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豌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中国蔬菜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豌豆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采集豌豆根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并纯化病原菌,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法共获得真菌菌株85个,经鉴定这些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其分离频率分别为60%、20%和20%。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都能引起豌豆发病,明确其为豌豆根腐病的病原物。3种根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由强及弱依次为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此外,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首次在云南发现能够引起豌豆根腐病。

关键词: 豌豆 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茄病镰刀菌 木贼镰刀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体外肠道微生物消化预测不同工艺大叶茶的健康作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叶茶是我国重要的茶树品种,茶叶成分组成的差异影响肠道微生态、糖脂代谢等。该研究比较了经不同工艺制备而成的大叶种白茶、普洱生茶、普洱熟茶及酸茶对不同人群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利用正常及肠杆菌型便秘人群的粪便样本构建体外肠道微生物消化模型,与茶汤共培养1 d后,测定发酵液的微生物组成及短链脂肪酸含量,并进行PICRUSt2代谢通路预测。在2种模型中,大叶茶均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促进瘤胃球菌、毛螺菌、真细菌、丁酸球菌等产丁酸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丰度增加,抑制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提高短链脂肪酸含量。在普通模型中,消化、能量及脂质代谢、外源化合物生物降解、肠道炎症保护等代谢途径被显著干预,而在便秘模型中,仅心血管健康和循环系统相关的2条代谢途径被普洱熟茶显著干预。与其他大叶茶相比,普洱熟茶组较为显著地提高了肠道菌群多样性,酸茶最为显著地增加了便秘模型的短链脂肪酸含量。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大叶茶 普洱茶 酸茶 短链脂肪酸 代谢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茶叶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析中国茶叶生产时空分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及时调整茶叶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中国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90—2020年中国19个产茶省份的茶叶生产面板数据,采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灰色关联度等测度指标,探析中国茶叶生产空间布局演进规律以及重心移动轨迹,厘清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生产布局:中国茶叶生产发展迅速,西南茶区和江南茶区常年占据全国3/4以上的茶叶种植面积和近70%的茶叶产量,成为全国两大核心产区。重心迁移: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重心分别向西南累计移动256.19和267.15 km,中国茶叶生产重心呈现整体向西南迁移的趋势,且向西扩张的速度大于向南扩张的速度。产业聚集:中国茶叶生产全局Moran's I指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中国茶叶产业表现出显著的地理空间集聚现象;中国茶园LISA图显示“高—高”集聚区增多,“低—低”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均减少,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溢出效应和极化现象显著,已经形成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省的茶叶生产集聚区,并对临近省域的茶叶生产起到带动作用。影响因素:对中国茶叶产量影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农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和茶叶种植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对中国茶叶产量的影响最小。【结论】合理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优势品牌培育、高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是推动全国茶叶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茶叶生产 空间布局 重心模型 空间自相关 灰色关联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红外光谱和矿质元素数据融合鉴别冰糖橙产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该文采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和矿质元素信息结合多种特征变量选取方法,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实现冰糖橙的产地鉴别,并通过低级和中级两种数据融合策略进一步提高鉴别能力。结果显示,冰糖橙的中红外吸收峰主要与糖类和蛋白质有关,不同产地冰糖橙的中红外光谱在糖类相关的吸收峰上存在差异。不同产地冰糖橙的矿质元素含量有所不同,其中Fe、K、Mg、P、Se 5种矿质元素在4个产地的冰糖橙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采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和组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等特征变量选取方法可以提高产地鉴别模型的正确率。与使用单一技术获得数据建立的PLS-DA模型相比,使用中级数据融合策略建立的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分别取得98%和100%的正确率。研究表明中红外光谱和矿质元素信息都能反映不同产地冰糖橙间的差异,基于中级数据融合策略融合两种信息建立的PLS-DA模型能够实现冰糖橙产地的准确鉴别,可以作为冰糖橙溯源研究的一种可靠方法。

关键词: 冰糖橙 产地鉴别 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 矿质元素 数据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云南特色丘北辣椒代谢物差异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云南特色丘北辣椒品种云干椒 7 号(Y7)和传统丘北辣(QB)在不同生育期的代谢产物差异,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法比较分析两品种在绿熟期和红熟期的非靶向代谢物质.结果表明,代谢物的数量、组分因生育期、品种差异而表现不同.红熟期的代谢物数量明显高于绿熟期,QB中的差异代谢物显著高于Y7;两品种中特有的甘油磷脂类、黄酮类、辣椒素类以及氨基酸类等代谢物丰度较高,可以作为鉴别Y7 和QB的潜在生物标志.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发现Y7 和QB在两生育期的关键代谢通路主要富集在脂质代谢.L-谷氨酸、蔗糖、海藻糖等差异代谢物被注释到与果实发育、转色相关的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次生代谢生物合成、苯丙烷代谢等通路.综上,Y7 和QB的代谢成分各有优势,不仅为营养功能评价提供基础,也为干制辣椒的高品质育种与采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云南丘北辣椒 液相色谱-质谱(LC-MS) 非靶向代谢组 差异代谢物 生育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荞杂交后代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苦荞杂交后代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矮秆苦荞新品种培育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株高差异较大的2个苦荞品种杂交F2和F3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茎粗、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8个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对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8个农艺性状在F2和F3群体中均出现超亲分离;主茎节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小于20.00%,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50.00%,其他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00%~40.00%.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加性方差小于显性方差,平均显性度均大于1.00;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茎粗和千粒重的显性方差小于加性方差,平均显性度小于1.00.千粒重的狭义遗传率、广义遗传率和固定遗传率均大于其他性状.F3代群体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和单株粒重均与单株粒数、千粒重、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和茎粗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P<0.001).筛选出13个株高比母本矮、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比母本多的优良单株,其中有3个单株的株高比母本矮50 cm及以上.13个优良单株的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株高与主茎节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粒重与茎粗、单株粒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1),株高和单株粒重均与其他性状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苦荞矮秆高产育种过程中,由于千粒重与其他性状相关系数较小,且具有较高遗传率,可在杂交初期世代进行单株选择;株高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则需要综合考虑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单株选择,才能达到选育高产矮秆苦荞品种的目的.

