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百合幼苗耐寒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百合3个野生种和8个商业品种组织培养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胁迫,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类(SOD,CAT,POD)活性,研究其耐寒性。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所有供试百合相对电导率和抗氧化酶类活性逐渐增强,丙二醛含量变化随不同百合品种而有所不同。综合分析表明,3个野生种和8个商业品种的耐寒性依次为玫红百合>兰州百合>淡黄花百合>查理>回归线>王室之夏>黄天霸>雷山1号>白狐狸>皇族>埃及。该研究为选择百合露地栽培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及筛选培育耐寒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百合不同离体授粉方法的杂交结实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克服百合(Liliums sp.)杂交受精前障碍,以5个杂种系品种和1个野生种为试材,采用离体柱头授粉、离体切割花柱授粉和离体子房授粉方法进行离体授粉杂交。结果显示,对于近缘杂交,离体柱头授粉的子房膨大率和结实率分别为30%和15%,离体切割花柱授粉的为15%和5%,离体子房授粉的为25%和5%;不同杂种系间杂交组合3种授粉方法的子房膨大率和结实率分别为17%和13%、3%和3%、10%和3%。百合杂交组合类型对离体授粉杂交结实率有明显影响;近缘杂交或系内杂交组合的子房膨大率和结实率高于远缘杂交(系间杂交)组合。在3种离体授粉方法中以离体柱头授粉的效果最好,其余2种方法的效果基本相同。采用胚培救方法获得了部分杂交组合的幼苗,经ISSR分子标记鉴定了杂种的真实性,表明通过离体授粉方法可以获得百合远缘杂交的真实杂种。
百合鳞片DNA提取及RGA-PCR体系的优化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百合鳞片为材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通过影响PCR反应各因子的优化,建立了适合百合的RGA-PCR反应体系:25μl体系中含30 ng模板DNA、2.5 mmol/L MgCl2、0.2 mmol/L dNTPs、0.6μmol/L引物及1.5 UTaq酶。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44℃退火1 min,72℃延伸2 min,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利用该体系对35个百合品种进行RGA-PCR,表明该反应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百合系列间杂种多倍体诱导实验初探
《西部林业科学 》 2010
摘要:用百合的O/A系列间杂种为实验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比较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及不同处理时间长度的诱导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用浓度为0.05%的秋水仙素处理24 h的效果最佳,突变率高达38.5%。与正常植株相比,变异植株的叶片肥厚,叶面变宽,叶色深绿,气孔显著增大。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细胞,发现其染色体数目为2n=4x=48。
切花百合品种引种试验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从荷兰引进的3个百合品种的试验研究表明:Stargazer属东方百合杂种群,花有浓香味,花色鲜艳、纯正,花大,但生长势、抗病性稍差;Mona和Corsica属亚洲百合杂种群;Mona表现较好,生长势、抗病性均强,植株壮、花朵数多、花色纯正、花大,受市场欢迎;Corsica枝条长、叶多,抗病性较差,花较小、花色不受欢迎;Mona和Corsica的自然繁殖系数和鳞片扦插繁殖系数均高于Stargazer;营养生长期较Stargazer短;Stargazer是较好的切花和盆花品种;Mona是较好的切花品种。
西伯利亚与黄天霸正反交实验及杂种胚离体培养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西伯利亚和黄天霸为亲本进行百合杂交育种实验,探讨了亲本的花粉活力,进行正反交实验,比较了正反交的结实率,通过胚挽救技术在克服受精后障碍的应用,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培养条件对杂交胚生长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后约60d的蒴果消毒后预培养一段时间再剥出胚乳并进行前期光照培养有利于胚的萌发,缩短萌发时间,提高萌发整齐度;GA3有利于胚前期迅速萌发,但后期长势细弱,不利于成球.
百合枯萎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从百合枯萎病病株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以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白色绒毛状,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克隆分析菌株的核糖体DNA-ITS区域序列,分离菌与GenBank中尖孢镰刀菌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8%,仅有1个碱基的差异,进一步证实嵩明百合种植基地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关键词: 百合 枯萎病 rDNA-ITS序列 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