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白背飞虱的发生与种群消长特点
《应用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在云南的发生与种群消长特点,为全省制定防治策略提供技术依据。【方法】2010—2011年,我们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测报灯监测方法对云南主要稻区的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白背飞虱的发生和田间种群消长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云南稻区白背飞虱的总体越冬虫量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N23°55′164″以南,海拔高度为1 369 m以下有水源的稻桩、再生稻和落粒苗上,其中滇南和滇东南越冬虫量高于滇西和滇西南;灯下虫源始见期从3月初到5月下旬,滇西和滇西南最早在3月初,滇东北最晚在5月中下旬,全省有从滇西、滇西南向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逐渐延后的趋势;灯下诱集虫量表现为西南部低于东南部,全省迁入峰次数和灯下总虫量的高峰期集中在5月、6月和7月,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出现1次回迁高峰期;滇西南和滇南田间种群活动高峰在4月下旬至6月,滇东南和滇东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滇东北的主要在6月下旬至7月。【结论】云南省白背飞虱主害代在5月、6月和7月,重点发生在滇南、滇东南和滇西南稻区。
云南省马铃薯饲用情况调查
《中国马铃薯 》 2014
摘要:选择云南省大春马铃薯主产区昭通、曲靖、昆明的10个县市和冬小春马铃薯的3个主产县为样本,对2013年农户马铃薯的生产及饲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春马铃薯的饲用比例平均为32%,冬小春马铃薯的饲用比例平均为5%。基于调查结果推测,云南省马铃薯饲用的平均比例为26.7%,总量为320万t,占全省饲料总量的8.5%。发现在大春作区,马铃薯饲用比例较大,其中,饲用比例在30%以上的区域,主要在昭通市;饲用比例在10%至30%之间的区域,主要为曲靖、昆明的县市;饲用比例在10%以下的区域,主要是冬小春作区。
云南省地方蚕豆种质资源形态学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分析了云南省202份地方蚕豆资源10个形态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02份资源各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株高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27%。10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表明,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84,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78。聚类分析表明,云南省蚕豆地方资源分为3个大组群,以株高为主要聚类依据,综合聚类和Simpson指数结果可以知道株高是衡量云南地方蚕豆种质资源多样性的重要性状。聚类的结果同时表明:云南地方蚕豆种质资源的株高、生育期、百粒重有一定内在联系性,生育期(158.59 d)长的群体则株高较高(81.13 cm),但是百粒重偏低(95 g),反之亦然。本研究将云南省蚕豆种质资源类型划分为滇西北以丽江、中甸地区为代表是中等株高(74.82 cm)、小粒种(101 g)、晚熟种质资源富集地;滇中的楚雄以及滇东北的曲靖市周边为代表是大粒种(105 g)种质资源富集区域;矮株高,中粒早熟资源分布区域则以滇南的红河州和思茅为代表。
云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摘要:近几年,云南省科技期刊种类和社会影响力都有较大提升,为了解云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对云南省科技期刊数量、主办单位情况、分布地区、学科分布、期刊类别、文种分布、刊期分布、出版现状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简要分析。
红火蚁在云南的入侵风险分析
《生物安全学报 》 2014
摘要:【背景】红火蚁是一种严重威胁公共设施、动植物和人类安全的重要害虫,在国际上被列为极具破坏性和攻击性的入侵生物之一。自2004年在我国大陆广东省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目前已扩散至南方多个省份。【方法】通过分析该虫进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危害影响和危害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中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利用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对红火蚁在云南的入侵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对其入侵云南的风险做出综合评价,得出风险评估值R=2.25。【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在云南属高度风险的有害生物,需在云南各口岸进境检疫中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分析结果可为云南省开展红火蚁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