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绿肥秆秸和玉米秆秸配施钝化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镉有效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绿肥秆秸和玉米秆秸作为有机物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也存在增加土壤活性镉(Cd)含量的可能性。通过研究绿肥秆秸和玉米秆秸配施钝化剂,准确评估两种秸秆与钝化剂配施体系对土壤重金属Cd有效性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豆科绿肥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var.)秸秆和玉米秸秆配施不同钝化剂(生物炭、硅肥、钙镁磷肥)后,土壤理化性质及Cd有效性的变化。【结果】单施绿肥秸秆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脲酶含量,降低土壤pH值;单独施用玉米秸秆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脲酶和pH值。而用绿肥秸秆、玉米秸秆和钝化剂配施处理土壤,与单独用有机材料处理的土壤相比,绿肥秸秆配施生物炭、硅肥、钙镁磷肥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脲酶和pH值;而玉米秸秆配施生物炭、硅肥、钙镁磷肥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脲酶和pH值。单独施用绿肥秸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有效镉的含量(23.20%,P <0.05),而单施玉米秸秆处理对土壤有效Cd无显著影响。与单施绿肥秸秆处理的土壤相比,绿肥秸秆与生物炭复合处理的土壤钝化效率最高(26.88%);与单施玉米秸秆相比,玉米秸秆与钙镁磷肥复合处理的钝化效率最高(为25.17%)。在土壤环境因子与Cd生物有效性的相关性分析中,土壤有效Cd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在土壤性质中,有机质对土壤Cd有效性影响较大;在所有处理中,绿肥秸秆配施生物炭对土壤有效Cd钝化效率最高(43.93%)。【结论】在绿肥秸秆和钝化剂配施体系中,绿肥秸秆和生物炭配施对土壤Cd钝化效果最佳;在玉米秸秆和钝化剂配施体系中,玉米秸秆配施钙镁磷肥对土壤Cd钝化效果最佳。因此,推荐绿肥秸秆配施生物炭或者玉米秸秆配施钙镁磷肥来降低Cd污染地区土壤Cd活性,有利于Cd污染土壤的修复。

关键词: 光叶苕子 玉米秸秆 钝化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柑橘5种常见病害发生分布调查及其规律分析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柑橘黄化脉明病毒(citrus yellow vein clearing virus,CYVCV)、柑橘碎叶病毒(citrus tatter leaf virus,CTLV)、柑橘裂皮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CEVd)和柑橘衰退病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所引起的柑橘病害在云南省的发生和分布情况,广泛收集了该省柑橘14个主产州、市38个县的577份柑橘叶片样品,采用巢式PCR和RT-PCR对以上5种病原进行检测,并通过遗传进化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CLas、CYVCV、CTLV、CEVd、CTV检出率分别为36.0%、33.6%、15.1%、13.0%、82.0%,其中CLas和CTV在14个供检州、市中均被检测到。从种类上看,CYVCV、CLas和CTV的检出率均为甜橙>宽皮柑橘>柠檬,其中CTV在柠檬中的检出率(40.0%)明显低于宽皮柑橘(87.4%)和甜橙(92.2%),而CTLV和CEVd在甜橙中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5.9%和4.0%;从海拔上看,CLas的发生与海拔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此外,不同病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YVCV与CTV、CTLV与CEVd经常存在复合感染的情况,而CLas与CEVd同时侵染的概率较低。通过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云南柑橘病害病原的异地引入和内部传播均为病原扩散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柑橘 黄龙病 病毒病 检测 分布 传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周期与肥料配比对设施内工业大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不同光周期与肥料配比对设施内工业大麻生长及CBD产量的影响,以一年生花叶用工业大麻品系为材料,通过设置3个光周期处理与3因素(氮、磷、钾)、4水平的肥料效应试验,筛选出最佳补光方案与施肥配比.结果表明,在18 h/d光周期下的工业大麻具有最高的农艺指标、叶产量与CBD产量,同时在该处理下工业大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在N1P2K2处理(P2O5:5.18 g/盆、K2O:5.18 g/盆、N:7.00 g/盆)下叶产量与CBD产量最高,并且达到最高产量效应值、肥料农学效率与肥料贡献率,其光合参数与叶绿素相对含量也处于最高水平.