徐薯22在西南地区的肥料需求。在云南省玉溪市进行不同氮、钾肥用量试验,比较徐薯22生长发育特点、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地上部分茎叶鲜重随氮肥的增加而增加,而块根产量并没有随之增加但也没有降低,转化率也没有显著变化,显示徐薯22耐肥性较强;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块根产量随之增加,显示出钾肥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的增产作用;缓释肥没有出现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可以减少施肥次数;氯化钾与硫酸钾对茎叶鲜重、块根产量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试验显示,徐薯22的耐肥性较强,应注意加大施肥量,以施纯氮90~135 kg/hm2,氧化钾150 kg/hm2,五氧化二磷75 kg/hm2较为妥当;为获得较高产量,要注意后期施肥,用缓释肥可以减少施肥次数代替夹边肥;在甘薯生产中可以使用氯化钾作为钾肥使用。


甘蔗-滇蔗茅杂交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GISH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甘蔗属与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染色体遗传行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可为发掘利用滇蔗茅野生优异基因资源提供细胞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可育父本及不育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可育父本云南95-19减数分裂正常,而不育杂交F1分裂异常;进一步对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结果表明:滇蔗茅与甘蔗属热带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双亲染色体在F1细胞中不能进行同源配对,终变期,15条滇蔗茅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中存在滞后染色体、染色体丢失和不均衡分离现象。甘蔗-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因而杂交F1花粉完全败育。
关键词: 甘蔗热带种 滇蔗茅 杂交F1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金沙江干热河谷4种优势草本植物苗期抗旱生理特性
《草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晰干热河谷优势草本植物的抗旱生理特性,通过盆栽模拟自然干旱,对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孔颖草(Bothriochloa pertusa)、拟金茅(Eulaliopsis binata)和百喜草(Paspalum natatu)土壤水分变化和植株苗期抗旱生理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水结束后,土壤水分均随干旱时间的增加明显减少,孔颖草土壤含水量明显比其它3种植株的高。随着土壤水分减少,扭黄茅和孔颖草叶片含水量变化不明显,灌水停止30d时拟金茅和百喜草叶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灌水停止15d时扭黄茅和孔颖草叶片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拟金茅和百喜草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扭黄茅和百喜草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灌水停止15d时孔颖草和拟金茅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孔颖草和百喜草叶片丙二醛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拟金茅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P<0.05)。


贮藏时间对蒙自甜石榴营养品质及常温货架期间失重率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南蒙自"甜绿籽"甜石榴为试材,在(5±1)℃条件下分别贮藏0、30、60、90、120 d后,研究石榴籽粒营养品质变化情况,并于室温(15℃)下分别进行套袋和不套袋处理,观察货架期失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的低温贮藏时间对石榴籽粒的营养品质有显著影响,主要营养成分的损失与贮藏时间呈正相关,石榴果实贮藏30~60 d可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贮藏30 d的果实能保持较高的VC和总酸含量。未套袋的果实极易失重,只有1~2 d的最佳货架期;单果套袋可显著减少果实水分散失,6周内失重率在4%以下,且以低温贮藏60 d的石榴果实常温货架期间的失重率最低,贮藏120 d的果实失重率最高。综合比较得出,蒙自甜石榴果实低温贮藏60 d以内,可较好地保持其营养和感官品质,减缓果实在货架期的失水状况。


5龄家蚕中肠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转录表达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5龄家蚕中肠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表达及其酶活性变化规律,为解析家蚕回避桑叶1-脱氧野尻霉素(DNJ)毒害作用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5龄家蚕中肠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Bm Suc1和Bm Suc2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同时测定β-呋喃果糖苷酶活性。【结果】Bm Suc1基因在5龄家蚕中肠的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在5龄起蚕和盛食期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而Bm Suc2基因在整个5龄期的相对表达量均非常低。从5龄起蚕到熟蚕,β-呋喃果糖苷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第5 d(盛食期)的酶活性最高,达158.82U/mg。【结论】Bm Suc1基因表达水平及β-呋喃果糖苷酶活性变化规律与5龄家蚕吸收利用桑叶蔗糖营养的生理进程基本一致,提示Bm Suc1基因作为一种蔗糖水解酶基因在家蚕中肠组织消化吸收桑叶蔗糖营养物质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 家蚕 β-呋喃果糖苷酶 BmSuc1基因 BmSuc2基因 酶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