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种生物杀虫剂对桑蓟马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4种生物源杀虫剂对桑蓟马的毒力及其在自然环境下对桑蓟马的防治效果,为桑蓟马防治药剂的选择或高效、安全混配药剂研发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鱼藤酮、藜芦碱、苦皮藤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等4种生物杀虫剂对桑蓟马的室内毒力;并依次配制4种杀虫剂的1、2和4倍推荐剂量于桑蓟马为害时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于药前及药后1、3、5和7 d定株调查虫口存活数,计算校正防治效果,应用SPSS 17.0对各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4种药剂对桑蓟马的毒力排序为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5%鱼藤酮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除乙基多杀菌素外的其他3种药剂均随剂量浓度增大其防效增强;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各浓度药后1~5 d的防效介于90.6%~99.8%,其各浓度的防效均大于其他3种药剂,其中7.5%鱼藤酮乳油1倍推荐剂量下药后1~3 d的防效(30.0%~85.3%)与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效(90.6%~99.0%)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因降雨作用其药后5 d防效丧失,说明持效性较差;1倍推荐剂量下,1%苦皮藤素乳油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防效较低,其药后1~5 d的防效分别介于45.7%~57.2%和23.3%~64.5%,且二者间差异不显著。2倍推荐剂量下,1%苦皮藤素乳油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药后1~5 d的防效分别介于57.4%~65.8%和57.0%~78.9%,二者防效接近。【结论】桑园桑蓟马防治以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为首选药剂,其次为7.5%鱼藤酮乳油(1500倍)。雨季施用7.5%鱼藤酮乳油以750倍液、1%苦皮藤素乳油以600倍液、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以400倍液的防效较好。


红花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花是药食同源的经济作物,不但花瓣色素提取物可用于医药原料、化妆品和食品染料等方面,而且红花油是优质保健食用油,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和食用价值。DNA分子标记在红花育种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综述简要概括DNA分子标记技术的主要特点,从红花种质资源评价、遗传多样性分析、目标基因定位及苞叶刺性状基因研究等方面总结DNA分子标记在红花育种研究中的进展,并对将来红花的研究方向、重点及领域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红花未来分子生学研究要结合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精细SNP等分子标记或转录组测序手段,寻找与经济、药用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红花遗传连锁图谱和定位、分离目标性状基因,为红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提供研究基础,提高红花育种的效率。


稳产、鲜食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105’
《中国马铃薯 》 2017
摘要:鲜食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105’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003年以‘威芋3号’作母本,‘品系3221’作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5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中晚熟,生育期100 d左右。块茎椭圆、表皮光滑、淡黄皮白肉、芽眼浅呈浅紫色,商品薯率70%~85%。单株结薯数7~9个,产量27 000~45 000 kg/hm~2。粗蛋白含量2.04%,维生素C含量18.40 mg/100g鲜薯,还原糖含量0.32%,干物质含量23.30%,淀粉含量15.80%。‘云薯105’植株抗晚疫病,中抗轻花叶病毒病(PVX)和重花叶病毒病(PVY)。该品种适宜在湖北西部,贵州西北部,四川西南部,重庆东北部,云南中部、东北部种植。


推动农业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社会主义论坛 》 2017
摘要: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功能。一是打破落后思想观念束缚,树立产业融合发展新理念。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助推产业融合发展。三是聚集新的生产要素,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四是完善体制机制,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


五龄期家蚕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以家蚕为试验材料,调查了5龄幼虫从起蚕到熟蚕血淋巴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5龄起蚕和熟蚕时酚氧化酶活性较低,而在盛食期(5龄第5天)活性最高。


云南干热区绿色食品红枣栽培技术规程
《中国热带农业 》 2017
摘要:红枣包括大枣和小枣,在云南,其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气温≥17℃地区,栽培总面积接近10万亩。其中年平均气温≥17℃地区的元谋、绿汁江流域等地是全国红枣最早熟的栽培区域之一,早熟品种6月初开始上市,价格高,栽培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结合鲜枣产业发展需要,我们在调查总结多年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栽培技术规程,以供云南的种植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