研究得出18 h/d的光周期与N1P2K2的施肥水平最利于工业大麻生物产量与CBD产量的提高,这对花叶用工业大麻设施内高效栽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工业大麻 设施栽培 光周期 叶产量 CBD产量 光合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方式对高原湖区集约化农田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及其NO3-来源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方式影响着集约化农田种植过程中的水肥投入,进而改变着农田区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和水中硝酸盐(NO3-)来源及其贡献。为明确不同种植方式对地下水氮浓度及其水中NO3-来源的影响,利用水化学、δ15N-NO3-和δ18O-NO3-、稳定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研究了杞麓湖周边露天蔬菜种植区和滇池周边设施蔬菜花卉种植区(简称“设施种植区”)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和NO3-来源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露天蔬菜种植区旱季地下水NO3-N浓度高于设施种植区,雨季则低于设施种植区;NO3-N是两类种植区农田地下水中主要的氮形态,旱、雨季超过50%的样点NO3--N浓度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质要求(20 mg/L)。(2)露天蔬菜种植区旱、雨季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以HCO3--Ca2+·Mg2+和SO42-·Cl--Ca2+·Mg2+型为主,而设施种植区旱季以HCO3--Ca2+·Mg2和SO42-·Cl--Ca2+·Mg2+型为主,雨季以SO42-·Cl--Ca2+·Mg2+型为主。(3)露天蔬菜种植区旱、雨季地下水氮的转化以反硝化为主,设施种植区旱季以硝化为主,雨季以反硝化为主。氮转化过程差异也影响着地下水NO3-的来源,露天蔬菜种植区旱、雨季地下水NO3-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氮(分别占45.8%和30.9%)、粪肥和污水氮(分别占27.2%和32.2%)、化肥氮(分别占23.8%和27.1%);设施种植区旱季地下水NCV主要来源为粪肥和污水氮(占59.1%),雨季为土壤有机氮(占38.8%)和化肥氮(占34.1%)。研究显示,不同种植方式主要影响着地下水氮浓度水平和NO3-主要来源的贡献率,而对浅层地下水中NO3-主要来源(土壤有机氮、粪肥和污水氮、化肥氮)的影响不大。地下水NO3-污染防治应合理施用化学氮肥,减少土壤氮流失,加强生活污水管控和科学利用畜禽养殖粪便。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浅层地下水 硝酸盐来源 同位素 集约化农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西南地区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悬钩子属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悬钩子属植物的分布中心;然而,尚不清楚该区域悬钩子属野生植物资源的分布现状。本研究通过野外考察、查阅标本和文献的方法,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悬钩子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同时对西南地区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及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初步探讨。结果发现:中国西南地区有悬钩子属植物142种、69变种,占全国悬钩子属的68.27%,其中特有种47种、40变种;西南地区的悬钩子资源有草本8种、2变种,灌木134种、67变种;悬钩子果实颜色多为黄色、红色或黑色,以小核果集中生于花托上形成聚合果,多浆或干燥,果实多为近球形或球形,直径多为1cm左右。据报道有药用价值的有22种、1变种;适合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作为育种材料或引种驯化的有5种;这些悬钩子属植物资源分布在海拔100~4300 m。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西南地区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分布区、海拔、生活型、生境类型以及植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和遗传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悬钩子属 种质资源 生境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物料添加对菜地土壤氮素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菜地土壤氮转化速率及其对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后的响应特征,为菜地土壤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洱海流域典型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25℃,田间持水量的60%,5 d),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氮转化速率计算模型研究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和氮转化速率及其对秸秆、生物炭和牛粪3种有机物料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菜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培养时间均呈降低趋势,有机物料添加后降低了土壤无机氮含量。