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立体栽培三七的光温效应及对光合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以立体栽培下的三七(三年生)为研究对象,对温室大棚内垂直层叠立体栽培结构下,不同层及同层不同位置(左、中、右侧)的光照强度、气体温度、土壤温度及光合特征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气体温度和土壤温度日变化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同层不同位置,光照强度表现为上层无显著差异,中下层左右两侧相同,且显著高于中间位置,气体温度表现为每层的左中右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土温表现为苗床中间土层(12 cm)土壤温度最低,并呈向上下表面逐渐升高之趋势;三七净光合效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显著相关,蒸腾速率与光照强度和气体温度显著相关,说明三七叶片净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受气体温度和土壤温度间接影响。综上所述,研究表明三七立体栽培模式可行,改进苗床架构模式以提高中下层光照强度、增加苗床厚度以降低土壤温差和加强温室通风以调控气体温度等方式为今后提高立体栽培三七种植技术的改进方向。


甘蔗苗期大螟幼虫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明确大螟幼虫在甘蔗苗期的空间格局,2012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开展了甘蔗苗期大螟为害枯心苗调查,并应用地统计学方法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新植蔗虫口密度(1.07头/点)明显低于宿根蔗(1.91头/点),新植蔗变异系数、峰度和偏度均较宿根蔗大,表明大螟在宿根蔗较新植蔗发生重,且新植蔗田较宿根蔗田有更高的聚集度。在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模拟方面,新植蔗田在4个方向均为球形模型,宿根蔗田在45°和90°方向为球形模型、0°方向为高斯模型、135°方向属随机分布,表明大螟幼虫整体上呈聚集分布,但新植蔗田聚集度较宿根蔗田高。在相关性方面,新植蔗田和宿根蔗田均在0°和45°方向上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相关距离宿根蔗明显大于新植蔗,表明宿根蔗田的大螟幼虫空间相关性较新植蔗田强。通过Kriging插值模拟图可清晰看出,新植蔗大螟幼虫在蔗田边缘发生严重,虫源主要来自周边蔗田,宿根蔗大螟幼虫在田间的螟虫发生点多且均匀,虫源主要来自自身蔗田。


29份云南甘蔗创新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
《西北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16份甘蔗骨干亲本为参照,对29份云南甘蔗创新种质进行SSR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明确创新种质与16份亲本间的遗传基础和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6对引物共扩增出104条带,其中101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7.25%;45份材料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235 3~0.891 3,平均值为0.563 3;其中16份甘蔗骨干亲本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01 6~0.755 6,甘蔗创新种质与甘蔗骨干亲本的特异条带比例为14∶1,涵盖了割手密、大茎野生种、斑茅和滇蔗茅等基因源。根据骨干亲本间的相似性系数范围,在相似性系数为0.43处,可将种质分为6大类群,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适宜作为种质间的杂交利用。通过引物区分效率分析,6对引物扩增的多态信息量为0.967 9~0.975 8,其中MSSCIR21引物区分效率最高,利用MSSCIR21和SMC1047HA引物组合构建了云南甘蔗创新种质标准指纹图谱,在相似性系数为0.85处即可区分所有种质,图谱的鉴别准确率为100%,每份资源都有唯一的指纹图谱,可将29份创新种质和16份骨干亲本区分鉴别出来。该研究能够为后续杂交利用、种质鉴定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依据。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及燕麦产量的影响,以‘坝莜1号’燕麦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于2011-2013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耕作措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和翻耕较免耕可明显降低播前土壤体积质量,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秋松、春松、免耕和秋翻处理能提高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抽穗期0~100cm土壤贮水量分别较春翻处理高出15.09、10.17、5.94和3.27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92%、11.36%、1.36%和0.00%。各处理对燕麦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促进作用,提高燕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各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表现为秋松>春松>免耕>秋翻>春翻。综合考虑土壤体积质量、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燕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秋松处理表现最佳。因此,秋松是提高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耿马甘蔗种植区土壤速效养分状况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解甘蔗产区土壤养分状况,并根据养分丰缺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施肥,最终实现甘蔗高产高糖,笔者对云南省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耿马县进行土壤取样分析,共采集了737份土样检测养分含量。研究结果显示:耿马县甘蔗种植区95%以上的土壤属酸性土壤,6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于中上水平,70%以上的土壤碱解氮属于中上水平,80%上的土壤有效磷属于中下水平,严重缺磷,70%以上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属于中下水平,缺钾。对照高产高糖甘蔗栽培技术土壤要求,耿马县甘蔗施肥建议稳氮、增磷、增钾。


