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687条记录
施用牛粪对土壤-油菜系统氮素组分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理是我国南方地区发展奶业最早的地区之一,伴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奶牛粪便已成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通过在洱海流域内设置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施用牛粪对土壤-油菜系统氮素转化的影响,为洱海流域畜禽粪便资源化还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理洱海流域水稻-油菜水旱轮作模式下,设置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化肥与牛粪配施(NPK+S)、牛粪施用(2S)、倍增牛粪施用(4S)五种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牛粪对油菜季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可溶性有机氮(DON)、微生物量氮(SMB-N)和全氮(TN)的影响,及对油菜地上部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的情况。施用牛粪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低于化肥单施处理,微生物量氮高于化肥单施处理,施用牛粪可减控土壤可溶性氮素流失,提高土壤微生物氮库容量,但不同牛粪施用量处理间差异较小,牛粪与化肥配施效果最好,牛粪施用对提高和保持土壤全氮含量的效果随时间延长,其效果显著,相比CK提高土壤全氮含量8.74%~13.69%,相比NPK提高9.53%~14.53%。牛粪施用处理相比化肥单施能提高油菜籽粒的吸氮量,提高幅度达8.51%~17.96%,倍增牛粪施用相比牛粪施用未能提高油菜籽粒吸氮量,仅提高油菜秸秆的吸氮量。综合土壤肥力和油菜产量,洱海流域油菜季较优施肥方式是牛粪与化肥配施,能提高油菜氮收获指数,促进氮养分向油菜籽粒转移,增加经济产量,同时能提高和保持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全氮含量,增强土壤供氮能力。

关键词: 施用牛粪 氮素转化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外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中药三七的鉴别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ill)F.H.Chen]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其质量受生长环境影响。本研究采用紫外指纹图谱技术建立快速准确的定性方法,研究不同产地三七之间的关系。采集云南10个不同地区共50个三七样品的紫外光谱,通过3组平均、4点平滑和1阶求导对原始图谱进行优化处理;考察样品超纯水、95%乙醇和三氯甲烷提取液紫外光谱的吸收峰数目,确定最佳提取溶剂;比较三七紫外光谱特征,探讨不同产地样品间的差异;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研究不同产地三七样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样品三氯甲烷提取液紫外光谱的吸收峰数目最多,该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和在30h内稳定性的变异系数RSD%分别在0.00~0.42,0.00~0.54,0.00~0.60之间。不同产地三七样品的紫外光谱峰形相似,吸光度值具有差异,呈现一定指纹特性;主要共有峰为194,200,204,210和218nm,吸光度分布在0.00~4.00之间,表明三七的主要成分组成与产地相关性低,含量与产地存在相关性。PLS-DA得分图直观显示了不同产地样品的分类情况及三七样品之间的关系,图谱相似的样品聚在较近区域,图谱有差异的样品区分较为明显,10个产地样品被分为四类。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对不同产地三七样品进行定性分析,阐明样品紫外指纹图谱与产地的关系,为中药的资源鉴别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三七 紫外光谱 化学计量学 资源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梨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中国南方果树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油梨新品种的选育和开发是促进油梨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分析油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应以培育不同熟期、优质、抗胁迫及耐贮运等油梨新品种为现阶段油梨育种目标;总结了传统育种技术在油梨新品种选育上取得的成就,并指出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育种中开始应用,对今后油梨育种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油梨 品种选育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CP-MS法测定云南省8种野生牛肝菌中矿质元素含量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省8种野生牛肝菌为对象,研究子实体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含量、吸收和积累特征。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云南省8种野生牛肝菌子实体菌柄、菌盖中Mg、Mn、Fe、Ni、Cu、Zn、Cr、As、Cd、Pb、Li、Ba 12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并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从元素的角度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牛肝菌中矿质元素的含量水平。结果显示,标准品(GBW 10015)中12种矿质元素回收率在88%~105%之间,检出限在0.036~9.456μg/L之间,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8种野生牛肝菌菌柄与菌盖中含有丰富的Fe、Mg、Mn、Zn和Cu元素;Zn、Mg、Cu、Cr和As元素在多数子实体内菌盖的含量高于菌柄,Li和Ba在多数牛肝菌样品中菌柄含量较高;有毒重金属元素Pb、As、Cd、Ni和Cr含量均高于GB 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的规定,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通过数据分析表明,野生牛肝菌中12种矿质元素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同一元素在不同牛肝菌中的含量差异较大,相同子实体菌柄与菌盖中含量差异显著,对矿质元素和重金属元素有较好的吸收和富集能力。