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白背飞虱标记释放回收试验与轨迹模拟
《中国水稻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云南省内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于2012年5月下旬在云南勐海县勐遮镇曼燕村开展了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标记释放回收试验。试验后共收集全省31个站点测报灯下飞虱虫体,经过室内显微镜镜检,确认在耿马站、双江站分别收到标记虫1头、2头。借助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模型HYSPLIT和气象图形分析软件GrADS对这两个迁飞过程进行迁飞路径模拟与天气学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2年5月下旬勐海白背飞虱迁出种群可以进入滇西南临沧稻区,白背飞虱的实际迁飞路径与HYSPLIT轨迹模拟结果一致;2)两个迁飞过程中因运载气流不强,迁飞距离均不远,西南气流与东南气流的辐合交汇是导致集中降虫的主要气象因子。这些结果不仅可以明确云南省内白背飞虱的实际迁飞路线,亦可证实通过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进行白背飞虱迁飞路径研究的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技术手段。


竹黄菌发酵生产竹红菌素的研究进展
《生物加工过程 》 2016 CSCD
摘要:竹黄作为名贵中药,其主要成分竹红菌素是优良的天然光敏药物。由于天然竹黄资源有限,通过竹黄无性型菌株发酵生产竹红菌素因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介绍竹黄无性型菌株的固态、液态发酵,分析了竹红菌素发酵生产的各种影响因子,并对竹红菌素合成诱导物质及高产菌株诱变筛选等进行了综述,为竹红菌素合成调控和发酵生产提供了参考。


遮荫对油用牡丹植株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100%全光照(L0)、50%全光照(L1)、25%全光照(L2)和15%全光照(L3)4种光环境,分析不同遮荫环境对油用牡丹的生长、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用牡丹的花朵数量、比叶重、气孔密度在L2和L3处理下显著低于L0处理,但L1较L0无显著变化;随着遮荫水平增加,油用牡丹种子数量、气孔器面积百分比逐渐下降,且在4个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2)油用牡丹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在遮荫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L2和L3处理的Pmax和LSP显著低于L0,但L1较L0无显著变化。(3)L3处理的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量子效率(Fv/Fm)为0.76,显著低于其余3个光照处理;随光化光诱导时间的增加,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呈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而PSⅡ的实际量子产量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稳定后的Fv′/Fm′、ΦPSⅡ值表现为L0>L1>L2>L3,NPQ大小顺序为L3>L2>L1>L0,但不同处理间的qP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过度遮荫(15%~25%自然光强)严重抑制了油用牡丹的净光合速率,而且与产量直接相关的花朵数量和种子数量也显著下降,最终造成严重减产;在云南昆明地区50%~100%之间的自然光可能是油用牡丹较为合适的生长光强。


天然筇竹居群形态遗传多样性1)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昭通市8个县和四川省2个县的10个筇竹自然居群的11项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形态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各个性状存在较丰富变异,变异系数( CV 值)为0.018~0.06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0项性状在居群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形态水平上揭示了筇竹遗传多样性,为筇竹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烟区生态气候类型区划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对云南省保山市61个植烟乡镇的海拔及近30年的温度、降雨量等主要因子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山烟区的主要因子有2个,分别是光照因子和热量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9.925%;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将保山烟区划分为3个气候类型区域,并分析了各类型的气候特征。高黎贡山以东划分为Ⅰ类生态区,特征是"中海拔、适雨、日照中等、气温较高";高黎贡山以西划分为Ⅱ、Ⅲ类生态区,Ⅱ类生态区特征是"中海拔、多雨、日照中等、气温较高",Ⅲ类生态区特征是"低海拔、多雨、日照长、气温高"。研究结果为保山市烟区合理布局烤烟种植区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隆阳烟区植烟土壤养分评价及分类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16
摘要:对隆阳烟区215个植烟土样的14项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隆阳多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适中,速效磷含量充足,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硫含量较为丰富,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不足,普遍缺硼和锰;将10个植烟乡镇按土壤养分特点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3类,其中:瓦窑、水寨、瓦马、杨柳、蒲漂、西邑植烟乡镇的速效磷、有效锌、有效硼、有效硫和水溶性氯含量较高,辛街的有机质、pH值、碱解氮、交换性镁、有效铜和有效锰平均含量较高;汉庄、丙麻、瓦渡的速效钾、交换性钙和有效铁平均含量较高;并提出了不同的施肥策略。


玉溪冬作马铃薯栽培方法比较试验
《陕西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合云南玉溪冬季种植的马铃薯栽培技术,解决玉溪马铃薯栽培方法单一的问题,促进玉溪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对2014年引进的云薯303马铃薯品种进行田间栽培技术方法比较试验,观测各栽培方法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等。【结果】单垄单行覆膜种植(行距0.8m,株距0.3m),其叶面积和产量与其它栽培方法相比最高,地下薯块产量达到12.6 t·hm-2。【结论】马铃薯单垄单行覆膜栽培方法,能增加马铃薯产量,在云南玉溪市冬作马铃薯栽培中值得推广。


昆明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3年对昆明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年来昆明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趋势基本一致,但各年度发生的大高峰期有差异,2012年成虫发生大高峰期为越冬代、第一代;2013年成虫发生大高峰期在第二、三代,这与当时的温度、降水量有很大关系。昆明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第一代发生高峰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越冬代、第一代主要为害桃树新梢,新植桃园幼虫更趋向在低龄桃树为害,幼虫蛀梢的高峰期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后15~30d;第二、三代发生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9月下旬,世代重叠明显,后两代主要为害果实。经饲养观察,桃园梨小食心虫性比[♀/(♀+♂)]为0.57~0.64,幼虫被天敌寄生率为26.9%,幼虫蛀果率为1.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