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的再生力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2
摘要:以 8 5 6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在双季籼稻区 (5 0 0m)作早稻种植 ,成熟收获种子留稻桩30~ 4 0cm ,在不施肥条件下进行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的再生力与籼粳、水陆、粘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籼、粳亚种间的再生力不存在明显的差别 ,其中再生能力较强的粳稻品种中多数携有热带粳稻的血缘。 (2 )一些陆稻品种的再生能力明显强于水稻 ,有些糯稻品种的再生能力也强于粘稻。 (3)强再生能力基因不仅存在于籼稻中 ,而且存在于粳稻中 ,也存在于陆稻和糯稻品种中 ,因此从不同类型的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中发掘丰富的强再生力品种。
云南地方稻种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中国的丁 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 ,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 5 2 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 (2 )云南地方稻分属 5 8个变种 ,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 ,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 8.6 % ;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 ,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 ,粳稻变异大于籼稻 ,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例。 (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 2个亚种、6大生态群 ,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 3.6 % ,18.1% ,32 .1% ,分别为13,11和 18个变种 ;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 1.8% ,0 .5 % ,4 3.9% ,分别为 11,4和 2 4个变种。 (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 2 6个变种和粳亚种 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 ,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 ,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 (5 )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 5级新型分类体系
云南地方稻种籼粳亚种的生态群分类及其地理生态分布
《作物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程-王分类体系对云南收集保存的地方稻种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和遗传变异研究表明:(1)云 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化中心和优异种质的富集地区及其天然宝库,受中国与南亚两个稻种独 立起源中心的强烈影响,因而形成了云南尤其是滇西南稻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举世瞩目。(2)云南地 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及其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稻、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 的3.6%、18.1%32.1%;早中籼群、晚籼群和冬籼群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2.1%、43.9%、0.2%。 (3)六大生态群的平均多样指数依次为热带粳稻(1.2319)>晚籼群(1.1738)>普通粳群(1.1726)>光 壳群(1.1618)>早中籼群(1.1371)>冬籼群(0.9889);其地理生态分布与海拔、纬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程-王籼粳分类 遗传多样性 六大生态群 云南地方稻种
小白谷×大理早籼重组自交系耐冷性状遗传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稻种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培育出的重组自交系 (RILs)为材料进行耐冷性状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1)早籼与晚粳杂交培育出的RILs群体的耐冷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突出 ,并呈现广泛的遗传变异。 (2 )耐冷性状的差异既有主效基因也有微效基因 ,在长期的生态驯化过程中微效基因累积到一定程度可变为主效基因。 (3)昆明小白谷耐冷性是受主效基因支配 ,冷驯化是水稻微效耐冷基因累积获得穗期耐冷性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