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野生牛肝菌 矿质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年份和产地美味牛肝菌的红外光谱鉴别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建立快速鉴别不同年份、不同产地美味牛肝菌的方法。采集2011年一2014年云南26个不同地区152个美味牛肝菌样品的红外光谱,使用正交信号校正(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OSC)、微波压缩(wavelet compression)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优化处理,OSCW校正前后的光谱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比较光谱预处理前后PLS-DA的分类效果。将152个美味牛肝菌随机分为训练集(120个)和验证集(32个),建立OS--CW校正前后的PLS分类预测模型。结果显示,经OSCW处理后的PLS-DA分类效果明显优于处理前的结果,主成分得分图能准确区分不同年份、不同产地美味牛肝菌样品,表明OSCW处理能有效滤除光谱中的噪音及与因变量无关的干扰信息,提高光谱分析的准确性和计算速率。OSCW处理前PLS模型训练集的R~2和RMSEE分别为0.790 1和21.246 5,验证集的R~2和RMSEP分别为0.922 5和14.429 2;OSCW预处理后训练集的R~2和RMSEE分别为0.852 3和17.238 1,验证集的R~2和RMSEP分别为0.845 4和20.87,表明OSCW预处理提高了训练集的预测效果,但OSCW-PLS出现了过拟合现象降低验证集的预测能力,因此,OSCW不适宜与PLS结合建立模型。OSCW结合PLS-DA能滤除光谱中大量的干扰信息,准确区分不同年份、不同产地美味牛肝菌样品,为野生食用菌的鉴别分类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红外光谱 正交信号校正-微波压缩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美味牛肝菌 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PME-GC-MS测定4种云南茶的香气成分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GC-MS联用技术检测烘青茶、乌龙茶和沉香茶中的香气成分。红河乌龙茶中共鉴定出8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是环己烷-1,2-乙烯基-1,1-二甲基-3-亚甲基、1,5,7-Octatrien-3-醇-1,3,7-二甲和芳樟醇;三宁烘青茶中共鉴定出15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是芳樟醇、β-环柠檬醛和柠檬烯;从蒸汽杀青的沉香茶中检测到16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是6,10-二甲基-5,9-十一双烯-2-酮、β-紫罗酮和β-环柠檬醛。从乌龙茶加工工艺生产的沉香茶中检测到21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壬醛、6,10-二甲基-5,9-十一双烯-2-酮和β-环柠檬醛。说明SPME-GC/MS是一种快速检测茶叶香气的方法,而且加工方法不同对沉香茶的香气成分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沉香茶 香气 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花龙胆不同药用部位UV-Vis和UPLC指纹图谱研究及资源评价

中草药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红花龙胆Gentiana rhodantha不同药用部位UV-Vis和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变量分析研究红花龙胆根、茎、叶和花中化学成分的整体分布与质量分数变化。方法 Shim-pack XR-ODS III液相色谱柱(150 mm×2.0 mm,2.2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柱温40℃;检测波长242 nm,进样量0.3μL;体积流量为1.00 m L/min。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喷雾电压3.5 k V,脱溶剂管温度250℃,鞘气和干燥气体积流量分别为3.0 L/min和15.0 L/min,碰撞气体积流量0.15 m L/min;UV-Vis指纹图谱测定,检测波长200~500 nm,狭缝1.0 nm,采样间隔0.5 nm;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变量投影重要性准则(VIP)和系统聚类(CA)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分类研究。结果 UPLC和UV-Vis方法学考察显示,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RSD均小于2.00%;马钱苷酸、芒果苷和当药苷加样回收率在97.89%~102.71%,RSD在1.09%~2.88%;11点平滑+一阶导数预处理为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PLS-DA模型R2cal=0.931 5,RMSEE=0.302,R2val=0.901,RMSEP=0.341,根、茎、叶和花UV-Vis光谱呈现指纹特性;U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显示植株化学成分分别在叶部和花部较接近,根部和茎部较相似。不同产地红花龙胆根部UPLC指纹图相似性系数变化范围大,药材质量不稳定。马钱苷酸、芒果苷在叶片和花中量较高[(1.46±0.42)、(51.59±15.45)mg/g];当药苷在根中量较高[(4.41±3.24)mg/g]。叶片总体呈现较高的化学成分量,马钱苷酸、芒果苷和当药苷量对不同药用部位的区分均有较大贡献。聚类分析显示,不同产地红花龙胆植株化学成分呈现一定地理特征,高海拔地区的药材和低海拔地区的药材成分整体差别较大,聚为不同类群。结论 UPLC和UV-Vis指纹图谱相结合可反映红花龙胆根、茎、叶和花中化学成分的整体分布与质量分数变化,研究结果为野生红花龙胆资源的质量评价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花龙胆 UPLC指纹图谱 UV-Vis指纹图谱 多变量分析 资源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危植物中甸刺玫的分布及种群数量动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甸刺玫是云南香格里拉特有的极危植物和著名的高山花卉。通过对其分布及种群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绘制了中甸刺玫的地理分布图及基于株高和冠幅的年龄结构图,编制了相应的种群静态生命表并绘制了相应的存活曲线。结果表明,除人工引种保存的69株个体外,中甸刺玫自然分布在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沿硕多岗河的狭长型地带内,现有自然分布点44个,植株562株,其中幼苗61株。大多数分布地点仅有1至几株成年植株,几乎没有更新。个体数多的分布点中植株的表型变异较大,花型、瓣性和花色等丰富。中甸刺玫Ⅱ龄级至Ⅴ龄级的个体数较多,幼苗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年龄结构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但长远来说处于衰退状态。中甸刺玫的死亡率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增加,株高结构中存活数在Ⅱ龄级最高,冠幅结构中存活数则在Ⅲ龄级最高,随着龄级的增加存活数降低。

