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桑褐斑病在桑园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
《蚕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褐斑病是云南蚕区发生最严重的桑树病害之一,调查该病害在桑园的空间分布和建立相应的抽样技术,可为病害的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3种回归模型(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及改进m*-m)和测定5种聚集度指标,确定桑褐斑病病叶在试验桑园内桑树上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低密度时个体群相互排斥且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着个体群密度升高而增大,当密度上升到一定程度病叶个体群呈均匀分布。应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的结果显示,造成桑褐斑病在桑园大量集中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外部环境,如气候、桑树栽培条件等。依据Iwao m*-m模型建立桑褐斑病病叶抽样数公式为N=1/D2(0.33/m+0.89),可为桑褐斑病的预测预报和田间防控调查提供参考。


不同小粒咖啡品种叶锈病在叶片上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咖啡锈病是小粒咖啡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为探讨小粒咖啡锈病田间分布情况,首先对不同品种田间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聚集度指标、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对叶锈病在‘P1’、‘P4’、‘PT’、‘维拉萨奇’、‘卡杜拉’、‘卡杜埃瑞吉纳’、‘卡杜埃44’7个咖啡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咖啡叶锈病在咖啡品种上总体呈现聚集分布,不同咖啡品种之间平均每叶病斑数有差异,其中‘卡杜埃瑞吉纳’、‘卡杜埃44’发病较重,且病斑发展速度快,‘P4’病斑平均值最小。该病害在咖啡叶层上的严重度分布总体呈现下层>中层>上层。


月季抗白粉病基因RhMLO的亚细胞定位及功能分析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LO是一类新发现的抗病基因,一些双子叶植物隐性突变的mlo基因使其获得了广谱高抗的抗病性。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亚细胞定位试验,对前期克隆获得的月季MLO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RhMLO1和RhMLO2均为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膜、液泡膜和细胞核的跨膜蛋白,与预测结果相符。构建了RhMLO1的正义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月季‘白玉’植株体细胞胚进行遗传转化。利用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表明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植株中。分别利用离体鉴定法和显微镜观察法对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进行对白粉病菌(Podosphera pannosa)抗性鉴定,结果一致显示:正义载体的导入降低了转基因植株对白粉病的抗性。


大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相关功能成分含量的QTL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大麦籽粒蛋白质与功能成分含量的相关关系及其QTL,为功能大麦遗传改良、基因克隆及分子辅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紫光芒裸二棱为母本,Schooner为父本构建包含193个株系的RIL群体,结合SSR技术和QTL Ici Mapping V3.3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借助完全区间作图法(ICIM)对两年大麦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进行QTL检测;同时分析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亲本及RIL群体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及GABA含量表现出较大差异,且呈连续变异正态分布,适宜进行QTL定位。构建了一张全长为2 224.29 c M,两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48 c M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7个连锁群,135个标记位点。共检测到20个QTL,其中,控制蛋白质含量的9个QTL分别定位于1H、2H、4H、6H和7H连锁群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4.11%—18.86%,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10%的3个主效QTL(13.30%、15.45%和18.86%)分别位于6H和7H染色体。经两年试验检测发现2个相同的QTL位点,分别位于4H BMAG0740—BMAG0808和6H Ebmac0806—GBM1270;控制总黄酮含量的7个QTL分别定位于2H、5H、6H和7H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6.06%—29.01%,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10%的5个主效QTL(10.38%、15.27%、17.55%、24.17%和29.01%)分别位于2H、6H和7H染色体。经两年试验检测发现1个相同的QTL位点,位于7H EBmatc0016—Bmag0206;控制GABA含量的4个QTL分别定位于4H、5H、6H和7H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5.44%—14.87%,最大变异率为14.87%的主效QTL位于7H染色体。控制蛋白质含量与总黄酮含量的基因同位于2H、6H和7H染色体,控制蛋白质含量与GABA含量的基因重合在4H、6H和7H染色体,控制总黄酮含量与GABA含量的基因同位于5H、6H和7H染色体。控制这三种成分的QTL主要位于6H和7H,尤其是6H Ebmac0806—GBM1270影响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且加性作用方向一致,有极显著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总黄酮与GABA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麦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与其部分QTL定位结果一致,揭示了蛋白质和功能成分含量之间紧密的遗传关系。
关键词: 大麦 籽粒 蛋白质 总黄酮 γ-氨基丁酸(GABA) 相关性 QTL


干制辣椒双株及宽窄行丰产栽培技术
《辣椒杂志 》 2017
摘要:从品种选择、育苗技术、整地作畦等方面对云南干制辣椒双株及宽窄行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并根据干制辣椒的特点进行合理密植,通过宽窄行和适当加大株距的轻简化栽培方式来调整群体的通风透光性,从而实现辣椒单产的显著提高。


甘蔗酒精废液资源化利用分析
《中国糖料 》 2017
摘要:对甘蔗酒精废液资源化利用做了技术分析,目前我国糖厂比较分散,数量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雄厚。经过企业多年在酒精废液利用及生产实践,直接灌溉农田和生产有机液态复合肥是处理废液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不仅给土壤提供大量的水分和养分,而且符合环保和低投入的循环农业发展。


玛咖中γ-氨基丁酸测定及其含量影响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EI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以玛咖为试材,建立了玛咖中活性成分GABA的氨基酸分析仪检测方法,并分析了产地、色型、谷氨酸、脯氨酸及粗纤维对玛咖GABA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分析仪在反应柱温度58.0℃,反应器温度130℃,LCA K06钠离子型色谱柱(4.6 mm×150 mm,7μm),双检测波长570 nm和440 nm,洗脱泵流速0.45 mL/min,衍生泵流速0.25 mL/min,梯度洗脱程序0~1 min,30%A,70%B;1~9 min,100%B;9~12 min,100%D;12~14 min,100%A条件下可实现玛咖中GABA快速检测。玛咖在自然条件下可富集丰富的GABA。色型对玛咖中GABA含量影响不明显,产地对GABA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与谷氨酸、粗纤维分别呈极弱负相关和正相关,但不显著(p>0.05),与脯氨酸呈显著正相关。玛咖是高GABA植物资源,产地环境对玛咖中GABA含量影响显著,可选择合适的栽培条件利用玛咖富集GABA。
关键词: 食品营养 γ-氨基丁酸 氨基酸分析仪 含量影响 玛咖


蜂群中大蜡螟蛹及成虫雌雄的鉴别方法
《蜜蜂杂志 》 2017
摘要:研究描述一种通过外部特征快速判断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雌蛹第8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为交配孔与产卵孔连接而成,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裂缝连接第7、第9腹节,裂缝与第7腹节连接处呈"Y"字形结构;雄蛹第8腹节无裂缝,但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裂缝两边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与肛门裂缝间距远小于雌蛹。雌蛾下唇须向前延伸,呈短钳状,而雄蛾下唇须退化,头部无突起,呈圆状。以此标准所建立的大蜡螟雌雄蛹及成虫的快速鉴定方法,对于识别蜂场大蜡螟性比、预测种群动态及人工养殖大蜡螟具有重要作用。


杂交水稻两优2111产量与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7
摘要:[目的]明确两系杂交水稻两优2111产量与重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依据在云南省6个州市(县)两优2111的种植表现,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两优2111的产量及其与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影响两优2111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穗粒数、实粒数、穗长、生育期和成穗率;其次是千粒重、结实率、有效穗和最高茎蘖数;再次是株高。[结论]两优2111在云南省各籼稻区推广种植时,应着重保证其穗部性状尤其是穗粒数和实粒数的增多,协调其他性状的发展以实现高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