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及色素的基因表达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离自陆稻的稻瘟病菌菌株94-84c(MAT1-1)和95-23-4a(MAT1-2)进行有性杂交,得杂交组合6315;利用本实验室子囊孢子菌株6315R-11(MAT1-1)与中国水稻所提供的6023菌株(MAT1-2)杂交得组合7368;6315R-31(MAT1-1)与95-23-4a(MAT1-2)杂交得组合7370;陆稻分离菌94-80d(MAT1-1)与95-23-4a(MAT1-2)杂交得组合6307。通过6315、7368、7370等3个杂交组合有性世代形成的遗传表现和6307组合色素产生的遗传表现分别对有性世代和色素进行初步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受2个基因控制,分别定名为PS1基因和PS2基因;色素则仅由一个基因控制,定名为M基因。对有性世代及色素遗传进行深入研究,将为快速、有效地培育抗瘟品种及指导抗侵入杀真菌剂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稻瘟病菌三个杂交组合后代菌株的致病性分离
《植物保护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菌3个杂交组合的后代菌株在4个水稻品种和4个龙爪稷品种上致病性分离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在不同水稻品种或龙爪稷品种上的致病性分离情况各不相同。根据子囊孢子菌株对两种寄主的致病性将其划分为3组:①只对水稻有致病性,②只对龙爪稷有致病性,③对二者都无致病性。有的子囊孢子菌株失去了对部分供试水稻品种或龙爪稷品种的致病性,有的组合能分离到与亲本菌株致病性相同的后代菌株,有的组合则分离不到。这些说明,本试验所用的亲本菌株对供试的水稻或龙爪稷的不同品种的致病性是受不同的基因控制的,而且基因的数量可能也不尽相同,因而导致其后代菌株在各个品种上致病性的严重分离。
稻瘟病菌的菌丝融合及其与有性世代形成的关系——云南省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研究之六
《西南农业学报 》 1995
摘要:为了弄清稻瘟病菌菌丝融合及其与有性世代形成的关系,笔者作了同一菌株内菌丝融合的发生频度与其有性世代形成能高低的比较试验、两菌株间菌丝融合的有无与交配时有性世代的有无的比较试验及同一支配型菌株间菌丝融合有无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的菌丝融合与有性世代的形成是各不相关的,菌丝融合远比有性世代的形成普遍.菌丝融合可发生在同一菌株内,以及相同或是不同交配型的菌株间,而有性世代只能在两个具有较高交配能力的不同交配型菌株交配时才能产生,且自然条件下至今尚未发现.此外,本文还论述了稻瘟病菌菌丝融合的各种形式及细胞核在融合过程中的行动.
稻瘟病菌致病性遗传研究初报——云南省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研究之五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3
摘要:本文报道龙爪稷分离菌G10-1马水稻分离菌后代菌性2145-R-57-1交配产生的同一子囊中分离出的子囊孢子致病性及交配型分离情况。交配型分离比1:1;但致病性分离情况比较复杂。很多子囊孢子菌株失去亲本菌株对供试水稻和龙爪稷的致病性,少数菌株获得亲本菌株所没有的致病性。对稻瘟病菌致病性的遗传尚需作大量分析工作。
稻瘟病菌两性菌株酯酶和可溶性蛋白质图谱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应用聚丙烯酰胺梯度浓度凝胶电泳法对稻瘟病菌两性菌株的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相同培养条件下的两性菌株的菌体酯酶酶谱相对稳定,同工酶谱带相应分布在凝胶浓度14~26%范围内;交配型A的酯酶谱带明显区别于交配型a,两者相似系数为0.762~0.857;电泳结果,两性菌株的菌体可溶性蛋白质谱带有22~25条,分布在凝胶浓度5~26%范围内;研究结果认为酯酶酶谱或可溶性蛋白质图谱可以作为初步、快速鉴别两性菌株交配型的有效手段。此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酶谱分析技术在稻瘟病菌分类和演化研究上的意义。
关键词: 稻瘟病菌 两性菌株 酯酶同工酶 可溶性蛋白质 电泳
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形成能——云南省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研究之三
《西南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从500余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中选出在与标准菌株交配时能较多地产生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的26个菌株和10个子囊孢子菌株,通过其中A交配型的20个菌株与a交配型的16个菌株相互交配,证明YL90—84、YL90—71等4个分离自西双版纳陆稻上的菌株及子囊孢子菌株A—1具有较高的有性世代形成能。此外,笔者还根据云南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菌多能形成有性世代,并具有较高有性世代形成能,单株培养时能产生子囊壳的事实推论:Pericularia菌是从同宗配合菌演化到异宗配合菌,再演化到失去有性世代形成能而单营无性世代的寄生菌;其寄生性从野生植物、杂粮作物到水稻(或陆稻)的分化可能是在水稻起源地带及其附近完成的,有性机能是在寄生物—寄主的共同演化过程中逐渐丧失的。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演化 A交配型 a交配型 有性世代形成能
云南省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研究初报
《植物保护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形成状况,用云南省14个地区采集的约300个稻瘟病菌株和分离自龙爪稷上的A.a交配型标准菌株,在燕麦片培养基上作了交配。交配结果是:西双版纳州、曲靖地区的分离菌中A,a两交配型菌都有;楚雄州、大理州的分离菌中仅有A交配型菌:昆明、保山、玉溪、文山、昭通、迪庆、临沧及怒江等地的分离菌中仅有a交配型菌,红河州和丽江地区的分离菌都末形成子囊孢子,无法确定其交配型。此外,曲靖地区龙爪稷上分离10个梨孢属菌株及日本茨城县糠稷上分离的7个梨孢属菌株,分别与上述标准菌株、云南省稻瘟病菌株、日本秋田县稻瘟病菌株作了交配,都末形成有性世代。
云南省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研究 Ⅱ.稻瘟病菌两性菌株的初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在云南省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研究中,发现了10个从水稻上分离的两性菌株(Hermaphrodicisolate ).它们与龙爪稷上分离的A或a交配型标准菌株交配,在接触部的两侧各产生了一到子囊壳.有的组合A、B两侧的子囊壳形态和大小差别不大,另一些组合则差异很大.但子囊和子囊孢子却都没有明显的形态区别.用其中属A交配型的5个菌株与属a交配型的5个菌株交配,有8个组合形成了子囊壳及成熟的子囊、子囊孢子,3个组合仅产生了子囊壳.用每转管移植一次后都与配对的标准菌株交配的方法,连续经过5次转管移植,证明这些稻瘟病两性菌株有性世代的形成能力是比较稳定的,产生子囊壳的数量不会因转管移植而减少.
云南粳稻栽培品种的稻瘟病垂直抗性分类及鉴别菌系选择的初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1983~1989年对云南粳稻品种进行了稻瘟病垂直抗性基因型的鉴定研究。通过对1000余份云南菌株的鉴定和稳定性选拔,初筛了一套适合于粳稻品种的鉴别菌系,用此鉴别菌系接种227个云南粳稻栽培品种进行垂直抗性分类,结果可划分为Ⅰ—Ⅶ群,18个型。属I—1、Ⅱ—1、Ⅲ—1、Ⅳ—1、V—1型的品种分别持+、P_i—a、P_i—i、P_i—k、P_i—km基因,共177个品种,占78%。除Ⅵ—1、Ⅶ—1、Ⅶ—2,Ⅶ—3型外,各群其它类型的品种可能还持有其它的抗性基因。 另外,用日本鉴别菌系接种的结果虽然可划分为A—J群,但日本菌株对许多品种的反应不明确,获得的信息量少,推定不明的品种约占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