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红梨园自然生草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红壤土红梨园自然生草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监测该类型果园土壤健康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梨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特征。【结果】与清耕梨园相比,自然生草梨园根际土壤中,食细菌线虫百分比高,尤其真头叶属(Eucephalobus)、丽突属(Acrobeles)和拟丽突属(Acrobeloides)线虫的优势度高;植物寄生线虫百分比低,茎属(Ditylenchus)、垫刃属(Tylenchus)、针属(Paratylenchus)和盘旋属(Rotylenchus)线虫的优势度低;多样性指数(TD)、瓦斯乐斯卡土壤健康指数(WI)和基础成分指数(BI)显著提高,富集指数(EI)显著降低,初步表明自然生草能优化红梨园红壤土生态环境。【结论】云南红梨园自然生草可以提升土壤的健康程度。


我国猕猴桃产业新型经营模式分析与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我国猕猴桃产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各地不断涌出新的经营模式.猕猴桃产业在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社会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出现了不同的经营模式,有力促进了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质增效.对我国猕猴桃产业新的经营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探讨和展望未来的主要经营模式,为猕猴桃产业投资人和经营者提供参考.


隆阳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0
摘要:蔬菜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目前国内外对于蔬菜质量安全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蔬菜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及污染物的检测和风险评估,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保障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隆阳区蔬菜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强监管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以及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追溯体系等方面构建隆阳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以进一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提升隆阳区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不同工业大麻品种对田间5种重金属吸收积累特性的比较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工业大麻品种对不同重金属富集与转移的差异,以云南5个工业大麻主栽品种(ym1~ym5)为试验材料,修复云南矿区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农田。结果表明:5个工业大麻品种中,成熟期的根系对Pb和Cd吸收量最大的为ym1,对As、Cu和Zn吸收量最大的为ym3,而ym5对Pb、Cu、Cd和Zn吸收量皆最小;茎叶对As、Cu和Cd吸收量最大的为ym3,对Pb和Zn吸收量最大的分别为ym1和ym2;种子对Pb和Cd吸收量最大的为ym2,对As和Cu吸收量最大的为ym5,对Zn吸收量最大则为ym3,ym1种子对Pb、As和Cu吸收量皆最小,对Cd、Zn吸收最小的品种分别为ym4和ym2;5个品种表现为除Cu外,茎叶富集系数皆大于根,根系向茎叶的转运系数均大于1。研究表明,ym1可作为Pb污染修复植物,ym3可作为As、Zn、Cu和Cd污染修复的适推品种。


云南四季草莓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蔬菜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四季草莓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可周年产果,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云南是我国四季草莓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生产的四季草莓口感佳、色泽鲜艳、上市早,可填补冬季草莓在6~11月的市场空缺,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主要城市,每667 m~2产值6万~10万元.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工业大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麻业科学 》 2020
摘要:旨在通过对工业大麻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明确其在工业大麻种植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覆膜种植可明显提高工业大麻麻籽、麻糠、茎秆的产量,两年试验平均增幅分别达22.23%、8.39%和18.98%,其中麻籽和茎秆增产幅度达到了显著水平;覆膜种植可显著影响植株的高度、茎粗、第一有效分枝高、分枝数和分枝长度,其中对株高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且对植株株高的影响贯穿整个工业大麻生育期,尤其在植株开花之前促进植株长高可达2倍以上;不同类型地膜的覆膜种植均显示出明显的防草效果,其中除草膜和普通黑膜的效果最好,达显著水平,并显著提高了产量.综合分析认为,覆膜种植工业大麻可保证工业大麻高产稳产,值得推广.


冷凉山区鲜食蚕豆新品种玉豆4号的选育及种植技术
《农业与技术 》 2020
摘要:"玉豆4号"蚕豆品种是玉溪市农科院在易门县蒲贝乡发现的易门本地蚕豆品种"草菁豆"的优良变异单株,经多年套袋纯化进入系统选育稳定选系定型而成.该品种中熟,株高适中,单株有效分枝3.4个,单株实荚数6.4荚,荚粒数2.0粒,百粒重108.31g;2015—2017年3a在玉溪市冷凉山区累计示范推广988.70hm2,平均干籽产量比对照峨山本地豆增产14.2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该品种氨基酸总量20.4%,蛋白质21.2g·100g-1,脂肪1.2%,淀粉39.13%,粗纤维6.5%,可溶性糖5.13%.其栽培技术主要是科学选择前作、 适期精量播种、合理密植、 抢雨追施硼肥钾肥、 综合防治病虫害等.


睡莲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从国内外引种的46份睡莲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中的原生种及原生变种构建DNA指纹图谱,旨在阐明其亲缘关系基础上,为睡莲分类鉴定、杂交育种、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及图位克隆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在46份睡莲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281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条带数为28.1条,多态性条带281条,多态性比例为10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Ⅰ)为0.4197,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5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1.4139,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系数值在0.51~0.98之间,基于遗传相似系数建立了聚类树状图,揭示了46份睡莲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并在相似系数水平为0.68时,可将所有供试材料聚为6类。对总计24个睡莲原生种及原生变种构建了DNA指纹图谱,依据图谱差异可鉴定不同的睡莲种质。
关键词: 睡莲种质资源 I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DNA指纹图谱


巩固提升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山区咖啡产业的对策
《中国热带农业 》 2020
摘要:云南西南部边境少数民族山区是我国种植小粒咖啡最适宜的区域,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豆生产和出口基地.本文分析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山区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巩固提升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旨在为促进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山区咖啡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