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格里拉县五境乡传统人工种植羊肚菌对经济生态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滇西北香格里拉县五境乡,经过村民长期的试验和实践,野生羊肚菌(Morchella spp.)得到了成功的人工种植与推广。2010年8~9月,为了了解五境乡羊肚菌人工种植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该乡的羊肚菌种植"示范村"—仓觉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仓觉村具有悠久的羊肚菌分布、收集与栽培历史;羊肚菌的种植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当地羊肚菌的种植以传统方法为主;随着羊肚菌种植面积的扩大,羊肚菌对当地人民的生计和经济收入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需要砍伐一些森林资源作为栽培料,羊肚菌的种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于森林的替代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为了促进羊肚菌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当地村民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对栽培料森林资源的采伐方式为伐大留小和砍密留稀,村民在退耕还林地上自发种植大量的栽培料木材资源,并开始尝试其他的种植方式。
关键词: 羊肚菌 人工种植 经济生态影响 传统知识 香格里拉县


应用ISSR标记对茶树新品种佛香茶亲本的鉴定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佛香茶新品种的亲本来源,应用ISSR标记技术对佛香茶及其拟似亲本共15份材料进行亲缘关系分析。18个引物共扩增出235个位点,其中198个位点呈现多态性,多态性为84.25%,表明15个品种间遗传基础较窄。品种间相似系数变幅为0.580~0.860,平均0.724。相似系数分析表明,佛香1号、云抗10号和福鼎大白茶的相似系数比较一致;佛香2号、佛香4号、云抗14号、福鼎大白茶的相似系数较一致;而佛香3号、佛香5号、长叶白毫、福鼎大白茶的相似系数基本一致。UPGMA聚类则将佛香茶与云抗10号、长叶白毫、云抗14号、福鼎大白茶聚在一起。主成分分析显示,佛香1号与云抗10号距离较近;佛香2号、佛香4号、云抗14号之间距离较近;佛香3号、佛香5号、长叶白毫之间距离较近;而福鼎大白茶则处于中心位置,表明福鼎大白茶为佛香茶亲本之一。ISSR标记分析结果明确了佛香茶的亲本来源:佛香1号的亲本是云抗10号与福鼎大白茶;佛香2号、佛香4号的亲本是云抗14号与福鼎大白茶;佛香3号、佛香5号的亲本是长叶白毫与福鼎大白茶。


洱海北部农田土壤碳、氮状况及肥力效应
《土壤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洱海北部农田采集了422个耕作层土壤(0~30 cm)样品,测试分析了土壤全氮、有效氮、有机质含量及分析其相互关系,结合多点基础地力试验结果,分析了土壤不同碳、氮含量与当季作物产量的相应关系。结果表明:洱海北部区域农田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非常丰富,全氮含量主要分布于2.0~4.5 g kg-1之间,平均含量达到3.3 g kg-1,土壤氮主要为有机态氮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分布于40.0~70.0 g kg-1之间,平均含量达到56.3 g kg-1。作物相对产量与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当土壤全氮含量达到3.0 g kg-1或有机质含量达到56.0 g kg-1以上时,不施氮条件下,水稻作物产量可以达到稳产。


复合非淀粉多糖酶与植酸酶对仔猪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将32头(杜×长×大)仔猪分对照组、试验组1(添加复合非淀粉多糖酶制剂)、试验组2(添加植酸酶)和试验组3(同时添加复合非淀粉多糖酶制剂和植酸酶)4个组,研究复合非淀粉多糖酶与植酸酶组合使用对仔猪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仔猪末体质量和平均日增质量指标试验1和3组差异不显著,均大于对照组。试验组3仔猪干物质和总磷表观消化率显著大于其他3个处理组;对照组仔猪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小于其他3个处理组。结果表明:酶类全和酶活性高的复合非淀粉多糖酶制剂和植酸酶组合使用,有效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改善对饲料氮、磷养分的利用并降低养猪粪便排放污染,是新型环保猪饲料必须使用的高效饲料添加剂。
关键词: 复合非淀粉多糖酶制剂 植酸酶 仔猪 生长性能 消化率


古茶园与台地茶园鲜叶常量成分及成茶品质比较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古茶树与台地茶树芽叶常量成分及大树茶与台地茶品质,为茶树资源古茶树的评价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省勐海县南糯山古茶园鲜叶和台地茶园鲜叶为原料,制成不同茶样,通过感官审评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展开比较。结果表明:(1)古茶园鲜叶成茶品质的物质基础优于台地茶园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台地茶园鲜叶;(2)从各种成茶品质成分含量来看,大树茶有味物质组成配比更适合于消费者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大树茶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台地茶,儿茶素含量、酚/氨显著低于台地茶;(3)从各种成茶感官品质来看,大树茶味感优于台地茶,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味厚、鲜爽回甘,而台地茶味薄、浓带苦涩、欠协调。从冲泡次数来看,大树茶可达5次,多台地茶1次,具有更好的耐泡性。综上,采制于古茶园的大树茶较采制于台地茶园的台地茶消费者接受性高。


