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72%异丙甲草胺乳油对蔗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异丙甲草胺在甘蔗大培土后芽前土壤处理对甘蔗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72%异丙甲草胺乳油不同剂量对甘蔗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甘蔗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5月底6月初甘蔗大培土后、杂草萌发前施用剂量为1500mL/hm2和1950mL/hm2的72%异丙甲草胺乳油,药后20天对蔗田单子叶杂草和双子叶杂草的株防效均达95.1%以上,药后40天株防效均达92.0%以上,鲜重防效达93.9%以上;其中1950mL/hm2的使用剂量40天的株防效分别为95.7%和94.9%,鲜重防效为95.5%,且对甘蔗安全。


云南省镇康甘蔗生产区土壤分析研究及对策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甘蔗产区土壤养分状况,并根据养分丰缺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施肥,最终实现甘蔗高产高糖,对云南省镇康蔗区采集的481份土壤样品进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镇康蔗区49.27%的是酸性土壤,pH值在4.5~5.5;有机质平均含量3.04%,中上水平;全氮含量平均0.15%,中上水平;碱解氮含量高,平均132.70 mg/kg;全磷含量低,平均0.07%;有效磷含量极低,平均9.26 mg/kg;全钾含量低,平均1.37%;速效钾含量中上水平,平均168.53 mg/kg;微量元素有效锌缺乏,82.18%的含量低于1.5mg/kg;85%以上的土壤样品有效锰、有效铁和有效铜都高于临界值,不缺乏。根据土壤养分分析结果,在镇康蔗区建议有机肥结合速效氮磷钾复合肥施用,有利于甘蔗的高产高糖。


氮磷钾在甘蔗体内的积累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
《土壤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不同用量(氮:0、150、300、450 kg/hm2;磷:0、75、150、225 kg/hm2;钾:150、300、450 kg/hm2)对甘蔗体内氮、磷、钾积累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甘蔗的产量与钾肥的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氮和磷的用量差异不显著;甘蔗的产糖量与磷、钾的用量呈正相关,与氮肥的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甘蔗的含糖分与氮、磷、钾肥的用量没有直接的关系;营养元素在植株中的积累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氮在甘蔗各组织中积累比例大小依次是蔗茎、梢头和枯叶,磷在甘蔗各组织中比例大小顺序依次为蔗茎、梢头和枯叶,钾在甘蔗各组织中比例大小顺序依次为梢头、蔗茎和枯叶。


引进甘蔗种质工艺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Q、VMC、FR、RB、CP、TCP等系列113份引进甘蔗种质的出苗率、分蘖率、宿根发株数、株高、茎径、有效茎、单茎重、蔗产量、锤度、蔗糖分、简纯度、纤维分、含糖量等13个工艺及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含糖量、蔗产量与株高、有效茎、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分与锤度、简纯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茎与茎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宿根发株数与出苗率、分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性状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3个工、农艺性状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糖分因子、发株与纤维分因子、分蘖因子、茎径因子,5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75.16%。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对113份引进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7个类群,Ⅰ类群属高纤维、低产种质;Ⅱ类群属出苗发株差、低产种质;Ⅲ类群属强宿根、高产种质;Ⅳ类群种质可作为能源甘蔗育种亲本进行杂交利用;Ⅴ类群属于高产、低糖种质;Ⅵ类群属低产、高糖种质;Ⅶ类群属于丰产、高糖种质。
关键词: 甘蔗 工艺性状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