(2)5 d培养期间土壤的平均初级氮矿化速率、初级硝化速率、NO3-消耗速率和NH4+固定速率分别为-28.5、-3.93、1.52和11.9 mg·kg-1·d-1。菜地土壤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为负值,土壤以氮的微生物固定为主。(3)有机物料添加后土壤氮矿化速率增加,虽然速率仍为负值,但秸秆添加效果显著。秸秆添加还显著降低了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但有机物料添加后NH4+固持速率增加,特别在秸秆和生物炭添加后显著增加。(4)秸秆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N2O和CO2排放量,生物炭添加有降低土壤N2O和CO2排放量的趋势但无显著影响,牛粪添加也无显著的影响。对于洱海流域菜地土壤,高碳氮比(C/N)的有机物料添加能增加氮微生物固定作用,但随着时间增加,有机物料有增加矿化作用的趋势,其中生物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CO2和N2O排放量,且增加菜地土壤无机氮含量进而提升其土壤氮供应能力。由此可见,在洱海流域菜地土壤优化施用高C/N的有机物料,科学施肥,能维持土壤的供氮能力,确保菜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还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关键词: 有机物料 氮转化速率 温室气体 秸秆 生物炭 牛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不育花代谢组分析及不育相关靶物质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不育花与可育花的代谢特征,为研究不育花形成机制提供靶向代谢物,从而为探究茶树不育花形成机制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LC-QTOF平台对完全不育花(‘云茶异蕊’,ZDH)以及其可育父母本(‘福鼎大白茶’和‘佛香2号’,FDDB和FX)进行广靶代谢物检测,利用不同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网站对代谢物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并分析ZDH、FDDB和FX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对9个样本(每份材料包含3个生物学重复)进行代谢组定性和定量分析,共鉴定到963种代谢物,通过差异代谢物分析,在FX-vs-FDDB、FX-vs-ZDH、FDDB-vs-ZDH 3个组合中共鉴定到544个差异代谢物(不同差异组合之间重复的代谢物仅计算1次),不同组合差异代谢物的数量分别为373、410和224,说明ZDH与父母本之间的代谢物存在较大差异,并明显高于父母本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数目。在544个差异代谢物中,有222个成分属于ZDH与FX、FDDB的共有差异物质,但FX与FDDB之间没有差异。筛选获得的222个重要差异代谢物,有近1/3(69/222)属于类黄酮(山奈酚相关的糖苷、槲皮素及其多种糖苷、芹菜素相关的糖苷等)、糖类(水苏糖、葡萄糖和果糖等)以及激素相关的物质(甲氧基吲哚乙酸、5′-葡糖基氧基茉莉酸和水杨酸-2-O-葡萄糖苷等),这些代谢物差异可能参与ZDH不育花的形成。【结论】不育花与可育花代谢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类黄酮、糖类以及激素相关的物质,尤其是山奈酚衍生物、生长素、茉莉酸类物质可能参与茶树花不育表型的形成。

关键词: 不育花 代谢组 类黄酮 激素 茶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南亚热带气候区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肥力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南亚热带气候区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和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肥力状况。【方法】以2019—2022年该区域的3033个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和地貌类型下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并采用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植烟区土壤肥力等级和空间分布。【结果】云南南亚热带气候区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和储量空间差异大,黄棕壤耕层养分含量优于其它土壤类型,坝区和丘陵区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山地。整体来看,研究区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速效钾(AK)和缓效钾(SAK)平均含量分别为29.68±18.99 g/kg、1.28±0.85 g/kg、30.90±32.03 mg/kg、178.38±138.18 mg/kg和406.78±467.52 mg/kg,平均储量分别为96.54±111.11、4.03±3.50、0.11±0.15、0.60±0.72和1.35±1.82 t/hm2,养分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红河州的石屏、建水、开远、个旧等县(市)和德宏州。