水稻种子寄藏真菌的3种检测方法对比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3种水稻种子寄藏真菌检测方法的异同和适应性,为提高水稻种子健康检测的针对性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主栽水稻品种楚粳26、滇优35和宜香9的种子为材料,采用洗涤法、PDA平板法进行种子寄藏真菌检测;同时采用滤纸保湿法对此3个品种以及富优80等产地海拔高度不同的共计20个水稻品种的种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洗涤法适用于种子外部带菌检测,洗涤时间为20min,洗涤液稀释10倍涂平板可以观测记录带菌的数量,供试水稻种子外部主要携带Aspergillus、Fusarium、Penicillium、Alternaria,它们出现的比例分别为21.4%、17.9%、16.7%和8.3%;PDA平板法可以满足整粒种子以及解剖后种子不同部位的寄藏真菌检测,结果与洗涤法基本一致,种子携带4个属真菌的分离比率分别为42.7%、25.6%、1.2%和4.9%;滤纸保湿法可较好地检测20个水稻品种整粒种子的带菌情况,共检测到24个属的真菌,主要优势菌为Aspergillus、Fusarium和Penicillium,它们分别在14、19和18个供试品种中广泛分布,出现频率最大,而在版纳10号等少数地方种水稻种子中,上述3个属的真菌未检出或者检出频率明显降低。研究分析了种子类型、来源、产地海拔高度与种子寄藏真菌种类的关系,提出了对3种检测方法中获得的未知真菌分类地位进行进一步鉴定的建议。
关键词: 水稻 主栽品种 种子健康 寄藏真菌 检测方法 对比分析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农田氮、磷流失特性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磷流失特性,客观评价环境污染风险。试验在洱海北部地区沿弥苴河和罗时江流域的7个乡镇进行。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调查不同轮作模式、轮作周期内田面水和沟渠水的氮、磷含量变化情况,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磷污染的负荷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田面水中,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素的流失差异显著且以水溶态为主,可溶性氮浓度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油菜-水稻模式最低,其它轮作模式居中分布;降雨径流氮流失量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磷素流失总量偏低,且以泥沙结合态为主,轮作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田面水质劣于沟渠水,田面水对沟渠水存在不同程度增荷作用;农田水对沟渠水总氮和总磷的增荷率分别为73%和82%,其中追肥是导致农田水对沟渠水增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大蒜-水稻是洱海流域农田氮、磷流失风险最高的种植模式;蚕豆-水稻比大蒜-水稻模式减少氮素流失风险38%。因此,应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为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灰色关联度在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引种过程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13份不同居群金铁锁原生境地土壤因子对平均根重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平均根重的关联度,速效磷>有机质>全磷>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全钾>pH值。土壤因子对有效成分的关联度,速效磷>pH值>全磷>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全钾。速效磷在2次关联度排序上都位居第一,pH值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比较大,有机质含量对平均根重和有效成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该结论为金铁锁引种驯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小菜蛾抗性治理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我国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严重为害及高抗药性的现状,在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和西南等具代表性地区开展小菜蛾灾变规律、抗性监测及治理、越冬迁飞、抗性机理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灾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小菜蛾的年发生世代从北至南呈逐渐增加趋势,各地小菜蛾发生起始峰时间从南至北逐渐向后推移,每年不同区域有一至两个发生高峰,年度间受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素、天敌等生物因子以及耕作制度等人为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抗性监测及治理研究显示,全国5个十字花科蔬菜主产区小菜蛾对11种代表性杀虫剂都有较强的抗药性,不同药剂在全国的抗药性水平有很大差异,在华南、西南和华东十字花科蔬菜主产区抗性水平相对较高,华中和华北呈现抗性上升趋势,并根据抗性监测结果制定区域性抗性治理策略。越冬和迁飞研究证明,武汉至驻马店区域为小菜蛾的越冬北限,小菜蛾存在远距离迁移的特性,并确定小菜蛾有迁入迁出和迁入定殖两种迁飞模式。抗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对Bt制剂、阿维菌素、氟虫腈、茚虫威和丁醚脲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各药剂交互抗性普也存在差异。可持续防控技术方面,制定了适合各区域的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并在华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建立了45个示范基地,依区域不同分别示范推广具区域特色的以农业措施、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和合理用药为主的可持续防控等技术,累计印刷技术宣传手册16万份,培训各类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5.19万人次,累计示范面积近4万公顷,带动技术示范近20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