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近等基因系初步定位粳稻孕穗期的耐冷基因
《中国水稻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昆明低温冷害条件下对十和田×(十和田5/昆明小白谷BC4F5)的BC5F2群体进行了耐冷性状的遗传研究。结果显示,穗期耐冷性受贡献率较大的基因控制。用平均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164个SSR标记对十和田、昆明小白谷、近等基因系池(NILP)进行筛选,在第5染色体长臂末端有2个SSR标记的扩增产物在十和田与昆明小白谷、NILP间有多态性。用这2个多态性标记对群体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单向方差分析表明RM31与耐冷基因连锁。再在RM31附近合成12个SSR标记在轮回亲本(RP)、近等基因系(NIL)间进行多态性筛选,只有RM7452有多态性,单向方差分析表明该标记与耐冷基因连锁。耐冷基因与RM7452、RM3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8cM和8.0cM,主穗结实率能解释表型变异的10.50%;实粒数能解释表型变异的5.10%。暂将这个耐冷基因定名为Ctb(t)。
关键词: 孕穗期 近等基因系 微卫星标记 遗传研究 耐冷基因
云南粳亚种生态群间孕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热带粳、光壳稻和普通粳群中7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及其1/2P(P-1)配制的21个组合进行云南粳亚种生态群间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高原冷凉稻区鉴定出孕穗期耐冷性同属极弱级热带粳、光壳稻与普通粳型所携的耐冷基因不同与冷驯化有关,粳亚种的孕穗期耐冷性划分为热带粳、光壳稻和普通粳3大类型。(2)耐冷性弱的不同生态群品种为背景,推断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半节芒穗期耐冷基因的显隐关系、耐冷性的受控基因对数及其基因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别。
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西南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云南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种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之一。综述了植物核心种质研究进展;特别是以举世瞩目的5285份云南地方稻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心种质取样策略及检验体系、形态、等位酶、SSR标记、GIS技术、多种分类方法与核心种质技术体系相结合,建立了核心种质构建体系;建议加强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的研究和利用。
云南软米低直链淀粉含量及其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4
摘要:IR36×八宝米F2 单株直链淀粉含量与农艺、米粒外观性状相关性及其遗传分析表明 ,18个性状有 9个性状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 (P <0 0 1)或显著 (P <0 0 5 )相关性 ,尤其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长 ( 0 35 3 )、株高 ( - 0 2 4 2 )、结实率( 0 2 35 )、第一节间长 ( 0 195 )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直链淀粉含量 9%~ 15 %是籼型软米杂种后代的重要指标 ;八宝米的垩白长和第一节间长均表现部分显性主效基因 ,籼型八宝米低直链淀粉基因和IR36的矮秆基因均为 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表明八宝米的优质基因易于转育或表达 ,可广泛用于水稻优质米育种 ;用SSR标记将软米基因有关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定位于第 6染色体上与RM 190连锁 ,其遗传距离为 18 8cM。
关键词: 低直链淀粉含量 农艺性状 外观品质 SSR标记 遗传分析 软米
昆明小白谷耐冷性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相关性及遗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用孕穗期耐冷性极强的昆明小白谷作供体亲本,十和田作轮回亲本配制的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NIL),同时在两种冷害条件下对其耐冷性状进行相关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冷害条件下,研究了13个性状,78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在群体1中,有51对性状达极显著相关,在群体2中,有47对性状达极显著相关,尤其是主穗结实率与花药长、花药宽、花药体积、实粒数、秕粒数之间达极显著相关;极端冷害的阿子营条件下,研究了13个性状,79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其中31对性状达极显著相关,尤其是主穗结实率与花药长、花药宽、花药体积、实粒数、秕粒数之间达极显著相关,揭示了结实率、花药长、花药宽、实粒数、秕粒数可作为耐冷性的评价指标,在培育NIL初期可把穗颈长作为耐冷性间接指标。(2)昆明小白谷孕穗期耐冷性NIL的耐冷基因属于主效基因;花药长可能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 (3)主穗结实率可直接作为孕穗耐冷性的评价指标,花药长、花药体积可间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指标。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的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2002年在昆明(海拔1916 m,孕穗期多雨、温度18-21℃)自然冷害条件下对孕穗期耐冷性NILs共13个株系群体及其亲本的15个表型性状,用Statistica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SPSS软件进行LSR法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只有与耐冷性密切相关的花药长及其体积、实粒数、秕粒数、结实率达到极显著差异,其余性状差异不显著;(2)十和田与13个耐冷性NILs差异主要是耐冷基因及其相关性状间差异引起的,即已培育出的耐冷性NILs与十和田的形态性状极为相似,但穗期耐冷性差异较大,揭示了这些NILs是孕穗期耐冷基因精细定位和分离克隆的理想群体。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水稻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 16个地州和 5个稻作区为单位 ,对 4 7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进行了耐冷性鉴定及其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1)低温条件下花药长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0 .5 88 ) ,温室条件下两者关系不大 (0 .0 80 )。(2 )低温条件下不同稻作区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差异较大 ,滇西北高寒粳稻区的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最强 ,南部边缘水陆稻区最弱。而温室条件下基本未受到冷害 ,结实率接近或超过 70 %。因此 ,耐冷育种目标和品种因稻区而异。 (3)低温条件下不同地州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差异十分明显 ,而温室条件下基本未受到冷害 ,结实率均大于 6 5 %。根据稻种核心种质的结实率降低率及其地州间的自然气候差异 ,可将 16个地州划分为重冷害区、冷害区和轻冷害区。 (4)不同稻作区或不同地州间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的差异 ,进一步揭示了由海拔和纬度差异引起的温度变化不仅是籼粳分化的主导因子 ,也是造成籼粳两个亚种六大生态群之间差异和云南稻种遗传多样性大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是耐冷基因形成的关键因素 ,孕穗期耐冷性是云南地方稻种与地州或稻作区低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关键词: 云南地方稻种 核心种质 耐冷性 孕穗期 稻作区 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