关键词: 苦荞 株型 产量 遗传规律 杂交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叶百部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研究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省文山、楚雄、普洱等地对叶百部种子为材料,参照GB/T 3543-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研究对叶百部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结果表明,种子净度分析最少试验量为75 g,送检样品量不少于750 g;真实性鉴定采用种子外观形态比较;质量测定采用百粒法;水分含量测定采用高恒温(130±2)℃烘干5 h;种子生活力测定采用TTC染色法,0.5%TTC溶液,25 ℃染色24 h;光照12 h条件下以纸床作为发芽床进行发芽试验,试验计数时间为15~45 d.

关键词: 对叶百部 种子 质量检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洱海流域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的磷干湿沉降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P)干湿沉降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洱海流域典型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干沉降和湿沉降的时间分布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蔬菜系统PM2.5浓度均值为41.6μg·m-3,显著(P<0.05)高于水旱轮作系统(34.9μg·m-3)。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总磷(TP)干沉降量分别为0.233 kg·hm-2和0.084 kg·hm-2,可溶性总磷(DTP)占90%以上,主要分布在冬季和春季(1—4月),且蔬菜系统显著(P<0.01)高于水旱轮作系统。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TP湿沉降量分别为0.72 kg·hm-2和0.91 kg·hm-2,以DTP沉降为主。蔬菜和水旱轮作两种农田生态系统的TP沉降均以湿沉降为主,分别占75.6%和91.6%,其中夏季和秋季(6—11月)沉降量分别占年沉降总量的70.7%和76.4%。风速、干沉降中磷浓度、大气湿度和降雨量是磷干沉降的关键影响因素,风速、大气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是磷湿沉降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可见,作物种植模式和气象因素等影响了PM2.5、降雨量和磷沉降速率等,进而改变了不同农田系统磷干沉降和湿沉降量。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田生态系统 磷沉降 干沉降 湿沉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马铃薯食味性状分析

中国蔬菜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影响马铃薯食味品质的指标,对6个马铃薯品种的食味性状进行评价,并测定淀粉、蛋白质、还原糖、VC、铁、锌、磷、钾、钙和镁含量,同时分析块茎质构及蒸后滋味,研究马铃薯营养成分、质地及滋味与蒸熟后的食味关系。结果显示:在食味评价中,开花洋芋的品尝前薯香味4.65分,块茎易断性5.00分,硬度2.88分,粉面性5.00分,湿黏性3.06分,品尝后薯香味4.60分,云薯702具有与开花洋芋类似的食味特点;马铃薯食味性状与块茎中的淀粉、蛋白质、铁、锌、磷及钾含量具有相关性,其中淀粉含量与食味综合评分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铁、锌、磷及钾含量与食味综合评分呈显著负相关;马铃薯块茎的矿质元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根据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来间接改良品种是加速马铃薯品质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马铃薯 食味性状 矿质元素 营养成分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杀菌剂对荞麦茎溃疡病菌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荞麦茎溃疡病是影响荞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选用常用真菌杀菌剂,测定其对荞麦茎溃疡病菌生物活性并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40%氟硅唑EC、25g/L咯菌腈FS、15%三唑酮WP、40%福美·拌种灵WP抑制作用较好,其中40%氟硅唑EC 500μg/m L抑制率最高,为89.7%,有效浓度EC50为1.56μg/L。田间防治效果试验中,250 g/L嘧菌酯SC 675~855 m L/hm2、40%氟硅唑EC 150~375 m L/hm2、250 g/L吡唑·醚菌酯EC 570 m L/hm2、40%福美·拌种灵WP 0.15~2.85 g/hm2和50%氟啶胺SC 375~480 m L/hm2防治效果较好,产量和净利润明显提升。生产中,荞麦茎溃疡病可以使用嘧菌酯、氟硅唑、吡唑·醚菌酯、福美·拌种灵和氟啶胺沟施防治。

关键词: 荞麦 荞麦茎溃疡病 丝核菌 生物活性 化学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