经纬度、海拔、耕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SOM含量和储量、容重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和储量空间变化的重要因子。植烟区土壤SOM、TN、AP、AK含量整体偏高,丰缺等级处于高等级以上的样点占比分别为72.0%、64.2%、73.2%和68.0%,土壤pH整体呈酸性,酸性土壤占比达84.2%。Fuzzy评价结果显示云南南亚热带植烟区土壤肥力处于I~V级占比分别为15.0%、31.0%、30.0%、21.0%和3.0%,整体呈现出良好趋势,土壤肥力低值区主要集中于红河州的南亚热带气候区,土壤肥力高值区则主要集中于北部、西部和西南部。【结论】云南南亚热带气候区适宜植烟土壤肥力占比适中,东部整体土壤肥力均有待提升,研究区还应减少酸性肥料施用,采取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同时防止耕地的水土流失。

关键词: 南亚热带气候 植烟区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养分储量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买麻藤种仁形态及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中国油脂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开发利用买麻藤种仁,以云南省垂子买麻藤种仁和小叶买麻藤种仁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指标和营养品质指标进行分析及评价,并对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等60项营养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垂子买麻藤种仁的长、宽、长宽比、千粒重形态指标均较大,分别是小叶买麻藤种仁的1.78、1.58、1.12倍和4.15倍;垂子买麻藤种仁的粗蛋白质(13.53%)、可溶性糖(6.25%)、总黄酮(1.09%)、γ-氨基丁酸(1.98 mg/g)、Ca(607.30 mg/kg)、Mn(46.44 mg/kg)、Ni(5.48 mg/kg)含量和硬脂酸(25.42%)、α-亚麻酸(1.49%)、γ-亚麻酸(2.63%)相对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小叶买麻藤种仁的(p<0.01),小叶买麻藤种仁的干物质(59.56%)、淀粉(53.49%)、粗脂肪(2.48%)、粗纤维(2.50%)、P(2 812.73 mg/kg)、Mg(1 619.95 mg/kg)、Na(8.41 mg/kg)、Zn(11.87 mg/kg)、Sr(2.26 mg/kg)、亮氨酸(15.13 mg/g)等10种氨基酸含量和花生酸(1.78%)、油酸(17.41%)相对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垂子买麻藤种仁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约40%的营养品质指标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综上,两种买麻藤种仁在形态指标和营养品质指标中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不同的营养特征。

关键词: 买麻藤 种仁 形态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建立及不同菌株的协同致病特征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揭示不同细菌协同感染家蚕的致病力,明确云南蚕区家蚕细菌病的发病原因及其规律,为指导家蚕生产过程中细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家蚕龄期、感染浓度和感染方法3个因素出发构建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然后选用从云南地区自然发病蚕体中分离获得的5株肠道致病菌[Mamma-liicoccus sciuri(葡萄球菌属)、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Klebsiella variicola(克雷伯菌属)和Pseudomonas soli(假单胞菌属)],开展5种单菌感染及17种组合协同感染试验.[结果]通过建立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发现,家蚕群体添食细菌比单头添食的存活率低;细菌感染浓度选择时建议二龄期家蚕感染选用5.0 OD/mL、四龄期和五龄期家蚕感染选用10.0 OD/mL.选取的5株细菌对家蚕均具有致病力,整体上表现为随着细菌感染时间的延长,家蚕存活率逐渐降低;小蚕期感染细菌对家蚕的影响更明显,至五龄期有大量家蚕发病死亡,与养蚕过程中的细菌病发生规律相同.无论是小龄期感染还是大龄期感染,细菌协同感染的家蚕存活率总体上低于单菌感染,尤其是粘质沙雷氏菌参与的协同感染,至上蔟期的家蚕存活率均较低.此外,无论是二龄期感染还是四龄期感染,夏季家蚕的存活率总体上均高于春季家蚕,说明云南蚕区夏季家蚕的抗病力优于春季家蚕.[结论]5株分离自云南地区自然发病蚕体的病原菌对家蚕产生明显致病性,其致病性与感染龄期、感染浓度、不同细菌组合及感染季节等均有关,总体上具体表现为小蚕期感染较大蚕期感染对家蚕的影响更明显,细菌协同感染比单菌感染的危害更严重,且夏季家蚕感染后的存活率高于春季家蚕.

关键词: 家蚕 肠道致病菌 细菌感染模型 存活率 协同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