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绿肥轮作对植烟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试验以冬闲连作地为对照,在云南曲靖和晋宁烟草种植区,研究了小麦轮作收获后留根茬(2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麦-烟),紫花苕子收获后留根茬(3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绿-烟)及豆类轮作(豆-烟)收获后根茬及秸秆全部移除地外种植烟草的4种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绿-烟和豆-烟复种模式下,植烟生长期内根区土壤酶活性(SEA)、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及土壤有机碳(SOC)均高于麦-烟复种及冬闲连作地,并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复种模式的SMBC、SOC及SMBC/SOC间呈显著相关性,对提高土壤SEA、SMBC与SOC质量分数影响为:绿-烟>豆-烟>麦-烟>冬闲地。研究认为,SEA及SMBC/SOC可作为评价轮作模式影响烟地红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关键词: 绿肥轮作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生物学评价


不同蜂种授粉对洋葱种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提高洋葱种子质量与产量。[方法]测定上午、下午洋葱花的泌蜜量、糖浓度,以及上午与下午采集花粉的中蜂、意蜂的数量;测定中蜂采集花粉、意蜂采集花粉、中蜂与意蜂协同采集花粉、对照组(无蜂种采集花粉)的洋葱种子产量。[结果]洋葱花上午泌蜜量多,下午很少甚至不泌蜜;上午采集花粉的蜂种多于下午的。采集花粉的中蜂明显多于意蜂,协同采集的中蜂与意蜂最多。中蜂与意蜂协同授粉,能够提高洋葱种子产量,达1.4891g,意蜂与中蜂单独授粉时,洋葱种子的产量相当。[结论]中蜂与意蜂协同授粉有助于提高洋葱种子质量与产量。


云南元谋洋葱三种虫害防治技术
《中国蔬菜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云南元谋是我国每年上市较早的洋葱生产基地之一,2月中旬洋葱就开始上市,直至3月下旬结束,年种植面积1333.3hm2。洋葱作为一种主要的冬春蔬菜,在元谋地区以种植黄皮洋葱为主,红皮洋葱只占洋葱种植总面积的1/4。元谋洋葱外销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当地洋葱的主要虫害为蚜虫、葱


北美红杉嫩枝的标准化离体繁殖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2种类型北美红杉(观赏型和用材型)的嫩枝为外植体,通过植株再生与生根条件的研究,解决北美红杉生根的关键问题,建立起标准化的离体繁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北美红杉是一种较易增殖的木本植物,2种类型增殖的适宜培养基均是MS+6-BA0.1mg/L+NAA0.1mg/L+KT0.1mg/L;无机盐浓度是其生根的关键因子,基本培养基所有成分降为原来的1/4时,生根快且齐,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是1/4MS+NAA0.4mg/L,但观赏型北美红杉较用材型生根效果好。


紫红蘑菇菌丝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碳源、氮源、温度、pH值和不同培养基对紫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中可溶性淀粉对紫红蘑菇的菌丝生长最有利,其次为蔗糖。氮源中牛肉膏最好,其次为蛋白胨;经温度梯度试验得出紫红蘑菇菌丝生长温度为5~35℃,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紫红蘑菇最适宜的pH值为9.8,较其它食用菌差异很大。其最适宜的培养基为小麦培养基。


药用植物岩白菜种子发芽特性研究
《种子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发芽实验研究了光照、温度、pH等因素对岩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白菜种子无后熟休眠特性;岩白菜为明发种子;其最适萌发温度为25℃;其对pH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pH值为5~11范围内均可萌发,且随pH升高其萌发率随之升高。


半闭弯尾姬蜂羽化、交配及产卵行为观察
《环境昆虫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2℃,相对度60%~70%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的羽化、交配与产卵行为。结果表明:半闭弯尾姬蜂蜂蛹从开始羽化到羽化结束历经4d,羽化高峰期出现在羽化的第3d,羽化数量为25头,占全部羽化数量的58.82%;第3d中羽化高峰出现在8:00~13:00,羽化数量为16.5头,占全天羽化数量的66.00%。半闭弯尾姬蜂交配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准备阶段、交配阶段、结束阶段;交配后开始产卵,产卵过程大致分为寄主寻找和确定、穿刺和产卵、产卵结束和梳理。


3种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侵染寄主植物的细胞病理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对3种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侵染寄主细胞病理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 TZSV)侵染的番茄,叶部细胞中病毒粒体呈块状聚集于内质网池中,果实细胞中呈块状、管状或单个粒体散布于细胞质中,细胞核较完整,叶绿体空泡化;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virus,INSV)侵染的蝴蝶兰叶部细胞和亚细胞结构消失,病毒粒体分布较少,聚集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池内;花生黄斑病毒(Groundnut yellow spot viru,s GYSV)侵染的辣椒果实的亚细胞结构较完整,病毒粒体呈块状聚集于细胞质的囊腔内。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Tospovirus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其病毒粒体在寄主细胞内的分布、聚集方式及对亚细胞结构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关键词: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凤仙花坏死斑病毒 花生黄斑病毒 细胞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