关键词: 中甸刺玫 分布 年龄结构 生命表 存活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RIL群体内不同类型苗粉和籽粒元素的差异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大麦重组近交系群体(RIL)的变异类型分类与苗粉(麦苗)及籽粒的矿质元素含量及其遗传变异,揭示栽培大麦苗粉及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遗传变异。【方法】采用栽培大麦变种分类方法,按照穗芒颜色、护颖宽窄、侧小穗有无内外稃、芒性状、粒色、穗密度及籽粒稃状对194个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大麦RIL株系及其亲本进行变异类型分类。用ICP-AES测定194个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大麦RIL株系及其亲本的籽粒和苗粉中9种矿质元素(P、Zn、Fe、Mn、Mg、Ca、Cu、Na和K)含量。【结果】从Violiglabrum?Erectum培育的194个RIL株系及其亲本划分为Nutans、Hypianthinum、Lanthonudum、Violiglabrum、Medicum、Nudum、Erectum、Violimedicum、Neogenes、Glabrinudidubium、Jachanum、Luchuanicum和Violierectum共13个变异类型,变异分类性状基因型间差异显著。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变异类型间差异显著(1.9—6.4倍),而苗粉差异较小(1.2—2.1倍)。前者籽粒元素变种类型最高倍数差异依次为Cu(Glabrinudidubium/Violierectum=6.4)>Mn(Violimedicum/Violierectum=3.8)>Fe(Neogenes/Glabrinudidubium=2.9)>K(Medicum/Violierectum=2.3)>Zn(Violiglabrum/Jachanum=2.2)>P(Violimedicum/Jachanum=2.1)=Ca(Medicum/Violierectum=2.1)>Mg(Violimedicum/Jachanum=1.9)=Na(Violimedicum/Violierectum=1.9),后者苗粉元素变种类型最高倍数差异依次为Na(Violierectum/Luchuanicum=2.1)>Fe(Neogenes/Erectum=1.5)>Ca(Jachanum/Luchuanicum=1.4)=Cu(Violiglabrum/Hypianthinum=1.4)>Zn(Lanthonudum/Violimedicum=1.3)=Mg(Nudum/Luchuanicum=1.3)=K(Violierectum/Hypianthinum=1.3)>P(Luchuanicum/Glabrinudidubium=1.2)=Mn(Nudum/Erectum=1.2),而籽粒及苗粉中P、Zn、Mn、Mg、Ca和K含量变种类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7种苗粉与籽粒元素比为1.1—51.4倍,13个变种类型苗粉与籽粒元素比值变种类型最高倍数差异依次为Na(Violierectum 51.4)>Ca(Violierectum 19.9)>K(Violierectum15.4)>Fe(Glabrinudidubium 8.8)>Mg(Jachanum 3.4)>Mn(Violierectum 3.2)>Zn(Jachanum 2.9)>P(Jachanum 2.7)>Cu(Violierectum 2.1)。根据RIL及其亲本的籽粒、苗粉9种矿质元素含量或苗粉/籽粒元素含量比值均可将13个变种类型划分为4个类群,群间差异明显而群内差异不大。绝大多数变种类型的籽粒和苗粉矿质元素含量与原始的云南地方品种紫光芒裸二棱的含量相近。【结论】大麦籽粒和苗粉的矿质元素含量在变种类型间差异显著,而在变种类型内差异不显著,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而苗粉含量差异不显著,矿质元素在栽培大麦变种类型驯化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麦 ICP-AES 矿质元素 籽粒 苗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牡丹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滇牡丹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利用31个形态学指标对9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1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3.22%~76.12%,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5.24%,表明滇牡丹居群的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高。在研究的9个居群中,纳帕海居群(NPH)和梁王山居群(LWS)分别具有最大和最小的变异系数,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1.03%和20.11%。滇牡丹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31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62%,群体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牡丹9个天然居群可以聚为3类,且表型性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基于滇牡丹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特征,应尽可能地保护较多的居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则应尽量保护群体的完整性以保存其群体内所蕴藏的观赏性状。

关键词: 滇牡丹 表型多样性 表型分化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