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家蚕微孢子虫SWP25基因BmN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构建含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基因SWP25的家蚕卵巢细胞(BmN)表达质粒,检测该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为在细胞水平筛选与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SWP25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奠定基础。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将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基因SWP25和报告基因EGFP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 Bac1中,转化BmDH10Bac感受态细胞并筛选阳性重组质粒用于转染BmN细胞。经PCR技术鉴定,成功获得重组杆状病毒质粒v BmEGFP-SWP25。在转染成功的细胞中可观测到绿色荧光信号。使用Western blot方法在感染重组病毒的家蚕BmN细胞中检测到大小约55 000的重组蛋白条带,与理论值一致,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基因SWP25在BmN中成功表达。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孢壁蛋白SWP25基因 Bac-to-Bac表达系统 重组质粒 转染 融合蛋白表达


小麦蚕豆间作对根际土壤氮转化微生物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6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不同生育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以及反硝化细菌中亚硝酸还原酶(nirK)、一氧化氮还原酶(norB)和氧化亚氮还原酶(nosZ)基因拷贝数以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小麦蚕豆间作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总的PLFAs生物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好氧菌的生物量。土壤样品中的amoA基因拷贝数在10~5~10~6范围内AOB的amoA基因数量高于AOA。在不同的生育期,根际土壤中nirK的基因拷贝数都是间作高于单作;在拔节期,间作蚕豆的norB基因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P<0.05);在拔节期、抽穗期,nosZ基因均是间作显著高于单作(P<0.05),并随着生育期呈现降低的趋势。间作降低了根际土壤NO_3~--N的含量,提高了NH_4~+-N的含量(P<0.05)。说明小麦蚕豆间作后改变了根际土壤的微环境,使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土壤氮素的有效保蓄和供应、同时防止氮素损失和污染起到积极作用,为间作增产提供了氮素营养保障。
关键词: 间作 磷脂脂肪酸(PLFA) 荧光定量PCR amoA基因 反硝化基因


不同产地玛咖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探明玛咖的鉴别方法与质量评价体系,对丽江产玛咖干粉产品与秘鲁玛咖干粉产品采用水蒸馏溶剂萃取得挥发油,用气-质(GC-MS)联用技术法进行分析测定,鉴定其组成成分。结果表明:丽江玛咖的挥发油含量(≥0.407%)约是秘鲁玛咖(≥0.107%)的4倍;2种样品的挥发油成分以异硫氰酸苄酯(benzyl isothiocyanates)、苯乙腈(benzyl nitrile)及4-甲氧基苄基硫氰酸酯(4-Methoxybenzyl isothiocyanate)为主。丽江玛咖中异硫氰酸苄酯含量为75.35%,苯乙腈含量为14.56%,4-甲氧基苄基硫氰酸酯含量为7.38%;秘鲁玛咖中苯乙腈含量为85.20%、异硫氰酸苄酯含量为7.24%、4-甲氧基苄基硫氰酸酯含量为0.36%。丽江玛咖品质优良,气质联用技术可用于引种玛咖的鉴别及品质分析。


对美国声像档案开发利用的认识与思考
《兰台世界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主要从美国声像档案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着眼,借鉴一些美国声像档案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值得学习的方式方法,立足于我国声像档案的现状,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干热河谷区土壤水分胁迫下扭黄茅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及其模拟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采用3种模型对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比较不同拟合模型的优劣,旨在优选出水分胁迫下最优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为深入了解扭黄茅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合理使用水资源有效地进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元谋干热河谷扭黄茅雨季在不同土壤水分胁迫程度下光合作用的光响应过程,并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通过决定系数(R2)、拟合的初始量子效率(α)、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6个参数的对比,比较3种模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扭黄茅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降低,强光下扭黄茅的光合作用发生光抑制现象,表现为光合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从决定系数比较来看,拟合效果优劣排序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3)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P_(nmax)、LSP、LCP和Rd4个光合参数均与实测值较为接近,而其他模型除个别参数较为接近外,多数参数差别较大。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以直接得出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速率,能够较好地拟合土壤水分胁迫下扭黄茅的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拟合值较符合植物实际的生理情况,更接近实测值,该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土壤水分胁迫下扭黄茅的光响应曲线。


食用玫瑰花瓣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食用玫瑰花瓣中分离到219株内生细菌。利用细菌菌落表征性状和16S rDNA序列对这些内生细菌进行了多样性分析。通过数值分析比较了8个菌落形态表征性状,以类平均连锁聚类法的方式进行聚类分析,在3.60的水平上可分成6个表观群。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219株内生细菌可分为10个类群。经测序比对分析表明,这219株内生细菌分别与Gen Bank中3类细菌中的10个已知种相似性达到98.51%~100%。其中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嗜麦寡养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Enhydrobacter aerosaccus是食用玫瑰花瓣可培养内生细菌的优势种群。


药用植物作为隔离剂对家蚕饲养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找一种环保且防病的隔离剂,采用云南省山区常见的药用植物,桉树叶、艾叶、松针作为隔离剂,与家蚕常用隔离剂焦糠作对照,考察家蚕食桑情况、蚕座吸湿能力、抗病毒能力、茧质成绩等因素对五龄期家蚕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供试粗型药用植物不影响家蚕食桑;随着家蚕生长到五龄后期,不同处理组的吸湿能力差异明显(P<0.05),而同一处理组的吸湿变化不明显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7 d后艾叶组的存活率最高;全茧量、茧层率方面各药用植物与焦糠组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供试药用植物对家蚕无毒副作用,艾叶可代替焦糠作为隔离剂的新措施,对防治家蚕病害、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三区”勐腊县魔芋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综合防控
《长江蔬菜 》 2016
摘要:随着云南勐腊县橡胶林—魔芋、果树—魔芋套种模式的规模化推广,环境条件难以满足魔芋健康生长的需求,加上栽培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导致魔芋病虫害的问题日益加剧,严重阻碍了魔芋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该种植模式中的病虫害发生与防治进行总结,以期为魔芋生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