5种分析方法对08系列云南割手密血缘F_2代的综合分析及比较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同异分析法、同一度分析法、DTOPSIS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云南甘蔗野生割手密血缘F2代17份材料4年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种分析方法对参试材料的总体排序是08-719、08-727、08-729、08-685、08-821、08-728、08-683、08-676、08-684、08-382、08-722、08-677、08-720、08-782、08-819、08-818、08-721,其中有4份材料超过对照ROC22,14份材料超过对照粤糖93-159;5种分析方法的区分度最大的是DTOPSIS分析法,为0.8128,其次是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法、同异分析法、同一度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别为0.7664、0.5046、0.3494、0.3180;5种方法准确度最高(离均值最小)的是同异分析法,为0.0325,其次是灰色关联度法(0.0648)、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法(0.1014)、DTOPSIS分析法(0.1148)、同一度分析法(0.1242)。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同异分析法 同一度分析法 DTOPSIS分析法 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法 割手密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番茄和土壤中多效唑残留量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番茄和土壤样品中多效唑残留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PE-HPLC)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再用甲醇-二氯甲烷(5∶95,v/v)混合溶剂经LC-NH2固相萃取柱净化,以乙腈-水(55∶45,v/v)作流动相,Shiseido C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于222 nm波长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1~5.0 mg/L内,多效唑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5。在番茄果实、植株和土壤中进行0.05、0.1和0.5 mg/kg多效唑加标回收试验,果实中的回收率为92.4%~95.2%,RSD为3.5%~5.6%,植株中的回收率为94.64%~96.8%,RSD为1.52%~4.48%,土壤中的回收率为98.3%~102.4%,RSD为1.21%~3.42%。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适用于番茄果实、植株和土壤中多效唑残留的检测。


6个东南亚引种芒果品种在云南的综合比较试验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芒果品种综合比较试验,筛选适宜云南热区种植的芒果良种。【方法】于2006~2012年对从东南亚国家引入的四季芒、帕拉英达、圣德隆、缅2、缅3、索引达6个芒果品种在云南元江、保山、永德开展区域性试验,调查、分析其物候期、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结果】在3个种植区成熟期最早的均为圣德隆,四季芒和帕拉英达属中熟品种,成熟期最晚的是索引达、缅2和缅3。四季芒、帕拉英达、圣德隆进入盛产期后产量稳定在21000.0 kg/ha以上,缅2、缅3、索引达进入盛产期后产量不稳定,变幅分别为18003.0~18717.0、16728.0~19074.0和21879.0~25551.0 kg/ha,且存在大小年结果现象;四季芒、帕拉英达和圣德隆的可食率分别为85.13%、79.19%和79.2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8.9%、19.9%和25.0%,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四季芒、帕拉英达和圣德隆的经济效益均在10.00万元/ha以上,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5)。【结论】四季芒、帕拉英达和圣德隆在云南元江、保山、永德3个地区均表现高产、稳产,品质好,果实较耐贮运,货架期较长,经济效益好等优点,适宜在上述3个地区推广种植;缅2、缅3不宜在云南元江、保山、永德县推广种植。


三七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富集特性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二年生三七为试验材料,水培条件下研究了镉胁迫(0,2.5,5,10μmol·L-1)对三七抗氧化酶系统和光合参数的影响及三七对镉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2.5μmol·L-1镉处理可诱导SOD,POD,APX等酶活性的升高,10μmol·L-1镉处理则对SOD,POD,APX,CAT均产生抑制作用;镉处理对三七各部位CAT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三七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随镉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胞间CO2浓度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三七各器官镉含量表现为须根>剪口>主根>叶片>茎;叶,茎,剪口,须根,主根镉富集系数均随镉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各器官中镉含量与迁移系数均随镉处理浓度的升高而上升。综上所述,镉胁迫可对三七抗氧化酶系统和光合系统产生影响,三七对镉具有富集作用,应合理选择三七种植基地以减少对镉的吸收,合理选取三七入药部位,以降低镉摄入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