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盐胁迫对木薯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摘要:为研究复盐胁迫对木薯幼苗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华南8号’和‘桂热911’为代表试材,采用盆栽法,设置0(CK)、0.05、0.1、0.15、0.2 mol/L 5个复盐处理浓度,对不同浓度复盐处理后的木薯幼苗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复盐胁迫下,‘华南8号’和‘桂热911’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浓度为0.15 mol/L时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是2.52、2.35 mg/g;光合参数Pn、Tr、Gs、Ci、WUE及Ls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浓度复盐胁迫下光合速率‘华南8号’>‘桂热911’,高浓度复盐胁迫下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相同浓度复盐胁迫下‘桂热911’的SOD、POD和CAT活性均高于‘华南8号’。综合NaCl-Na2SO4胁迫对‘华南8号’和‘桂热911’光合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桂热911’对NaCl-Na2SO4胁迫的耐受性高于‘华南8号’。


木薯种茎长度与节点数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
《热带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的种植种茎长度和节点数对木薯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华南9号木薯为材料,对木薯种茎的长度(L)和节点数(S)分别设置3个处理(L1、L2、L3和S1、S2、S3)共计9个组合,按照相同管理方式种植。结果表明:木薯种茎的节点数与株高、茎粗、第一分支高度、茎秆叶鲜重、鲜薯重和鲜薯数均无显著相关性,种茎的长度与茎秆叶鲜重和第一分支高度显著相关,增大木薯种茎长度可以提高鲜薯重、茎秆叶鲜重及第一分支高度,试验中处理L3S3鲜薯重比对照(CK)高9.8%,茎秆叶鲜重比对照高19.1%,第一分支高度比对照高10.5%。


种茎种植方式及芽向对木薯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8
摘要:以华南205木薯为材料,开展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植后2个月调查各小区的成活株数,收获时调查各小区的农艺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芽向均对木薯农艺和产量性状产生明显影响,种植方式的影响大于芽向;平放比斜插增产鲜薯22.5%、薯干19.9%、淀粉17.6%,鲜薯和薯干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不同芽向的木薯产量均表现为芽眼向南>向东>向西>向北,向南处理比向北增产鲜薯34.1%、薯干38.0%、淀粉42.0%,均达显著差异水平。其中,平放种植的木薯产量均表现为种茎芽眼向南>向东>向北>向西,为逆时针趋势,向南处理比向西增产鲜薯40.82%、薯干42.68%、淀粉44.29%,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斜插种植的木薯产量均表现为种茎芽眼向东>向南>向西>向北,为顺时针趋势,向东处理比向北增产鲜薯50.02%、薯干60.94%、淀粉71.80%,差异达显著水平。


复盐胁迫对木薯苗期生长和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8
摘要:以木薯新选048、GR911、SC8为材料,用2种中性盐NaCl和Na_2SO_4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对木薯进行30d复盐胁迫处理,测定木薯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探讨了NaCl-Na_2SO_4胁迫对木薯苗期生长和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量和根冠比变化因品种和盐浓度而异,总体表现为低浓度NaCl-Na_2SO_4胁迫(0.05 mol/L)抑制作用不大,甚至有促进作用,但随着NaCl-Na_2SO_4胁迫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低浓度NaCl-Na_2SO_4盐胁迫对木薯幼苗根系生长影响不明显,但高浓度盐胁迫明显抑制木薯幼苗根系的生长。NaClNa_2SO_4胁迫对新选048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大,GR911次之,SC8最小。因此,SC8对盐胁迫的适应性强于新选048、GR911、SC8的耐盐性较强。


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多样性及其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标记对来自菲律宾、云南、海南等6个地方的50份木薯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多样性及形态标记聚类分析,为木薯育种选配亲本提供参考,同时促进云南木薯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种质创新。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脉色,达85.5%;其次是结薯集中度,为75.76%;最小的是中间裂叶长度,为9.33%;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中间裂叶长度,为5.64;最小的是烂根情况,为2.58,平均为5.34;总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遗传距离为0~1.22,平均为0.80,试验材料之间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差异大,并在欧氏距离1.00处可将50份木薯种质资源划分为6大类:第Ⅰ类包括33份材料,此类筛选出淀粉含量较高的有9份,鲜薯产量较高的8份,其中淀粉含量最高的是SC11,达36.7%,且叶片较特殊;第Ⅱ类包括12份材料,此类淀粉含量较低,鲜薯产量较高的有3份;第Ⅲ类包括2份材料,以鲜薯产量较高为主;第Ⅳ类材料F876,淀粉含量相对高,鲜薯产量最高,分别是29.78%和238.5t/hm2;第Ⅴ类材料GR024-7,鲜薯产量相对较高,达145.5t/hm2;第Ⅵ类材料为H502;亲缘关系最近的为S4和E361,其次是F556和F821,与其他种质亲缘关系较远的是F876、GR024-7和H502,且后两者间亲缘关系较近,性状相似。


怒江干热河谷区域5个木薯品种的综合性状比较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广西引进的GR3(CK)、GR4、GR891、GR911、新选048共5个木薯品种各项性状及品质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适宜怒江干热河谷种植的优良品种。结果表明:GR4主茎粗与其他4个品种均存在显著差异,GR911与新选048的第一分枝高无显著差异,与其他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GR3与其他4个品种在株高、单株鲜茎叶质量、单株鲜薯质量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GR4农艺性状及品质表现均为最优,综合排名第1,适宜作为加工型及饲用型品种;GR891品质表现优异,综合排名第2,适宜作为食用型品种。


6个木薯品种在云南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研究初报
《西部林业科学 》 2018
摘要: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方法,以木薯品种GR911、SC124、SC205、SC8、SC5、GR4为试验材料,在云南6个不同气象条件及海拔的木薯种植区进行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的比较。结果表明:木薯主茎粗受降雨量影响,株高、主茎高度、鲜茎叶重受降雨量及海拔影响较大,鲜薯个数受积温、年均温的影响,单株产量主要受平均温的影响,木薯的收获指数则受平均温、降雨量、海拔的综合影响。各试点适宜推广的品种分别为:勐海县SC124、SC205,沧源县GR4、SC124,元谋县SC124、SC8,畹町镇GR4、GR911,隆阳区SC205、SC5,元阳县GR4、GR911。


不同叶片采摘量及采摘时间对华南205木薯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研究木薯不同叶片采摘量及采摘时间对木薯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华南205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试验方法,测定木薯叶的不同采摘量、不同采摘时间对木薯株高、主茎粗、主茎高度、单株鲜茎叶重、单株鲜薯重及鲜薯淀粉含量、收获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木薯叶的不同采摘量对株高、主茎粗、主茎高度、单株鲜茎叶重及单株鲜薯重等5项生长性状影响大,方差分析及F测验结果显示均为极显著差异,不同采摘时间对株高、单株鲜茎叶重及收获指数的影响较大;此外,所有处理的单株鲜薯重均较对照有所增加,种植3个月后,每次采摘量为1/3,每30 d采摘1次处理的株高、主茎粗、主茎高度、单株鲜叶重、单株鲜薯重等生长性状指标达到最大值,同时单位面积产量也达到最大,而且获得的叶片量在所有处理中排位为第三,为最优处理。【结论】种植3个月后,每次采摘量为1/3,每30 d采摘1次为华南205的最佳采摘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